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钧怡
[摘 要]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提升文化影响力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议题。而新时代的科幻小说就是中国文化走向海外、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但是,当前我国科幻作品的译介传播中却存在着翻译人才空缺、译者团队结构单一等问题。总结我国科幻小说日译现状和变化,以《三体》《北京折叠》等代表性作品在日本的热销为着眼点,调研分析其成功原因,为我国科幻作品的海外传播提出优化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 中国科幻小说;文化传播;日译
基金项目:“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日本传播研究”(DC20230601)。
1900年,由陈绎如和薛绍微夫妇翻译的《八十日环游记》是有史可查的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译作,晚清时期“开眼看世界”的风潮为科幻小说的创作和译介传播提供了条件。20世纪40年代末,老舍的《猫城记》、顾均正的科幻小说集《和平的梦》又将科幻小说推上了新的高度,作品中的中国本土特色愈发明显。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科幻小说逐步成熟化和多元化,一批新生代作家相继崛起,如王晋康、韩松、星河、刘慈欣等。
从模仿到创新,从小众到大众。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小说作为新时代科幻作品的扛鼎之作,斩获了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也收到了来自各界人士的好评与推荐,大大提高了中国科幻小说在海外的地位。
《三体》系列科幻作品的日文版于2019年7月4日在日本发售,当天就登上了亚马逊文艺作品销量榜榜首。出版社在一周内加印10次,共售出将近14万册,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日本译介衰退的现象[1],《三体》系列作品的成功也让中国科幻文学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更多关注。
一、《三体》系列在日本的畅销原因研究
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科幻界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态势。以小松左京、星新一等人为典型的第一代科幻作家辛勤耕耘,加之受到1970年世博会影响,科幻概念不断在日本民众中渗透开来。此后,横田顺弥、堀晃等科幻名家相继登场,日本科幻市场不断扩大。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中国的科幻小说才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大放异彩,迎来了“黄金期”(1978—1983)。
(一)科幻文学作品在日本传播的背景
在中日科幻界的交流中,叶永烈先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黄金期中国科幻小说的领军人物[2],20世纪80年代,他与众多日本科幻人士(深见弹、林久之、星新一等)都有过书信往来和互寄资料。自中国科幻研究会的会刊创办后,中国的科幻作品陆续登上了日本科幻杂志,日本读者也由此初步认识了中国科幻小说及其作家。
(二)《三体》系列在日本畅销的原因研究
1.外部原因
(1)传播广度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诸如电子书、懒人听书、短视频网站等,读者拥有更丰富的渠道去了解一部作品。网络拉近了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也推动了科幻小说的发展与传播。自1970年日本现行的著作权法创制以来,已经过数十次的修改。2014年出台的《著作权法修正案》扩大了出版权的范围,即在原有出版权的基础上为电子书增加数字出版权[3],这也减少了我国科幻作品在日本传播的后顾之忧。
(2)日本文化的融合性
在日本“大化革新”到“明治维新”1200多年的时间中,中日文化交流频繁。历史上,儒家思想的传入、两国使臣的来往互派都给日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日本文化中存在着许多中国元素的影子。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共同受到东亚文化圈的影响。再加之其本身对科幻文化极高的包容度,这些都为中国科幻小说在日本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2.内部原因
(1)作品的独到魅力
《三体》三部曲在海内外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真正做到了以科幻的方式对当下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思,体现了作者深刻地将人类作为整体的人类意识。[4]与韩松等中国传统科幻小说家对比,刘慈欣的理工科背景让他的作品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硬科幻”叙事风格,人物几乎完全是为故事情节服务,极大地增强了科幻的纯粹感和史诗宿命感。
时代洪流下,个人渺小的命运被裹挟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书中的“救世主”罗辑,他的身份、性格、命运都随着故事发展不断变化,从一个混日子的胆小学者到成为提出“黑暗森林”法则的执剑人,成长型主角的设定让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另一本科幻力作《北京折叠》的情节设置则映射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阶层割裂趋势的深切焦虑,反映了现实问题。平凡的人和事,却能让读者最真实地体会到这个社会带给人的感受,这也是它能在一众科幻小说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2)译者专业性的增强
一部好作品的海外传播同样离不开众多翻译工作者的辛勤付出。通过研究《三体》日译团队的主要人员构成,我们可以发现一大亮点——译者并非只具有单一翻译背景的人士,他们除了翻译家的本职工作,往往还是作家、科幻领域的爱好者、研究者等。典型的代表就是大森望,他本人不光是一名长期从事以科幻作品为中心翻译的优秀译者,更是一名作家,作品有《21 世纪SF1000》等,因而他具备更强的文字敏感度和科幻专业性翻译背景。
另一位则是《北京折叠》的英版译者刘宇昆(美国华裔),同样也是一名科幻作家,他的作品《物哀》《手中纸,心中爱》曾接连获得“雨果奖”。《北京折叠》的日译版正是早川书房基于其英译版翻译出版的。
(3)译者团队的创新性结构优化
苏珊·巴斯奈特在文化翻译观中强调:从语篇到文化的转变,要尊重个体文化差异,结合文本文化背景实现语言与文化上的对等转化。然而目前日本对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正处于过渡期,没有很多专业译者,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选择英语作为中介语对日本译者来说更便捷。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工作量的增加和译本的阅读不畅,为此《三体》和《北京折叠》的翻译团队都采用了合译的方式:中日翻译专家译出草稿后,交由英日翻译专家参考中文原文和英译本进行修改[5]。
团队的优势互补,让译本作品在兼具科幻性和文学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元素的特征。海外读者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幻文学”,而非只是“翻译文学”。
(4)把握日本读者的“纸媒情怀”
日本读者对纸质媒介有偏好。自1870年最早的日报《横滨每日新闻》诞生后,杂志、漫画等其他纸媒也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明治时期,日本纸媒业迅速发展,纸媒更是知识分子宣传思想的重要阵地,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三体》日译版正是抓住并巧妙利用了日本读者的“纸媒情怀”,在封面和版式设计上大下功夫,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
再加之出版方早川书房是日本最大的科幻出版社,发行了《三体》全集五册。日本各类书店紧随其后,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如芳林堂高田马场书店为《三体》宣发制作了一式八种的海报;纪伊国屋书店新宿本店则化用了动漫《JOJO奇妙冒险》中的经典台词,打出了有关《三体》的日文宣传标语。
二、我国科幻作品在日本传播的优化路径
(一)增强作品的人文内核
一部作品在海外的畅销,一方面要看译文的水准,另一方面原文的吸引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早期的中国科幻文学偏向于科普化和少儿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为科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想象素材。
在刘慈欣的小说中,真实的科技背景和严谨的数据都成为其叙事结构的支撑。然而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科学性,还融入了对人类世界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人性的反思探究。《三体》的主角罗辑拯救了地球,却毁灭了另一颗星球;程心因为自己的懦弱和仁爱,一步步葬送了人类和地球的未来。此刻,角色不再是扁平的标签,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人”。
《北京折叠》同样也描绘了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为生计奔波的垃圾工老刀、圆滑世故的老葛等。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也不是完美的化身。然而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我们却能看到逆境中闪烁的人性光辉;看到时代环境下无奈的选择;看到借由科幻小说影射的现实问题。
(二)推动翻译团队的结构性优化
1.吸纳更多专业背景的译者
译者作为文学跨语言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使文学最终面对异文化读者的实现者,在我国文艺作品的海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翻译过程本身而言,作者创造了原作,译者的翻译过程可以体现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在理解阶段,译者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原作;在表达阶段,译者通过艺术再创造产生译作,最后再由读者消费译作。这就要求译者既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要具备专业相关领域的背景。
大森望在一次访谈中说到,《三体》决定在日本出版时,由一位不具备专业小说翻译背景的译者进行了中译日翻译,译出了日语原稿,当时他就建议出版商选择懂科幻的人来进行重译,最终出版社也采纳了他的提议。
2.推动团队的优势互补
以《三体》翻译团队为例,他们主动招募了对科幻文学有敏锐触觉的英—日译者大森望加入团队,以更好迎合日本读者的阅读审美。同时团队中的汉—日译者又弥补了英—日译者在中国文化元素方面的认知不足。
全新的合作模式实现了译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也使得《三体》的日译本更贴近日本的生态语境,更易被读者所接受,有效解决了译者的单一性和译者对科幻领域知之甚少的问题,《三体》日译团队的全新合作模式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三)重视口碑建设和本土化宣传
口碑建设和本土化宣传对国产科幻小说的推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好评积累带来的口碑影响
截至2023年12月3日,《三体Ⅰ》在日本亚马逊商城上的评价为4.4星(满分5星),评价4952条,五星好评率65%;《三体Ⅱ(上)》和《三体Ⅱ(下)》则斩获了4.6星和4.7星的好成绩,五星好评率分别为71%和79%。
对于第一次接触陌生作品的读者而言,已购者的评价往往是他们决定是否购买这部作品的重要参考标准。《三体》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通过读者的口耳相传和社交媒体上的大量好评,它在日本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2.做好本土化宣传
《三体》系列在日本的大获成功除了原作的魅力和译者的功劳,本土化的宣传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出版商和书店的宣发——直击人心的吸睛创意
《三体》在日本的出版方是日本最大的科幻小说出版社——早川书房。其在《三体Ⅰ》的封面设计上选择了书中极具代表性的红岸基地,奇幻而宏大的画面既凸显了科幻的魅力,又赚足了读者的目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版《三体》的设计,画面内容庞杂,无法突出视觉重点。
此外,日本众多的书店也做足了准备。芳林堂高田马场书店为《三体》的宣传制作了一式八种的海报,此处选取了部分海报内容进行了翻译:“敌人是,宇宙”“次元与速度,袭来”“这场战争和宇宙都没有尽头”,简短明快的语句既突出了作品主题,也吸引了购买者的目光。
丸善丸之内本店和八重洲蔦屋书店则在书籍的摆放设计上匠心独运,《三体》三部曲自上而下依次放置,形成了一个祭典般的造型。
(2)知名人士的推荐——由点到面的辐射性宣传
《三体》在日本广受欢迎离不开早川书房及各大书店的大力宣传,此外还有新海诚、小岛秀夫等日本各界知名人士的众多留言称赞。东浩纪、入江悠等多位日本作家的推荐语还被印刷在了封面显眼的位置。
心理学中存在一个概念“羊群效应”,即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这个效应在《三体》日译版的宣传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体现。通过多位日本作家影响力辐射、读者大量好评的积累,《三体》拉高了日本读者的总体期望值,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
“这本小说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得到这么多名家推荐?”当身边的人都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不去阅读似乎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当这样的想法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时,宣传的目的就已经达成一半了。
三、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科幻小说在日本的传播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这一主题的调研,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科幻作品译介传播的今昔变化,还能逐步明确往后科幻作品日译团队结构、宣传策略的优化方向。我们可以从《三体》《北京折叠》的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推动其他日译类型作品的海外输出,从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外宣层面探索新的研究路径,助力中华文化进一步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饭塚容.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在日本[N].光明日报,2015-01-12.
[2]王慧.叶永烈与中日科幻交流[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4):40-43.
[3]陈久红.日本对电子书出版权的立法保护与启示[J].河南科技,2022,41(10):155-158.
[4]杨洋子.论刘慈欣科幻小说叙事特征及其演变[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20.
[5]中原智惠,郭恋东.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在日译介特点辨析:以《三体》三部曲日译为例[J].名作欣赏,2023(24):9-12.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