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全面、多维度的教育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正确的法律观念、良好的道德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借助课堂教育、社会活动,将传统文化、道德与发展、学生现实生活三者有机结合,在强化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为学生长久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34
德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学、课程设置、校风建设、学生管理等方式,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德育包含了对知识的传授和对道德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德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其存在着大量的德育内容。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还能激发学生德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德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和维护社会法律权益的能力。
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德育,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方面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德育强调道德价值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丰厚的人文素养。对此,教师可借助传统文化经典读物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思维,将经典读物中的德育内容与课本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比对,深化学生的理解。
其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德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思想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德育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自信的源泉。通过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德育,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精神,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最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德育,可以让学生在法治社会中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心。德育是培养学生美好品格的重要途径,得到良好的品德与能力后,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也会让学生对其行为产生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进度。教学内容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实际经验进行设计,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在小学教育中,应该以小学生所接触的生活场景为基础,设置鲜明的道德与法治意义的课堂或校园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体验和反思,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此外,要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两方面着手。以传统文化内容为根基,通过文化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道德素质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包括诚实、守信、尊重、公正、友善,等等。而法治素养则体现为学生对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和案例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讨道德和法律问题,并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并让学生占据学习的主导位置,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渗透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更要注意在教学课外活动、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渗透。例如,可以自然地引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元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有益社会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同时,在课堂与家庭教育中,也应该注意和家长沟通,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养。
2.尊重学生差异化发展的原则
教师也需要考虑到尊重学生差异化发展原则这一要求,只有通过更加注重教育的过程和情感教育,教师才能更好地贯彻道德与法治渗透德育。
首先,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渗透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来展开,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传统文化,以自主学习的方式研究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原则是很重要的,只有真正理解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特殊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
其次,道德与法治的渗透需要更加注重教育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多维度探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融入观念,根据学生的理解与语言表述,给予学生多元化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而非以学习成果作为衡量学生道德素养的标准。
最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注重道德和法治。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学生差异化发展原则可以让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有效地发挥道德与法治渗透德育的作用。
3.坚持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在受到科学、正规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同时,也要发展个性、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在进行具体、相关性强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时,不仅仅要涉及简单的道德和法律知识,更要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通过举例分析和生活模拟等方式展开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此外,注重法律意识培养除了简单、明了的道德内容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最大的要求是培养法律意识,即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和情感,以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规范其行为。
最后,加强实践性、探索性的学科发展。学校的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和实践,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和探索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道德与法治对人生的影响。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检验课上所学知识的真实性,还能对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形成深层体会,并将其精神与基础理论转换为实践技能,内化于自身。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身,推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早期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意识,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同时也要避免少年时期身心受到负面影响,如性别歧视、暴力等,确保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
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组织课堂活动,提升学生思想高度
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的人格不断塑造和完善。通过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社会道德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高度,需要从课堂学习中入手,进行课堂活动组织。在低年级教育中,结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实现学生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将规则与社会秩序深深根植于学生内心,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能自觉遵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和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我国古代“规矩”一直是体现一个人教养的重要表现,规矩与规则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规矩是从主观层面出发,是人对自我的约束,而规则是从客观层面出发,通过定制相关制度与处罚措施,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要想学生能自居遵守规则,就必须向让学生对规则产生认同感。对此,教师可从班级秩序角度入手,以班会形式组织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秩序,所有规则均是在学生一致同意下通过的。在主观上便有着明显的认同,学生不再是被动遵守而是主动维护,出发点的转变是学生对“规则”产生更为全面的理解与认知。
2.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共情提升思想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小学德育课堂中,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以微课教为例,教师围绕单元主题,精心挑选德育内容,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变的动画视频,组织学生在课前观看的过程中与课本知识进行比对。在满足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调动学生德育学习兴趣,给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
例如《花儿草儿真美丽》,本单元的主题为保护自然环境,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对此,教师可制作诗朗诵视频,精心挑选描写我国大好河山美丽景色的古诗词,并根据诗词中描绘的景色配以相应的图片、视频以及音乐。学生在观看视频时需要一边朗读,一边在脑海中构想画面,体会与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在结束视频观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观看该视频有着怎样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并结合学生的发言内容,对本节课教学内容与流程进行调整,全方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3.结合生活化内容,打好学生的思想基础
对于学生而言,德育不仅仅包括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启迪,更要求把法规知识和法律意识灌输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达到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的。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教育资源,并与传统文化内容有着较深的联系。古诗《悯农》便是以生活内容为题材创作的,劝导他人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教师要想真正发挥德育的效果,就不得不重视传统文化的应用以及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另外,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家长和教师应该树立良好榜样,引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法治环境和尊重社会公规律,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习惯,将有助于学生展现出更高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
以《试种一粒子》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尝试自己种植植物,观察植物从种子到发芽,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还能使学生感受劳动的辛苦与不易。对此,教师可选择学生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水稻种子,带领学生前往稻田中共同探究水稻生长需要的条件。在校园内找到一处合适的地方作为实验活动基地,分发工具、种子与肥料,在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土地的开垦与种植。同时,要求学生每天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形成具体的文字记录,待水稻长成后教授学生水稻的收割方法与脱壳方法。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丰收与劳动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思想观念,使其能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道德意识。
4.结合社会公益活动活动,让学生感同身受
在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时,将其作为教育的重点,其中道德观念的涵养与法治态度的树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通过公益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道德观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于公益活动的规定和保护,从而增强法治意识。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好人好事的可贵,以及法律对于公益活动的保障和引导。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更能够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道德要求,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以《家乡的喜与忧》为例,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社区进行联合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慰问退伍老兵的社区活动,让学生在与退伍老兵的实际交谈中切身感受社会的变化,并结合学生的成长环境,引导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结合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学生思想的全面提升打下基础。
5.家校联合,实现德育无死角
道德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而法治则是一个社会的基本保障,二者的融合是推动德育发展的关键。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在家庭中,父母应当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通过亲身行动,塑造家庭道德观,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环境。此外,家庭教育中的感恩元素也是传统文化与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借助家庭活动使学生学会感恩,使其明白父母为给自己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与优越的学习环境所做出的努力,使学生能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教师可以结合微视频技术,将普及德育的重要性以微视频的形式发送到家长群里,提升家长的德育意识。再结合教学内容录制德育微视频、与学生沟通小技巧、科学教育方式等,解决家长教育学生不得要领的问题,为实现共同教育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结合生活、社会实践,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知识相互交融,使学生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起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李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世纪之星—小学版》2021年第24期。
[2] 岳翠平《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渗透路径探究》,《明日》2021年第20期。
[3] 张静《德育知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研究》,《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