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越
[摘 要] 宋朝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中有不少高士题材的画作,而绝大多数高士图中的高士身穿白衣,这一绘画现象值得关注。通过搜集多方资料,结合文献、图像等资料对“白衣高士”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剖析了宋画中高士与白衣的关系,并对五色系统中的白和儒道观念中的白进行了探索,从而找出宋画中“白衣高士”存在的原因和意义,继而对南宋马远作品中的“白衣高士”形象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宋画;“白衣高士”;马远
有不少对宋代高士图的研究,也有对宋代白色服饰的深入解读,却鲜看到对“白衣高士”的专门阐述,“白衣高士”这一形象因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值得深思。在寻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南宋画家马远有不少高士题材的作品,且其作品中的“白衣高士”较多,故本文以马远的作品为例对“白衣高士”形象进行分析。
一、何为“白衣高士”
本文将高士题材画作中身穿白衣的高士称为“白衣高士”,其中的“白衣”的“白”界定为白色和纸、绢等绘画媒介的本色。白色有高洁、圣洁的意思,“白衣高士”或许是文人士大夫的理想形象,是他们追求精神自由、不落世俗、洁身自好的体现。
《墨子·兼下爱》云:“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这是最早的有关高士一词的记载。晋代皇甫谧的《高士传》中有不慕强权、不接受帝王禅让的许由;有崇尚自由、不应楚威王之聘的庄周;有淡泊名利、不入仕途的庞公;有函谷著书、深得自然之道的李耳等。《吕氏春秋》卷九写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高僧传》记录“与高士南阳宗炳、刘虬等并皆友善”。《周易》云“不事王侯,高尚其志”。《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高士的解释是“志趣、品行高尚的人,多指隐士”,《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中说高士是“高尚出俗之士”。
综上所述,“白衣高士”是志行高洁之士,是不侍奉王侯、不入仕的人,是隐于山野静心修炼的人,也是德行高尚的僧人。
二、宋画中的白衣与高士的关系
(一)白色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白”是洁白、朴素、空白。白色在五色系统中和儒道色彩观中各有其延伸意义,白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意义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可从中窥见“白衣高士”形象产生的原因。
1.五色系统中的白
中华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中国先秦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提出“五德始终说”,用五行相生相克、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化观念解释历代王朝的更替和制度变化,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五德对应白、青、黑、赤、黄五色。《管子·幼官》记载:“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声,治湿气,用九数。”可见古人的衣食住行与五行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指导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学说在秦始皇时得到推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历朝历代中尚金德的有商、晋、金、元等。可见,白色作为五行德色之一有其正统性,正因如此,白色更显其圣洁、庄重之意,这些美好的寓意在某种程度上促使高士对白衣有偏好,也使画家们在画高士时选择让他们以“白衣高士”的形象出现。
2.儒道色彩观中的白
宋代“尊孔崇儒,三教并行”,儒道观念中的白对“白衣高士”形象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在儒道的观念中,白色承载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儒家经典《论语·八佾》中有“绘事后素,以色明礼”,白色在儒家五礼中的吉礼、凶礼、军礼中占有重要地位。
儒家的色彩观念与“礼”难舍难分。古代王后和君主在吉礼中穿的展衣和皮弁是白色的。凶礼自春秋始就有“白衣治丧”的传统,《诗经·桧风·素冠》中有“素冠”“素衣”。《晋书》记载“白,乃军容,非国容也”。白色是儒家礼服中不可或缺的色彩,有一定的政治性、文化性。白色在儒家“礼”中的洁净、安宁之意与高士们所追求的高洁、纯净的精神境界相契合。
道家经典《道德经》记载“五色令人目盲”“知白守黑,见素抱朴”,老子认为外界纷杂的颜色会让人眼花缭乱,主张去繁就简。道家的太极八卦图只有黑白二色,大道至简。道家主张“无为”,强调顺应自然之道,追求自然之美。
庄子认为“纯白朴素,不染纤尘”“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他摒弃华丽的外在装扮,心无旁骛地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道家对内心平静与安宁的追求,对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正是高士们孜孜以求的。
儒道的“白”不仅是我们眼睛所看见的朴素色彩,更是“空”“静”“净”的精神感受。许多与儒道相关的画作中出现的人物都身穿白衣,北宋晁补之的《老子骑牛图》中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是以身穿白衣的形象出现的。
(二)宋画中“白衣高士”存在的原因
1.社会背景的影响
宋代奉行“重文偃武”的基本国策,形成了以文官为主的政治格局,宋代文化、艺术得到全面发展,宋太宗时期建立的“翰林图画局”进一步推动了宋代绘画的发展。
宋时有“三冗”问题。许多文人志士仕途受挫,尤其在南宋时期,时局动荡,不少人选择辞官归隐,或受道家思想影响,不入仕而隐居。这进一步推动了高士题材绘画的发展,使高士形象多为文人志士,表达的是洁身自好的君子气节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状态,白色也成为最能够影射高士们精神境界的色彩。
北宋晚期,文人雅集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描绘了其与苏轼、米芾等名流雅集的场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穿着白衣,他们在一起吟诗赋词、抚琴唱和、打坐问禅,随性而为,其志趣与高士们别无二致,为后续的“白衣高士”形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南宋时都城在杭州,杭州一带炎热、潮湿,官员们喜穿凉衫,《宋史》记载:“凉衫,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国子生、州县生服之。”从《宋史·舆服志》中的这段描述可知宋官学生的制服襕衫是白色的。南宋王栐撰写的《燕翼诒谋录》记载:“国初仍唐旧制,有官者服皂袍,无官者白袍,庶人布袍……中外官并贡举人或于绯、绿、白袍者,私自以紫于衣服者,禁之。止许白袍或皂袍。”这规定了宋时没有官职的人穿白衣,庶人穿布袍,而棉麻本色就是白色。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诸路举人解首亦士服立班,其服二梁冠,白袍青缘。”可见,宋时无论是平民还是文人学子,都有其规定的白色服制,这或许也是宋代高士图中的高士们大多数身穿白衣的重要因素之一。
2.隐逸思想的影响
宋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宋真宗、宋徽宗时曾大力推崇道教。道家提倡“自然无为”,其隐逸思想影响深远,隐逸思想是宋代高士们选择穿白衣的又一重要因素。庄子于动荡时期隐于南华山,“帝力何有于我哉”是庄子精神世界的写照。道家“自然无为”的隐逸思想与高士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不谋而合,宋时的高士们受道教隐逸思想影响较大,一部分文人志士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摒弃世俗,走向山林,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淡泊生活,林逋便是这类文人志士的代表;还有一部分有忧国忧民思想的有识之士活跃于政坛,却因为时局的动荡而仕途失意,产生了隐逸思想,北宋沈括便是如此。道家色彩观中尊崇纯白朴素之美,宋代高士们受到道教隐逸思想的影响,也自然遵循道家的色彩观,这时白色的衣服便有了隐逸的意味,是高士们洁身自好、远离世俗、品格高洁的凸显,更是他们追求理想生活以获得精神自由的外化。
综上所述,宋朝的社会背景和隐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宋人们对白衣的偏好,高士们穿白衣既是制度的限制,又是他们对美好精神世界追求的体现。
三、马远笔下的“白衣高士”形象分析
马远生于绘画世家,曾任画院待诏,其画作在宋代具有一定代表性,且其画作中有许多“白衣高士”的形象,故选择对马远的作品进行分析。
(一)马远笔下的“白衣高士”形象分类
根据马远高士图中的高士是否有具体指代的人,我把马远的“白衣高士”大致分为知名高士和无名高士两类。
1.“知名”“白衣高士”形象
马远的《西园雅集图》中画的是苏轼兄弟、黄庭坚、李公麟、米芾、蔡肇等16位名士在驸马王诜宅邸西园集会的情景,名士们相聚在一起,远离俗世纷争,他们在山水间尽情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自由、轻松,西园仿佛是他们最理想的精神家园。与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相比,马远的这幅图对自然山水的着墨更多,高士们的聚集地从私家园林搬到了户外,显示出高士们对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这幅图中并不是所有的名士都身着白衣,但穿着白衣的高士们在图中比穿着其他颜色服饰的人更能吸引观者的注意力。
林逋是北宋著名隐逸诗人,他终身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宋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马远的《林和靖梅花图》中有梅花,有落日,有沉沉雾霭,让人不禁想起林逋所作《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画面中的白衣与昏暗的景色形成对比,更显“梅妻鹤子”的高洁之感,画中的梅花枝干遒劲有力,体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表达了马远对“和靖先生”的钦佩之情。
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出身于官宦人家,屡试不中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他讥讽时态,同情贫民。马远笔下的寒山身着素色僧衣,脚踏木屐,执帚望向远方。画面干净、简洁,就像寒山清贫的生活,一身素色僧袍映衬出了他身为僧人的淡泊和悲天悯人的气质。
马远笔下的这些身穿白衣的名士们在自然中或集会、或游玩、或赏景,与自然进行互动,显示出他们远离庙堂、静享自然的意趣和高尚的品格,白衣让他们在画面中更突出的同时映衬了他们的孤傲、高洁。
2.“无名”“白衣高士”形象
马远笔下徜徉于山水间的高士们通常和松树、梅花、泉、石等出现在一起,如《高士观瀑图》《松荫观鹿图》《月下赏梅图》《山径春行图》,松、梅、泉、石等通常隐喻了高洁、谦逊一类的美好品质,是君子的象征。《林泉高致》中记载:“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颍、埒素、黄绮同芳哉?”马远把他笔下的高士们和这些有美好寓意的事物安排在一起,衬托出高士们对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的向往,白衣也进一步体现了高士们的高洁、谦逊。《高士观瀑图》《松荫观鹿图》《月下赏梅图》《山径春行图》这四幅图中的高士们都身着白衣,与画面中的景色相辅相成,体现出高士们的孤傲、高洁,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显示出天地之广阔,意境幽远。
马远笔下的“无名”高士们独立于自然之中,娴静、淡泊,白衣为他们平添了一份孤傲之气、高洁之意。
(二)“白衣高士”形象高度符号化的意义
“白衣高士”形象作为点景人物出现在山水画中逐渐符号化。马远笔下的部分“白衣高士”已经被高度符号化了,他们被以极简的笔墨表现出来,在自然景色中显得愈发渺小。
1.传情达意
好的画作如好诗一般,能够情景交融、传情达意。马远画中的“白衣高士”是其作品所营造的意境的点睛之笔,他笔下的“白衣高士”们不管笔墨多寡,精神、气韵不俗。《听笛图》中马远寥寥几笔便描绘出高士仰卧于一叶扁舟上的姿态,笔意松动,素净的白衣给人以轻盈之感,显示出高士听笛泛舟的惬意;《山径春行图》中的高士描绘得较为细致,图中“白衣高士”一手背后,一手捋着胡须,仿佛正看着不远处的鸟儿,画面左下角还有一侍从抱着琴,《琴操》云:“昔伏羲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反天真也。”道家有“鼓琴足以自娱”,可见抚琴是文人高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高雅娱乐活动,也隐喻了画中人物是一位高士。画面中“白衣高士”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画面的氛围,不管传达何种意境、氛围,都是画家精心设计的结果。
就像诗人写诗抒发情感,画家通过画笔表明自己的心迹。马远笔下的“白衣高士”们有对高士们高洁情操的赞誉,也充盈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2.呼应主题
《读画闻记·人物屋宇》中记载:“村居、亭观、人物、桥梁,为一篇之眼目。”可见,人物在画面中具有点题作用。马远笔下的画作不少都是以图中人物活动命名的,如《高士观瀑图》《月下赏梅图》等。从《高士观瀑图》这一画作名称就可以知道此画中的人是一名高士,描绘的是高士看瀑布的场景。《月下赏梅图》中有一人席地而坐,身后有一侍者,远处有月,前方有梅。月下指明了时间和地点,赏梅是画中人物的行为,画作名称就是画面要素。“白衣高士”们被安排在自然山水中,自然山水因为高士们显得生机勃勃,而自然山水也衬托出了高士们沉醉于自然的惬意和隐逸之心,两者相得益彰。
被高度符号化的“白衣高士”形象使马远的画作体现出更强的意境,因为有了更多的空间表达自然景象,使观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体会画中“白衣高士”的心境,在如此美丽、舒适的自然环境中,怎会不沉醉、不惬意呢?
四、结束语
白色作为五行德色之一,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儒道文化的熏陶下,白色又有吉祥、圣洁、哀伤等意义。高士图从不罕见,但宋代独特的社会背景促成了“白衣高士”形象的丰满,高士们穿白衣或许是身份的限制,或许是他们对白色的偏好,其中不乏道家隐逸思想等因素的影响。马远笔下的“白衣高士”们畅游于山水之间,安居于远离朝堂处,他们或为仕途不顺的名士、或为励志不入仕的骚人、或为志行高洁之士,他们是孤傲、高雅的,以清醒、独立的人格立于天地之间。画中的“白衣高士”们与画中的山水相辅相成,既表明了高士们高洁的品行、隐逸的思想、人格的独立以及对自然无为的追求,又体现出自然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无限空间。时至今日,“白衣高士”这一形象仍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总而言之,“白衣高士”形象在宋代蔚然成风,白衣显示出高士品格之高尚,也映射出他们内心的平和、淡然。
参考文献:
[1]李程琛.两宋高士题材绘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2]王莉.中国传统服饰色彩中的白色文化流变[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22.
[3]马蔚宁.宋代团扇绘画中的高士题材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