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返乡学生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2024-07-06 19:41杨宏强
村委主任 2024年10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人才农业

杨宏强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支持乡村经济建设,乡村经济呈现新业态,为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创造广阔的舞台空间。文章选取福建两所农业院校,对学生返乡就业意愿情况进行调查,剖析制约其返乡就业的原因,从构建就业长效机制、积极就业心理培育、乡村服务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新机制四个维度提出促进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的举措与实践路径,以期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集聚乡村人才提供参考。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出各项举措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这为我国乡村建设掌舵指明方向。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为高校如何构建支撑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体系,怎样实施好服务乡村奠定坚实基础。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的振兴。农业院校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院校学生经过高校系统化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素养高,其返乡就业能将专业知识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同时,在经济新业态发展模式下,乡村为返乡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助力农业院校学生拓展就业渠道。积极有效引导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为乡村输送“一懂两爱”的技术人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的价值剖析

巩固农业产业的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化农业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保障,支撑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依靠“一懂两爱”的专业人才推进。我国的农业院校学生,经过大学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专业素养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有助于将高校所学的农业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使得农业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的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注入。农业院校以农为特色,学生通过日常专业课程学习、农业课程的实践、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方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对农村的热爱。同时,农业院校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且掌握系统的农业专业知识,引导其返乡就业,不仅能够提升农民整体素质,还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人才力量。

有助于农业院校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学有所用,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专长。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农业专业人才的支撑。农业院校学生在学校接受过专业的涉农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农业科技研究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其毕业后返乡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综合优势凸显,也更能够将自身所学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上更好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效能感,实现自我的人身价值。

为学生精准、高质量就业带来巨大的机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进一步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各项支持乡村发展的利好政策,乡村经济呈现出新业态的发展,乡村产业呈现了新的活力,这为农业院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乡村休闲农业、乡村民宿、乡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乡村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乡村成了都市人们向往的地方,乡村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些新业态的发展,需要的就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这为农业院校学生精准、高质量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能够将其所学转化为农业生产实际,在乡村优质农产品培育、乡村生态养殖等领域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助推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调查

为了了解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意愿情况,文章选取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农业院校,从您对返乡就业政策了解情况;您对返乡就业意愿及前景情况;不愿意返乡就业原因三个方面设置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0份,具体调查问卷结果如下(见表1)。

受到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学生与家长普遍认为考上大学,就应该跳出“农门”,毕业后留在城市找个工作轻松的“体面”工作,不愿意返乡就业,返乡就业通常被认为是“没出息”的表现。这种陈旧的就业观念与农业院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方式有一定关系,教学过程并未关注到学生在乡村基层就业意愿与择业观念上的选择,也未进行及时的引导,导致学生对于返乡就业的意义缺乏深刻认知。

学生对返乡就业政策认知不足,专项政策落实不到位

大部分农业院校学生对于返乡就业的优惠政策认知不足,究其原因,地方政府虽出台了多项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政策,为学生返乡就业提供了多种便利,但因政出多门,散乱,政策体系未形成。加之,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对政策的宣传与解读力度不够,政策的知晓度低,导致学生对政策认知上存在偏差。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在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专项支持政策方面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性。

返乡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乡村企业给返乡就业学生提供的配套措施并不完善,给予的福利待遇水平低,工作环境差,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前景并不理想。加之,乡村企业给予毕业生的晋升空间与发展渠道有限,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的热情。农业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完善毕业生返乡就业保障机制,制定学生基层就业的激励办法,为农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保驾护航。

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心理融入困局

考上大学,是乡村学子脱离乡村实现个人价值的最佳跳板。传统的乡村理念就是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发展,才能更好地将所学回馈社会。如果学生毕业后再返乡就业,那么家长会觉得脸上无光彩,感到无所适从,这也是学生不愿返乡就业的原因。因此,即便农业院校学生在城市发展得不好,也不愿意回到家乡就业。与此同时,虽然农业院校学生期待融入故乡,但返乡就业后往往又缺少宿命感,导致其陷入就业心理融入困局。

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引导机制

构建从入学到毕业“三阶”教育机制,做好学生就业

全面规划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的支撑。积极有效地引导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人才不足的问题。农业院校要做好学生就业的全面规划,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构建不同的教育引导机制。大一新生以思想引领为主,将“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乡村基层就业政策向大学生宣传到位,引导学生从步入大学就将基层就业纳入自我就业规划中。针对大二的学生,要突出其就业能力培养,农业院校要开设新农科的专业,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类的比赛,增长学生专业知识,让学生具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针对毕业班的学生,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抓手,孵化符合乡村经济发展的创业项目,促进学生返乡就业成功率。

构建“三类”激励机制,推动学生返乡就业

通过调查了解到,优惠政策的多少、乡村就业发展前景、乡村就业环境等三个方面,是影响学生返乡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在这“三类”问题上进行有效激励,促进毕业生返乡就业。一是不断完善毕业生返乡就业政策,统筹协调人社、银行等多个部门的合力,为农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提供财政、公共服务等政策支持与保障。二是优化乡村就业的发展环境,基层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鼓励毕业生返乡就业,如定向招录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等。同时,乡村要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为学生返乡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构建“校、政、社”三方联动的就业服务机制

引导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校、政、社”三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服务学生返乡就业。一是高职院校要构建起建立“学校、院(系)部、教师”三级联动促进就业工作体系,既发挥学校领导的作用,也形成全员育人促就业的氛围。二是政府部门要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搭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县、镇(乡)、人社、金融等不同部门的“一站式”就业服务全覆盖。三是社会要积极宣传在基层就业的典型案例,营造一种基层就业光荣的氛围。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对策

明确地方政府职能定位,构建政府主导的就业长效机制

地方政府要明确其职能定位,加大对乡村的宣传力度,构建地方政府主导的就业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到今日乡村发展的新风貌,解读高校学生返乡就业的优惠策略。对于在乡村的就业典型进行褒扬宣传,形成正能量,营造全社会支持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良好风气,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同时,地方政府通过实施乡村订单班计划(乡村学校定向师范生、乡村卫生院定向医学生、乡村农业站定向技术人员、农技特岗生),乡村与农业院校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引导学生返乡就业。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多措并举,加大力度吸引农业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归巢”计划,注重乡村就业市场的拓展,实现就业信息有效共享,保障就业信息的准确,提升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服务质量。通过财税、教肓培训等政策的制定,凸显地方政府主导作用,提高返乡就业学生的福利待遇,改善乡村工作环境,提升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推动“引凤归巢”的实现,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有序向乡村流动。

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培养学生返乡积极就业心理

农业院校学生不愿意返乡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乡村就业生态差,因此,农业院校要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强化学生基层就业与基层服务意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农业院校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其自身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对其就业方向准确定位,让学生明确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是同频共振,乡村能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加强对学生返乡就业心理进行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克服乡村就业勇气,能以良好心态去扎根乡村,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构建“院校+政府+社会”三方联动服务机制

积极引导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院校+政府+社会”三方联动通力配合,共同发力。农业院校需构建“学校+系部+教师”三级服务学生返乡就业工作组织体系。学院党政领导统筹学生就业工作,二级学院就业办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具体实施,毕业班辅导员直接为学生返乡就业提供指导与服务保障,通过三级联动,发挥全员促就业的合力。地方政府部门构建一体化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人社部门、劳动部门、金融机构等多方联动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全覆盖,简化学生返乡就业手续办理流程。发挥社会力量,构建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社会组织,如就业工作协会等,成为毕业生返乡就业服务的智囊团,为有效推进学生返乡就业出谋划策,利用好社会公共就业的优势资源,更好地服务乡村。

构建农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机制

各高校受就业率考核限制,往往以就业率为主忽视就业质量,为此,农业院校需构建服务乡村人才培养新机制,将学生返乡就业这项指标加入到高校毕业生就业考核中,凸显农业院校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优势。同时,要以“学科+专业+产业”相融合模式为指导,结合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乡村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此外,农业院校可以联合乡村农业企业进行定向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签订协议,根据企业对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设岗按需培养专业型人才,企业以奖学金的方式去资助联合培养的学生,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为乡村企业发展输送人才,还能有效地解决农业院校学生就业难的瓶颈,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院校学生返乡就业创造了广阔的舞台与机遇。农业院校学生经过系统农业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具有扎实的农业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农业院校学生回到乡村就业,有效地弥补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农业院校学生也能在参与乡村经济建设中展现自我的才华,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农业院校要多措并举,调动各方优势资源,引导学生返乡就业,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