赵晨松
“这是一个充满书香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书香的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与几千年书香传承息息相关。课外阅读,不要求熟读吟诵,而是让孩子们去触摸、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学习、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也是塑造孩子们健康完整人格的过程,让孩子们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热爱这份书香,热爱这个民族。
发现和理解古文之美
古文晦涩难懂,这是大家的共同感受。之所以晦涩难懂,很大原因是其负载的传统文化信息量巨大,与现代语言表达方式有所差异。但经典古文有其独特之美,简洁、形象、生动,富有极强的艺术创造力,可以将《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论语》《大学》等传统书目中的典故分解出来,讲一讲“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的故事。孩子们才更容易理解原文,减少灌输之苦,自然而然能培养出自主学习、刻苦钻研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一大目标,是引导孩子们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汲取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对美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在阅读中,欣赏郦道元《三峡》描绘自然之美、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写情怀之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意境美、《论语》的哲理美……就会发现古文其实没有那么晦涩难懂,反而美不胜收。我们需要在课外阅读中发现和理解语言之美,发现和理解古人的思想意蕴和传统文化精神。
发现和理解古诗词之美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诗词寄托了古人浓郁强烈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浓郁、最强烈的部分。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凝聚了强烈的爱国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杂诗》,思乡之情炽热而深沉。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佳作都是为朋友而写,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我们需要在课外阅读中引导孩子们不断感知深入,领会诗词作者的心境意境,感受其诗词之美、情感之深,丰富情感的表达方式。
发现和理解汉字之美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最美的文字。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多种形式,透过汉字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一字一句可能都是一个传奇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欧阳修追字》《多写一撇打了败仗》《神奇的“打”字》《“马虎”的由来》等。
在课外阅读中,听到这样的故事,一方面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发现汉字的神奇和美妙,另一方面也引导孩子们认真写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国语言还有好多神奇之处,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丰富、灵动的语言文字,令人赞叹不已。我们需要在课外阅读中传达、传承这种美。
发现和理解传统习俗之美
中秋节、重阳节有李白《月下独酌》、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等名作,清明节有程颢《郊行即事》、王禹俏《清明》等诗篇。端午节有哪些别称?端午节有何来历?与哪些著名人物有关?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将传统习俗和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就会发现这些文化经典中浓厚的生活气息,发现传统习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之大、情感滋养之深。我们需要在课外阅读中传递这种生活气息,让孩子们感受传统习俗之美,热爱生活,热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供稿单位:北京市东直门中学附属雍和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