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与活态开发研究

2024-07-06 11:05王卉
村委主任 2024年10期
关键词:活态街巷古城

王卉

摘要:乡土建筑不只是一种建筑形态,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体现。乡土建筑承载着地方历史的记忆,反映了特定地区的建筑特色。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忽视乡土建筑的原态进行活态开发会导致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失去文化传承的根基,因此,乡土建筑的原态保护和活态开发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忽视的两方面。鉴于此,文章从乡土建筑原态保护重要性出发,以丹州古城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单体保护、街巷空间保持、成片开发多维度的手段,实现对乡村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从改造单住宅、建设公共设施、整村整治改造三个方面论述乡村建筑的活态开发方法,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土建筑进行原态保护与活态开发需要在尊重保留乡土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坚持县域统筹,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1]。科学规划乡村发展需要乡村在保护原有生态建筑情况下积极开展活态开发工作,在保护乡土建筑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功能,使之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源。

乡村振兴背景下丹洲古城发展现状

丹洲古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南端,是明清两朝时期的县城所在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丹洲古城景色优美,游览特点鲜明。古城墙屹立不倒,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同时也构成古城的重要地标。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壮丽景色,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沉。此外,丹洲书院作为古城的文化中心,传承着千年的文脉,是游客品味历史、感受文化的绝佳之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丹洲古城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活力。当地政府注重古城的保护与活态开发,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可以深入了解古城的历史文化,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丹洲古城作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其原态保护与活态开发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建筑原态保护措施

点——单体保护,修缮保护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土建筑原态保护措施聚焦单体保护,其核心在于维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常见的乡土建筑,如祠堂、书院、牌坊、名人民居不只是建筑艺术的体现,还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针对乡土建筑的保护,需要工作人员从专业的技术角度出发,借助一系列精细化的流程操作,确保保护工作的科学有效。工作人员要对丹州古城的每一座乡土建筑进行全面调查评估,以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现状。同时,要对丹州古城建筑进行分类分级,为后续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调查与评估工作应由专业团队负责,确保结果的准确全面。一是针对保存状况良好的乡土建筑,要选用本土材料和传统工艺进行加固修复,确保建筑的原真性。二是对局部损毁的乡土建筑,维护的重点在于恢复其原有面貌,同时在修复过程中适度融入现代建筑技术[2]。这要求工作人员在修缮过程中,既要重视对传统元素的保护再现,也要注意选用现代技术提升建筑的实用性。在不改变原有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可以使用防水、防潮的现代建筑技术,以提高建筑的实用性。三是在面对损毁严重但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乡土建筑时,保护的重点在于挖掘提炼其原有地域特色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要求工作人员在修建过程中不仅要保留传统元素,还要在设计上融入现代理念,使新建的乡土建筑既能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土建筑原态保护旨在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结合现代建筑理念,保护弘扬乡土建筑的文化价值,这是对乡村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

线——街巷空间,延续格局

乡土建筑原态保护可以利用街巷空间的保护,确保其延续历史格局并体现出传统风貌。街巷空间不仅是乡土风貌的线性骨架,更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乡土建筑原态过程中,要先确保保持街巷的传统风貌,不更改原有空间格局。工作人员应在设计规划中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及自然资源,使街巷的底界面和侧界面在材质色彩上与乡土环境协调一致。在街巷的修缮中,应选用与当地地理背景相匹配的材料,并在修缮过程中使用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在保护乡土建筑原态过程中,需要传承保护传统街巷的肌理,对街巷的宽窄、弯曲程度、侧界面高度进行科学的控制规划,以保持街巷的历史风貌。控制街巷高度可以有效维持街巷的传统氛围,也能够营造宜人的环境,使居民在居住时得到良好的居住体验。街巷空间的原态保护也应考虑其功能性。街巷不仅是连接乡土空间的通道,还是居民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的场所。因此,在保护过程中,应保持街巷的交通流畅性,同时增加街巷的实用性。街巷与传统院落之间的虚实变化是乡土建筑的一大特色。在街巷的规划设计中,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调整街巷与周边建筑的空间关系,借助院落的开合、建筑的高低错落来实现乡土建筑的虚实变化,创造出充满变化的街巷空间。工作人员在保护原有乡土建筑时要保持其传统风貌,传承其历史肌理,并结合现代规划理念提高其功能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面——成片开发,补平短板

要有效地保护乡土建筑,需要在区域层面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考虑建筑群落的整体布局。乡土建筑群体的保护发展需从整体出发,科学划分乡土建筑保护规划区,确保在保护区域内的建筑群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原态维护。在保护规划区内工作重点应放在保护历史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群体上,通过合理的规划,借助科学的修复手段,确保这些建筑能够完整地保留其原有风貌。保护规划中还应考虑到乡村的现有空间格局,结合周边环境特点,对乡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优化,在建设过程中增设燃气、电力、排污等基础设施,对交通、绿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整体布局。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3]。在进行成片开发时,应注重整体规划的统筹协调。这意味着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修复时,不仅要关注单体建筑的维护,还要考虑整个建筑群落的和谐统一。同时,乡土建筑的保护还应着眼于补齐短板,即针对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改善,如重点关注改善村庄的环境卫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村庄的经济发展能力的弱势方面,通过补齐这些短板,可以进一步提升乡村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建筑活态开发研究

单住宅改造

乡土建筑活态开发关注单住宅的改造。乡土建筑的单体保护应围绕调查记录、评估、分类分级、跟踪保存状态展开。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乡土建筑的历史价值、建筑风格、结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危房进行拆除,对老旧建筑进行修缮。在选择保护措施时,应考虑到每栋建筑对于整个村落的影响,确保整体风貌的和谐统一。对普通乡土民居开发改造时,应提供合理的引导,确保这些不断更新的民居能够满足村落乡土风貌的保护需求。在开发改造过程中,建筑原有的形式应得到尊重。

以丹州古镇项目为例,丹洲古城作为中国唯一的水上古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古城三面环水、一面临绿,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风水宝地,历史遗迹丰富。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和谐融合,造就了丹洲古城的独特魅力。其建筑风格融汇了侗族和汉族元素,展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丹洲古城的单住宅改造中,注重保留村庄的传统坡屋顶形式,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充分展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美学特点。在单住宅改造中,屋顶的设计是丹洲古镇建筑特色之一,飞檐翘角、檐下斗拱结构繁复细密,与室内构件组合紧凑,创造不同高度的空间层次,放大了原本有限的室内空间体验。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空间的视觉吸引力,也让居住空间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营造出独特的居住体验。此外,在材料选择上,项目选用了砖木结构,局部使用西洋材料,保持了乡土建筑的原真性,体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尊重。砖木结构在保证建筑稳固性的同时,更能体现侗族地区传统建筑的特色。木材的使用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砖的使用则增强建筑的耐久性。砖木材料的选择能够保持建筑的原有风格。

公共设施建设

在进行公共设施建设活态开发时,应以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日常需求。公共设施的改造应着眼于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建设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设施,基于乡村的实际资源优势,开发适合当地的公共设施。在保持乡土建筑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公共设施建设还应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4]。工作人员在设计中,要选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公共设施的建设应与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相结合,需要政府、社区以及相关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规划改造中,确保公共设施建设既符合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又贴合当地社区的实际需求。

丹洲书院作为丹洲古城的文化瑰宝,沿袭中国古代书院的建筑风格,坐东朝西,占地面积达1 340m2。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丹洲书院成为该地区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丹洲书院建筑附近改造核心在于完成外观的创新与室内空间的重组。通过在东面的整面山墙开设窗户,并使用木框架和聚碳酸酯波浪板构建透明房子的设计增加建筑的美学价值,让自然风光渗透到室内,增强室内外环境的交互性。此外,屋顶天窗的设置增强了室内空间的采光,为阅读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环境。在内部空间的规划上,言几又乡村胶囊旅社书店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了多功能区域。在仅232m2、7.2m高的双层空间中,既容纳了能够容纳20人的胶囊旅社,又设有乡村社区书店和阅览室。这种设计有效地利用了空间,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功能的需求。室内“楼中楼”的设计构思,在保证住宿区私密性的同时,满足公共空间的开放性。这种空间布局的创新,不仅提升了建筑的实用性,还增强了建筑内部的视觉效果。该项目的成功在于其对乡土建筑活态开发理念的完美诠释,它不仅保留了原有乡土建筑的特色,还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增强了建筑的功能性,将传统与现代、私密与公共设计理念进行融合,为乡村振兴中的公共基础设施改造提供有益思考。建筑改造不仅丰富了乡村社区的功能,也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多样体验,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整村整治改造

整村整治改造需要工作人员从发展的视角审视地域建筑,深入挖掘本土建筑的文化价值。将本土传统建筑与现代钢混结构建筑进行有机嫁接,是实现乡土建筑活态开发的关键步骤。这要求工作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创新性地融合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技术。整村整治强调政府的指导作用[5]。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规划,指导乡村建筑的改造。政府需要为乡村活态开发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技术指导、政策优惠,以推动乡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调查丹洲古城的资源特色,对其旅游资源进行细致分类,并针对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推动其活态发展。对丹洲古城的历史建筑、民族民俗文化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是实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的基础。丹洲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遗迹,如闽粤会馆、丹洲书院、古街道、古县衙、残留的古城墙、欢雷门及古民居建筑群。这些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对这些遗迹进行记忆保护重塑,既能保存古城的历史面貌,又能激发其新的文化旅游价值。在保护的过程中,确保历史建筑的原真性至关重要。对于古建筑的修复应采用传统工艺,同时要考虑到现代的安全需求。此外,对于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应通过各种活动使其成为文化遗产,而非只作为静态的展览物。对丹洲古城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也是整村整治改造的重要方面,工作人员应注重古城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保护好水系、植被自然资源,使之成为古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不只是对乡土文化的维护,更是对乡村历史传统的尊重。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要重视乡土建筑的物理结构、风格特征,保护工作应注重细节,确保在增强建筑功能性的同时不损害其历史价值。此外,通过对街巷空间的规划与整治,乡村社区的整体环境得以提升,从而增强乡村的吸引力。乡土建筑的活态开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活态开发意味着为传统建筑赋予新的生命,通过改造创新,使其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从单住宅改造、公共设施建设和整村整治改造三个方面展示建筑的物理更新,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功能空间。在乡土建筑的原态保护和活态开发中,通过对传统建筑的深入研究和恰当改造,能够保留乡村的文化遗产,还能激发乡村的新活力,推动乡村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4-02-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dzb=true&wd=&eqid=afb4a89f0000d93f00000002645c588d.

[2]莫春华.乡村振兴背景下以乡土建筑为依托的旅游发展新模式探寻 [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8 (03): 58-62.

[3]段慧.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J].住宅与房地产, 2021(21): 37-38.

[4]刘晓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土建筑可持续性与再生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 2020, 37 (01): 83-85.

[5]毛贺.基于乡村振兴的乡土建筑原态保护与生态开发[J].绿色环保建材, 2020(01): 56-57.

柳州工学院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活态研究”(2021KXJJ18)。

(作者单位:柳州工学院)

猜你喜欢
活态街巷古城
《武汉街巷回忆》手绘板插画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雨中的街巷
安居古城
活态文化
春秋古城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