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成
摘?要:当前中学数学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均存在与中华传统文化脱节的问题,这不仅无法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文化启迪,也削弱了数学教学对文化自信培养的正面作用,制约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的培养。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组织文化体验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通过体现中华文化的语境和内涵,设计富含文化体验的数学活动,采用启发互动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数学传统文化兴趣动机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22
中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人类数学文明成果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双重任务。但是目前,中学数学教学存在与中华传统文化脱节严重的问题,这不仅无法让学生领略中国古代丰硕的数学成就,也无法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提升亦形成一定制约,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
一、中学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脱节的困境
1.数学课程设置更加偏向西方数学思想
在当前中学数学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内容的忽视是一个明显的问题。中国的数学传统源远流长,诸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古典文献,不仅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数学著作之一,它涵盖了方程、几何、天文等多方面内容,对代数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周髀算经》则是最早记载勾股定理的数学文献之一,显示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几何学方面的先进思想。此外,中国古代算盘的使用和天文历法的计算也体现了中国数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然而,这些丰富的数学遗产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中却鲜有涉及。学生们往往接触到以西方数学理论为主的课程,而对中国数学传统知之甚少。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对数学多元文化背景的理解,也使他们错失了探索本国数学历史和文化的机会。缺乏对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教育和研究,无疑是对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忽视,也削弱了学生对于本国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尊重。因此,中学数学课程设置在维护和传承中国数学文化遗产方面面临着挑战。
2.数学教学方法未实现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当前中学数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教学方法未能有效融合数学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概念,如国画、剪纸、围棋等,但这些元素在数学教学中却鲜少被有效探索和应用。例如,传统纹饰中的对称性和几何构图、剪纸的图案设计以及围棋中的策略和概率计算,都是数学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生动体现。然而,这些概念在数学课堂上很少得到深入讨论,导致学生难以从中感受到数学与文化的深层联系。此外,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也缺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创新尝试。例如,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数学游戏、竞赛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然而,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这些机会,导致学生错失了通过互动和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数学的可能性。这种缺乏创新和文化融合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还未能充分利用数学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潜力。因此,现行的中学数学教育在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学教学之间存在显著的缺口,这种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数学教育的全面性和多元性。
3.数学学习与传统文化脱节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数学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这种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过分专注于完成作业、记忆公式和应试备考,而忽略了数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这导致数学被视为一门与日常生活和传统文化无关的抽象学科。其次,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很少考虑将数学学习与中国历史上的数学成就或民间数学活动相结合,这进一步加重了数学学习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这种脱节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深入的兴趣和文化理解,同时也未能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实际上可以通过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因此,当前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数学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效结合,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与认同,从而弥补文化与教育之间的裂痕。
二、中学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脱节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1.课程设置方面,制约学生的兴趣培养
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学内容的融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认知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中国古代数学的丰富成就,如《九章算术》的代数理论、《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以及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等人的贡献,这些都是中国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的数学教育中,这些内容很少被提及或深入探讨。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应用,如古代建筑中的比例和对称、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几何图形设计以及中国传统节庆中的数学元素,也是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文化背景中的数学概念和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日常生活和文化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然而,当这些文化元素在数学课程中被忽略时,学生可能会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难以激发深入探索的兴趣。他们不能认识到数学不仅是抽象概念的集合,而是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学科。这种脱离文化背景的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从数学中获得更深层次文化启发的可能,进而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2.教学方法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在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环境中,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陈旧性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探究兴趣。课程数学主要以教师的单向讲解为主,重点在于数学语言和符号的精确传授,而缺乏将数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案例和互动环节。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数时间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难以进行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单调性,数学与日常生活及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没有得到有效展示,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此外,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多样性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单一乏味,难以激发他们对数学探究的好奇心和热情。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削弱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缺乏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学生难以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和热爱数学,影响了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学生学习方面,削弱文化自信涵养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数学学习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脱节导致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例如,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成就,如《九章算术》中的算法技巧、《周髀算经》中对勾股定理的论述,以及历代数学家如刘徽、祖冲之对数学理论的贡献,这些都是中国数学文化的精华。然而,在当前的数学教育中,这些重要的历史成就和文化遗产往往被忽视,学生们因此缺乏了解中国数学发展史和文化背景的机会。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元素,如算盘的使用、传统建筑中的几何设计原理以及传统节庆中的数学应用,都是融合数学与文化的绝佳例子。但在现代的数学课程中,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应用很少被提及。这种脱节使得学生们难以从数学学习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度,进而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缺乏对这些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合和探索,不仅削弱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文化自信,也限制了他们对中华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情况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深入探索文化精髓的机会,从而在更广泛的文化教育和自我认同方面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这种学习与文化脱节的现象不仅在数学教育层面造成了不利影响,还在文化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通过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对策
1.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优化数学课程设置
为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数学课程是一种创新方法。在教材和课本编写上,可以具体地介绍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史和相关典故。例如,通过讲解古代数学符号的演变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如“算盘”的历史和使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此外,选编古代数学家的事迹和重要著作作为教学内容,例如介绍祖冲之的《缀术》和刘徽的《九章算术注》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伟大,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数学相关的元素融入教学单元也是重要的一环。例如,通过八卦的图案来讲解二进制的概念,利用围棋的棋局讲解复杂的策略和概率计算,以及结合书法的笔画顺序和剪纸的对称性来教授几何原理。此外,可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数字和比例来培养学生对数学和文学的兴趣。
这种课程设置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同时接受文化的熏陶。数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通过优化数学课程设置,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提升了数学教学的质量,也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理解和欣赏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这种文化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在探索数学奥秘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可以创新性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方法中。例如,在讲解数学概念时,通过引入中国古代算盘或算术方法等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教师不仅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同时,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结合传统文化中的游戏和故事,如利用象棋棋局来阐释数学原理,或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解释概率论,这不仅让数学教学更加趣味化,还促进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此外,通过融合文化体验的研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中国传统艺术、民俗或历史典籍中的数学概念,比如分析古代建筑的几何比例或研究节日庆典中的数学元素,这种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传授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而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自信。通过这种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策略,教师有效地开拓了数学教学的新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
3.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提升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具体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在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中,可以针对特定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制作粽子、观看月亮、猜灯谜等传统民俗活动,体验这些节日的民俗和文化内涵。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人在天文、节气、代数等数学知识方面的深厚造诣,还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举办中华传统数学文化展览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展览可以展出《九章算术》等中国古代的数学著作、算盘等计算工具,以及融合数学元素的艺术作品,如基于几何图形设计的国画或剪纸。这些展览让学生直观地领略到中国数学文明的深厚底蕴,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可以增强家庭层面的文化认同。
开展以传统数学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研读《周髀算经》选文等适合中学生的古籍材料,感受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结合书法、国画、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设计融入数学概念思维的创作作品,如使用对称和比例原理创作的国画,或者基于几何形状的剪纸。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创作中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数学文化,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还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效。这些活动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文化传承和对文化自信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中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数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需要打破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将中华文化的语境、内涵和情感融入数学教学中。其中的关键在于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的有效途径,探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学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方法。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赋予数学教学现代性的特质。这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的是使中学数学教学真正回归到中华文明的土壤上,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珊、刘志兵、王磊《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下激发高中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分析》,《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年第23期。
[2] 谷文颖《提高数学教学兴趣的方法和策略研究》,《中华少年》2016年第13期。
[3] 张亚东《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培养策略研究》,《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年第40期。
[4] 黄小青《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4年第6期。
[5] 吴立宝、赵月、曹一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材的载体类型与功能分析》,《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