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旭阳 格桑翁主 田率
抛砖引玉,字面意义上看,为抛出砖去,引得玉来。该词常被用作谦词,比喻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见解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见解。但其实,它也是一计兵法。
公元前714年,正值春秋时期,中华大地上群雄纷争。活动于今山西省西部吕梁市交城县、西南部运城市平陆县一带的游牧部族北戎(又称山戎,春秋时期实力较强盛),趁着郑国与宋、卫、陈、蔡打仗之际,南下攻打郑国。
当时,北戎军队以骑兵为主,具有游牧民族的天然优势,行动飘忽不定,机动性和灵活性强。郑国的军队则以车兵为主,虽然冲击力强,但很受地形限制。
郑庄公见戎人来袭,亲自带兵抵御,但十分担心郑军抵挡不住北戎的突袭。他的二儿子公子突对他说:“戎人的军队轻率冒进,没有多少纪律;他们的士兵十分贪婪,并不团结,胜了要抢劫物资、争夺战功,败了互不相救。队伍前方的士兵见到财物和俘虏,一定只想着前进,遇到伏兵也只会四处奔逃。”
公子突认为,郑军可以用伏击之计,派勇敢的士兵前去诱敌,将敌军诱进战场后,快速离开战场。同时,再在战场中设下3处伏兵,看准时机,一齐发作,定能大获全胜。
郑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派大夫祝聃(dān)率领一队士兵前去试探,又将郑军的主力分成3个部分,埋伏在北戎军追击的必经道路附近。交战之后,祝聃及其手下的士兵与北戎军稍作接触,就装出败退的样子,沿途丢弃了大量的盔甲和军旗。
北戎军一见有利可图,立刻穷追不舍。待他们深入伏击区域后,郑军3处伏兵同时出击,兵卒呐喊,车马喧嚣。北戎军见状,争相逃命,郑军大获全胜。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的伏击成功战例。郑国军队因势利导、设伏邀击的作战策略,对后世作战指挥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公元前700年,楚武王发兵攻打绞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
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侯知道出城迎战的话一定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国都城(位于今湖北省十堰市郧〔yún〕阳区西北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
两军城里城外相持了一个多月,楚国莫敖(楚国官职,又称“莫嚣”)屈瑕(也是楚武王的儿子)仔细分析了双方的情况后,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武王献计说:“既然我们一直攻城不下,不如用利来诱惑他们。”
屈瑕的具体计划是:绞城已经被围困月余,城中正是缺少薪柴的时候,楚军可以派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回来之后,绞军一定会想办法出城夺取柴草。先让绞军得手几次,等他们被胜利麻痹、大批士兵出城之时,再设伏兵断掉他们的后路,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武王听从了他的计划。
绞侯听手下人报告有楚国樵夫进山,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多是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侯立刻布置人马,等这些樵夫背着柴草出山的时候发动袭击,果然顺利得手,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绞军频频出击,收获不小,出城劫夺柴草的士兵也越来越多。楚武王见敌人吞下了钓饵,便决定捕获大鱼。
这天,绞国士兵又出城劫掠,“樵夫”们见到绞军,吓得没命地奔逃。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间,被这些樵夫引入了楚军的埋伏圈。
顷刻间,楚军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乱败退,没想到又遇到伏兵,归路也被斩断,死伤无数。楚武王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无力抵抗,只得请降。就这样,楚武王通过“抛砖引玉”的策略,以微小的代价取得了绞城。
辅公祏,齐州临济(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隋朝末年,他随杜伏威起兵反隋。619年(唐高祖李渊统治时期),辅公祏随杜伏威降唐,被封为舒国公。最初,辅公祏与杜伏威交情很好,但随着辅公祏在军中声望日隆,杜伏威逐渐对他起了戒心,开始防备他。622年,辅公祏起兵反唐并称帝,迅速占领了江南的大片区域。
李渊派堂弟李孝恭为行军元帅,与李靖、李世勣(jì,本名徐世勣,入唐后被赐姓“李”,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李勣,本文中仍称他为李世勣)等率大军前往征讨。
唐军多次击败辅公祏,打得他节节败退。624年,各路大军会师于当涂(今安徽省东部马鞍山市当涂县)。眼看着唐军打到了家门口,辅公祏为保自己老巢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与当涂相距100多千米)的安全,派遣手下部将冯慧亮等人率领3万水军和3万步兵驻守在距当涂不远的山上,用锁链切断了江中的航道,还在江边构筑起防御工事。冯慧亮等凭借水陆之险,坚壁不战,准备一直熬到唐军懈怠,再大举反攻。
为了打破僵局,李孝恭采纳了李靖的方略,让部将黄君汉率一些老弱士兵进攻冯慧亮军的城栅(围墙和栅栏,常指防御设施),又让大将卢祖尚、阚(kàn)棱率精兵埋伏在数里之外。
黄君汉率军攻敌,装出不胜而退的样子。冯慧亮等人见前来作战的唐军都是老弱病残,忍不住放弃了原有的防御计划,出兵追击。追出数里后,卢祖尚突然率军列阵杀出,冯慧亮大惊,只得硬着头皮率领士兵奋战,希望能够杀出唐军的伏击圈。
两军混战时,阚棱(他原属杜伏威、辅公祏的阵营)突然现身,摘下头盔说道:“你们不认识我吗?怎么胆敢来与我交战!”冯慧亮军中有很多人都是阚棱的旧部,看到这位老上级现身,纷纷丧失了斗志。
李孝恭和李靖乘胜追击一百余里,击溃了辅公祏沿路驻扎的多个部队。最终,冯慧亮等人仅带着几百名骑兵狼狈地逃回了丹阳。辅公祏大为惊慌,放弃丹阳城,向东逃去,但大势已去,他的部下纷纷叛离。没过多久,辅公祏被擒获,唐军平定了整个江南。
“抛砖引玉”的典故最早出自北宋释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赵嘏(gǔ)擅长作诗,但很少动笔,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喜爱他诗句的人为引赵嘏作诗,请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先去灵岩寺墙上提了两句,赵嘏见这两句未完,有些意犹未尽,一时兴起,便续上了后两句。所谓抛出砖去,引得玉来,这一典故也被形象地借用到兵法之中,成了一种谋略的代称。
你还想了解哪些谋略?请扫描二维码告诉知力君,我们将邀请专家为你解读!(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韦英章)
抛砖引玉,《三十六计》的第十七计。在这个策略中,“砖”和“玉”是一组形象的对照。“砖”较为廉价,指的是充当诱饵的小利;“玉”较为昂贵,指的是谋划的最终目标。
抛砖引玉的策略是下饵钓鱼,方式是以小换大。“抛砖”是为了迷惑、诱骗敌人所使用的手段,“引玉”才是最终目的。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高明的将领时常通过这种方法,达到引敌入伏、夺取胜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