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65例)和研究组(6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吸氧、利尿性脱水剂、改善水与电解质紊乱等对症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同时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神经功能评分,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肠胃反应、头晕头痛)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肠胃反应、头晕头痛)总发生率对比[10.76%(7/65)对比12.30%(8/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脑梗死 ; 硫酸氢氯吡格雷 ; 阿司匹林 ; 炎症因子 ; 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0.0142.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0.043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部分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发生失语甚至昏迷,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构成严重影响。目前,阿司匹林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并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存在一定的耐药性,进而影响抗血栓效果,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效果未达到理想预期,因此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1]。硫酸氢氯吡格雷是一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可抑制血栓形成,达到治疗脑梗死的效果[2]。有研究表明,将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能对脑梗死患者产生积极影响[3]。本文旨在进一步研究两药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治疗指南,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患者病程6~18 h,平均(12.89±3.95) h;男、女性患者分别为35、30例;年龄55~75岁,平均(66.09±6.79)岁。研究组(65例)患者病程6~18 h,平均(13.05±3.84) h;男、女性患者分别为38、27例;年龄55~75岁,平均(65.51±6.8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标准:⑴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4]中标准,并经头颅CT、MRI确诊,梗死区域提示显著低密度改变;⑵初次发病;⑶发病后24 h内就诊。排除标准:⑴伴有吞咽功能障碍,无法经口服药;⑵既往有溶栓治疗史;⑶合并肝、肾功能障碍;⑷伴有脑出血及其他严重器官病变。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要求,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吸氧、利尿性脱水剂、改善水与电解质紊乱、降压、降糖、营养脑神经等对症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使患者呼吸保持通畅,必要时合理使用抗生素抑制感染发生;对患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并密切观察,避免颅内出血。同时对照组以100 mg/次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湖南新汇制药股份有限司,国药准字H43021756,规格:50 mg/片),1次/d。研究组联合以75 mg/次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注册证号HJ20171238,规格:75 mg/片),1次/d,两组均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显效为头晕、呕吐等症状消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5]评分降低>75%;有效为症状缓解,NIHSS评分降低45%~75%;无效为症状无改善,NIHSS评分降低<45% [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炎症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上层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⑶神经功能评分: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 [6]评分、NIHSS评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状况,mRS评分分值0~7分,NIHSS评分分值0~42分,其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⑷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恶心呕吐、肠胃反应、头晕头痛的发生情况。总发生率为各项发生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用(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与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10.76%(7/65)对比12.30%(8/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主要由于脑血管的血流突然中断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和缺氧而发生。这种缺血性损伤可能导致神经元坏死和功能丧失,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长期影响。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细胞附着位点,以抑制血栓形成。环氧化酶-1(COX-1)是一种负责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酶,在血小板中特别重要。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受损部位,并通过释放血栓素来促进血栓形成,以修复损伤。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也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COX-1来发挥其作用,从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但对于部分患者,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阿司匹林仅仅抑制了血小板中的一种酶活性,但其并不直接影响其他血栓形成途径;同时,部分患者可能会对阿司匹林产生抗药性,导致其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减弱[7]。因此,针对上述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存在的不足,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之一。
硫酸氢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对血栓形成和脑梗死的预防具有更强的效果。硫酸氢氯吡格雷主要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P2Y12受体结合并阻断其与腺苷二磷酸(ADP)的结合来发挥作用。ADP是一种重要的血小板激活因子,当血管受损时,释放的ADP可以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通过阻断P2Y12受体,硫酸氢氯吡格雷减少了血小板对ADP的反应性,从而抑制了血小板聚集。硫酸氢氯吡格雷也可以间接影响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GP Ⅱ b/ Ⅲ a受体),这是血小板聚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减少ADP的效应,间接减少了GP Ⅱ b/ Ⅲ a受体的激活,从而降低了血小板的聚集能力。血栓形成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硫酸氢氯吡格雷的抑制作用能够避免血栓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减轻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程度,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坏死[8]。通过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发现,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临床疗效更高,这说明两药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
IL-6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其参与了炎症反应的调节和病理生理过程,过度释放可能导致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炎症反应加剧,IL-6的升高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及预后恶化相关。研究表明,TNF-α在脑梗死后的早期阶段即可释放增加,其水平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9]。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可直接参与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促进血栓[10]。通过分析两组上述3个炎症因子变化发现,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均更低,这说明两药联合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显著,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分析原因,两药都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后能够增强抗血小板能力,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质量,改善脑循环,以消除水肿,改善局部细胞功能,从而降低细胞炎症反应[11]。
通过采用mRS、NIHSS评分对两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治疗后研究组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说明两药联合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分析原因,两药联合应用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降低血管内膜损伤和炎症反应。同时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以改善血管功能,促进血管再生和修复;血管再生可以增加受损区域的血液供应,有利于神经细胞的营养供应和修复,从而改善神经功能[12]。
另外,通过对治疗期间恶心呕吐、肠胃反应、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的统计结果发现,对照组与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10.76%(7/65)对比12.30%(8/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两药联合治疗相比阿司匹林单药治疗脑梗死并未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可能原因,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使得联合治疗的药效不仅具有相加效应,还可能有乘数效应,这种协同作用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同时安全性良好。两种药物分别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两药联合应用可能会在不同的药理通路上产生互补效应,从而更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而不增加额外的不良反应。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可能更多地影响血栓形成过程而对正常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较小,从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13]。
综上,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良好,可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李佳.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22, 17(16): 122-124.
陈博, 杜岩.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军医杂志, 2021, 49(3): 352-353.
李琳, 马亮.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 15(21): 1-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4): 246-247.
赵晓晶, 李群喜, 刘英, 等. 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探讨[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 47(6): 712-714.
孙冲, 徐迪荣, 李碧磊. 改良Rankin量表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长期生存的预后价值[J]. 医学研究杂志, 2012, 41(12): 179-182.
高君武, 陈治国, 刘海洋, 等. 丁苯酞联合拜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J]. 临床军医杂志, 2020, 48(8): 973-974.
李黎黎.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 2019, 48(10): 1205-1207.
郭佳银.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 2023, 16(5): 46-48, 55.
李博.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 15(7): 115-117.
吴菲菲.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12(20): 38-39.
王阳, 姜玉龙, 杨位霞, 等.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影响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 2021, 50(13): 2057-2060.
袁健. 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临床研究, 2021, 29(4): 99-101.
作者简介:蒋彩霞,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急诊科疾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