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晨 张蕾 陈泽伟
[摘 要] 海南公仔戏作为极具地域性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民俗文化历史变迁的见证。在历时数百年的传承发展,与区域的民俗文化不断融合交汇,蕴含着海南特有的精神价值,构筑成海南民间典型文化意向。在新媒体行业日新月异的今天,海南公仔戏发展处于整体迟滞的状态,通过对其数字化传承保护的探析,研究采用数字技术对海南公仔戏进行数字化呈现,赋能海南旅游文创产业,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关 键 词] 海南公仔戏;数字化;文创产业
基金项目:2023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海南公仔戏数字化传承保护研究”(项目编号:Hnky2023-59)。
海南公仔戏自元代由潮州传入手拖木偶戏起始,在与琼岛民俗文化不断融合交汇过程中形成了今天数百剧目的公仔戏形式。其中文昌与临高两地的公仔戏相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戏曲服饰与木公仔因材质影响在传承中往往时限较短。在媒介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海南公仔戏传统的保存与传承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能方向,为海南公仔戏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可以重现公仔戏的表演场景,使观众能够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近距离感知传统非遗的魅力。同时通过数字交互界面和多媒体内容,让大众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了解海南公仔戏的制作、演出等各个环节,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数字化平台对提高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海南公仔戏非遗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海南公仔戏概况
(一)海南公仔戏的历史与发展
海南公仔戏自元代正式传入琼岛后,在海南地区迅速发展融合,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形态。根据陈铭枢《海南岛志》记载,明代中叶开始海南部分地区有人模仿外来的木偶戏,逐渐使木偶公仔戏根据本土文化精神与审美需求演变出独特的地域风格。公仔戏历经时代变迁,因为流徙至海南的闽南人有很多梨园艺人,在各类型方言的交汇融合下发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特别是在海南客家地区,公仔戏艺术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公仔戏广泛地吸收琼岛的方言、民俗、民歌民乐,在历史长河中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然而伴随着信息时代和大众娱乐方式的变迁,传统公仔戏表演艺术受到冲击,观众群体逐渐萎缩,面临失传的危机。数字化保护传承成了延续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数字化不仅能够传承公仔戏的艺术价值,还促进了传统与现代媒介的融合,为新生一代提供了新的体验途径,加强了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活力。
(二)海南公仔戏的类型与特点
海南公仔戏以其独特的地方艺术形式,在中国戏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更是地区传统精神的直接体现。海南公仔戏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它集合了精湛的手工艺术和独特的表演技巧,在历史上公仔戏采用海南本土琼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因此海南公仔戏与琼剧的发展相辅相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类型和特点。
临高公仔戏属于“人偶同演”的表演形式,在类型上分为文戏、武戏与现代戏。表演时不设布幛,由表演者直接操作公仔同台演出,有时以人的表演替代公仔戏,在各种类型公仔戏中独树一帜,极具特色。三江镇与文昌地区的公仔戏一般前台撑公两人,后台八音伴奏五人,根据现场需要可多可少。
海南公仔戏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一公仔的独立表演,也有多公仔协作的群戏表演,通过木偶公仔师的操纵,配以戏曲音乐和地方方言,演绎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故事。据文献资料记录,海南公仔戏在分布上覆盖了粤语、潮语、琼语、客家话等多个方言区,体现出极强的地区传播力和文化包容性。
目前,海南公仔戏有六百余剧目,公仔戏的木偶有二十多种基本对应传统戏剧的生、旦、净、末、丑,还有若干雷公、虎豹等神话及动物角色。目前不论是剧目还是公仔木偶在数字化传承保护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应侧重于完善海南公仔戏的数字建模与虚拟场景再现,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实现传统海南公仔戏艺术的有效传承和宣传。通过精准捕捉公仔戏的历史背景、表演风格和制作技艺,将其转化为数字内容,可以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加直观和便捷的接触途径,从而增强海南公仔戏在当代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
二、数字化传承保护理论与方法
(一)数字化保护的理论基础
数字化保护的理论基础源于文化遗产领域对于传统形式保护方法的突破与对信息科技应用的探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探索其自身的传承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三维扫描与建模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激光扫描或结构光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对海南公仔戏木偶实体进行精确扫描,可以高度还原其物理属性,也可以作为之后虚拟重现和数字化管理的基础。高动态范围成像和全景摄影技术的运用,能够保留更多细节,捕捉公仔戏演出过程中的动态视觉信息,并辅助建立更为丰富多彩的公仔戏数字信息库。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对公仔戏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尤为关键,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数字技术手段,更需要对海南公仔戏的文化内涵有深刻认识,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纬度和可能性。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更是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可能,在媒介传播上允许观众在任何地点深入接触和了解海南公仔戏的魅力。数字化保护不仅是一种技术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赋能,可以促进海南公仔戏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从传统文化的保护到创新的转型。
(二)数字化保护技术路径
数字化保护技术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展现出独特的优越性。在海南公仔戏的数字化传承保护中,可以针对公仔戏的不同特征,采用三维扫描、数字建模、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技术方法,实现对公仔戏全方位、多维度的保护传承。
在数字化初期,可以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捕捉公仔实物的结构与质感,确保复现的数字模型与原物高度相符。将扫描得到的数据进一步处理,生成三维数据模型,同时对模型进行纹理映射与色彩调校,进一步提升数字模型的真实感。接下来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舞台,利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传统艺术家的表演动态,形成可交互的虚拟公仔戏表演,用户使用虚拟现实设备即可沉浸于充满地域特色的海南公仔戏世界(见图1)。在数字化传承保护后期,可以研发在线交互平台,通过视频音频同步播放、点击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现公仔戏木偶的制造流程、制作工艺及表演文化,这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可以使海南公仔戏的艺术魅力影响更广泛的受众。同时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实际的用户体验,以界面友好和操作简便为基本原则,在技术上降低全年龄段的操作门槛。
在完成海南公仔戏数字化传承的数字平台化建设后,可以通过平台进一步开发公仔戏数字文创产品,在公仔戏虚拟仿真表演数字平台上,观众能够穿梭于古今交织的故事中,体验操纵公仔的乐趣,达到传统文化美育传播的目的,同时这也为非遗的现代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在技术手段方面的细致化,将极大地提升海南公仔戏数字化传承保护的精确性和互动性,有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见图2)。
三、数字化传承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海南公仔戏作为一种传统非物质文化艺术形式,在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公仔戏从制造、留存到艺术表演存在多维度、流程复杂的问题,在数字化传承保护海南公仔戏的具体实践中,其首要问题是技术门槛较高,需要结合三维扫描、建模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复现,对团队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为确保公仔细节的高度还原,模型精度误差需要控制在毫米级别。其次在数字化的内容生成期,整体成本较高,在数字化转换过程中需要考虑公仔戏原版方言与普通话转换的技术问题。海南公仔戏木偶动作的复杂性要求使用百余个控制点进行建模,后期维护与内容更新需要可持续性投入。关于海南公仔戏数字资源的发展方面,近年来相关文化机构和研究者已经发起并实施了多项数字化保护举措,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更新脚步过快,原有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存在更迭失效的问题。公仔戏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存在文化内涵丢失的风险。因此在确认现有成果的同时,也需要审慎地考虑如何继续深化和拓展保护工作,使海南公仔戏的数字化保护不仅停留在表面形态的复刻上,更要真正实现其内在文化内涵的传承与推广。
公仔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公仔戏木偶实物及表演进行表现,作为无形资产使其在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版权的问题。海南各地的公仔戏主要以世代相传与师徒传承为主,其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决定了公仔戏本身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但数字化后存在独立版权与文创再开发的问题。海南公仔戏在历史发展中本身也是在不断演变,这种活态性在知识版权意识普及的当下面临新的法律问题。非遗文化主要分布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性使非遗资源的数字版权保护需要考虑地域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当代年轻群体整体缺乏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海南公仔戏作为戏曲文化有其特殊性,但部分受众认为其与现代生活脱节。因此,数字化交互平台开发需整合大数据分析,探索用户偏好,为数字化内容创新提供持续的数据支持。此外,如何保证数字化后的文化传承能够准确反映原有的文化内涵,避免文化误读或误传,是一个亟须重视的问题。海南公仔戏的数字化保护,需要在技术、资金与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与精准规划,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
四、结束语
探索海南公仔戏数字化传承保护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数字艺术与非遗传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在数字化形态呈现与保护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非遗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是当下重要的研究发展方向。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海南公仔戏的数字化保护模式可以加速信息的存储与检索,也为公仔戏这一非遗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开发交互平台可以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提升大众对海南公仔戏的了解和兴趣。数字化技术不但优化了海南公仔戏的留存方式,还通过新的数字媒介平台有效扩大受众群体,实现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陈铭枢.海南岛志[M].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
[2]王静,文少军.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8) 海南公仔戏[J].新东方,2010(5):87.
[3]刘沛林,邓运员.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6):104-110.
[4]周光雷.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146-147.
[5]王雁,薛依珊,张曦,等.数字化时代下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创新[J].新闻世界,2024(3):6-8.
[6]胡宇.非遗主题IP凤冠数字化与当代年轻受众群体的共生关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4(4):54-56.
[7]徐嘉慧.数字化技术对传统艺术表演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应用[J].戏剧之家,2021(33):31-32.
[8]伍玉琳.客家提线木偶戏的艺术传承及改善路径研究[J].艺术家,2019(5):187-188.
[9]基于新媒体设计的传统戏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21.
[10]刘惠玲.传承非遗文化:三江公仔戏木偶艺术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探索[J].新教育,2018(14):17-20.
作者单位:琼台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