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热烈议论。和“科学热”伴生的还有“传闻热”。自5月起,各种版本的“阿波罗登月伪造说”,悄然在某些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本就是“进口转外销”
正如一些科普学者所吐槽的,此次“阿波罗登月伪造说”在中文平台上大爆发,追根溯源是“进口转外销”——因为在国外尤其美国,“花式证伪”阿波罗登月的各种尝试,实际上早在阿波罗11号尚未完成登月前,就已层出不穷。以至于这类言论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登月阴谋论。
1976年,退役海军军官、自由作家凯辛自费出版了一本后来畅销全球的书籍《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美国的300亿美元骗局》。这本书以一个“圈内人”的口吻和在外行看来颇为“专业”的笔触,以长串数据和大段推理给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载人登月真实完成的可能性仅有0.0017%”。
由于凯辛曾是洛克达因公司“特聘高级技术作家”,该公司又是发射阿波罗飞船所用“土星-5”火箭F-1发动机的制造商,加上当时正逢“越战效应”愈演愈烈,美国社会对权威、官方说法和官方成就普遍持怀疑、逆反心态,他的“登月阴谋论”一时间洛阳纸贵。事实上,凯辛既不懂宇航技术,也对火箭或发动机一窍不通。不过,追随者刻意淡化了凯辛“圣经”里过于夸诞的情节。
1980年,“好莱坞摄影棚登月说”的豪华版本隆重登场。根据这一说法,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实际上“黑”了500亿美元经费,然后花个零头雇佣好莱坞电影人“演了一出戏”。由于此前(1978年)上映了轰动全美的、以伪造火星登陆为题材的《摩羯星一号》,加上越战造成的“信仰危机”仍未过去,“好莱坞摄影棚登月说”火爆一时。
对此,1994年美国著名科学记者安德鲁·查金在其著作《月球上的人》中感慨,美国民间科普程度低下,似是而非的伪科学阴谋论历来很有市场。“登月阴谋论最初的‘好莱坞版本,早在1968年12月阿波罗8号执行月球轨道任务时就甚嚣尘上,而众所周知,第一次载人登月成功是在1969年。”
知名人士达拉斯·坎贝尔总结了流传最广、信众最多的六种“登月阴谋论”,除前述两种外,还有“月球上没有风,登月时的美国国旗为何飘扬”“登月照片中月球上阴影为何不对”“登月照片背景中为何没有星星”,以及“既然已经登月成功,为什么美国后来又上不去了”。不难看出,这“六问”也仍然是最新版本“阿波罗登月伪造论”的核心命题。坎贝尔指出,几十年来几代科普学者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解释,上述“六问”从纯学术角度早已不再是问题。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彼得·奈特,总结了“登月阴谋论”的基本逻辑模版:因为登月是肯尼迪总统下达给NASA的政治任务,所以必须完成;因为NASA“当然不可能完成”,所以只好在好莱坞摄影棚搞了个“假登月”,一来糊弄总统,二来借机挪用经费;因为“登月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但政府已经把牛吹出去了,所以自那时起,NASA当然只能一直努力掩饰这个精心策划的骗局。
“阴谋论”信徒何以如此多
早在1977年6月,NASA就意识到“登月阴谋论”的危险,当时他们发布了一份精心制作的说明书,题为“美国宇航员真的登陆月球了吗”,说明书第一行就言简意赅:“是的,宇航员确定登月。”
然而几十年过去,“登月阴谋论”仍在广泛流传。对此,NASA媒体关系专家西恩·波特无奈表示:“我们竭尽全力,但收效不及预期。”
彼得·奈特教授指出,在美国,1999年7月的民调显示,相信“登月阴谋论”的成年美国人比例在5%-10%。而2018年俄罗斯的一项民调则显示,相信“登月阴谋论”的俄罗斯受访者占比竟高达57%。
奈特承认,1970年代美国社会弥漫着对政府和官方机构口径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多次被证明是对的,那么,如此复杂的登月难道真就能这么独善其身吗?
当然,还有一些彻头彻尾的“流量质疑者”。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参与成立的,旨在研究新兴技术、公共政策及社会影响的项目小组Future Tense就此得出结论:“阴谋论之所以久盛不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业已成为娱乐界收入来源之一。”一些大牌正规媒体的漫不经心,也助推了“登月阴谋论”。
《月球,未来的历史》作者奥利弗·莫顿认为,“登月阴谋论”的持续存在并不令人意外。“随着美国人的思想在1970年代重新变得偏执,相信这一点变得更加令人愉快。”奥利弗·莫顿指出,当年美国人喜欢说“阿波罗登月都行,美国还有什么不行的”,事实却是美国在越战中不行,在振兴内陆城市上不行,在治愈癌症上也不行;美国人发现,其实美国政府一点也不像它吹嘘得那样强大,“于是,他们很自然地认为,恐怕‘登月阴谋论才是真的”。而随着岁月流逝,当事人逐渐凋零,阴谋论者也更加有恃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