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寂寞与荣耀

2024-07-05 06:11:40陈正宏
环球人物 2024年12期
关键词:杜诗诗作杜甫

陈正宏

杜甫本质上是一个有个性,能够也敢于大喜大悲的人。(张雅云 / 绘)

杜甫的名字,唐代中叶以后,经常与李白联系在一起,并称“李杜”。历史上两人也确实有过交往,还曾如弟兄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是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里的实录。但李白一骑绝尘,并未有多少时间来回首这段难得的友谊。当然,李白也不会想到,这位比他小11岁的诗坛后辈,日后竟会与自己平起平坐。而且,在后代评论家的笔下,杜甫的名声,有时甚至还超过了他。

不过杜甫的一生,要比李白更为坎坷。他算是官宦之家出身,祖父杜审言,做过膳部员外郎,迁修文馆直学士,也是位著名诗人,写过“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这样的名句。因此,青少年时代的杜甫也有过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依照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里回忆,那时他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诗作赋,对标的都是三国名流曹植、西汉大家扬雄那样层次的名家之作;且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很快就会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现实给予了他最严酷的教训:“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不仅经历了科举失败,还遭遇了安史之乱,曾一度成为叛军俘虏,生活境遇因之发生剧变。其间虽也得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官职,但战乱中流离失所,贫病交加,“右臂偏枯半耳聋”,年未及六十就客死他乡了。

杜甫在贫病和寂寞中死去。他的诗作,虽数量庞大,但在生前并未得到较好的编集,到宋代已是异文丛出。南宋人龚颐正的《芥隐笔记》里就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有人从宣城得了3册杜甫诗,其用纸有南唐的澄心堂纸,诗集里还有不少名家藏印,从书法水平看也不是一般人的抄本。其中的杜诗,版本多与今本不同。像《忆李白》,写的是:

白也诗无数,飘然意不群。清新庾开府,豪迈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话斯文。

此诗今本的题目是《春日忆李白》,文本作: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两相对照多有不同,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第四和最末句:从称道李白诗作数量大,到赞誉李白诗质量高,当然涵义完全不同;比照南朝诗人鲍照的诗风,从“豪迈”到“俊逸”,也显然有粗细之别;末句归结,由泛泛的“话斯文”到精确的“细论文”,可见作者着眼点的变化。这样的修改,是杜甫生前自己作出的吗?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知道的,只有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好事的杜诗注者和读者们,面对纷繁丛杂的杜诗文本,以一己或众人之力,为杜诗的经典化竭尽心智。典型的例子,一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上句原本还有一个版本,写的是“朱门酒肉炙”,“炙”不过是烤肉,比不上“臭”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但“炙”字可能是出现颇早的版本;还有著名的《望岳》,最后的结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据现代学者研究,目前存在的宋本杜甫集里,较早本子前一句都作“会当临绝顶”——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这一改,改出了一种新的杜诗境界。

《杜甫诗集》

杜甫留给我们大约有1500首诗作,这些诗作在他生前大多默默无闻。唐人选唐诗的选本里,几乎没有给它们留一席之地。虽然中唐时代,韩愈等人已把杜甫跟李白并称,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赞辞,但直到宋代,情势才陡转直上,杜诗成了中国格律诗的最高峰,杜甫本人则被誉为“诗圣”。

杜甫之所以能成“圣”,其实是多股历史力量胶着拉扯,多轮较量,最后互相妥协、合力而成的结果。

他的诗,也因此在一般为人称道的“诗史”之外,还有一份对国家、对不同个体命运的长久关怀。

首先,宋代的学者文人们,曾前赴后继,对杜诗的文本作了极为细密的校勘和注释。其意图很明确,为了使被誉为“诗圣”的杜甫,有与之名实相配的文字。但是,当杜诗文本尤其是律诗愈加符合后来律诗的严格要求时,杜甫个人实际的写作原生状态,其实已经被置于第二位了,更重要的是呈现毫无破绽且绝对完美的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境界。当然,杜甫本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风格,也确实为后人呈现了与这种理想境界十分契合的作品。当我们从小学课本里读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谁会不被这样既洁净优美又大气磅礴的诗作感动呢?

与此相应,也是从宋代开始,在传统道德层面上,杜甫被逐步推举为标杆式人物。这其中又有两种分别:站在统治者一面,杜诗里最中听的自然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因此是忠君文学的楷模。苏东坡就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而站在与之相对立的底层百姓一面,杜诗里最值得称道的,是他饱含深情写就的诸如“三吏”“三别”那样切近现实的诗作。

从长时段的历史看,杜甫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把唐朝士子大都能写的律诗写到了何等精致的程度,更在于无论时代政治对其施以怎样的限制,他从本质上还是一个有个性、能够也敢于大喜大悲的人。作为诗人,他知道无底线、廉价的赞歌是没有意义的,他有责任把所见所感写出来,让天下人知道。所以早在盛年,他已经在《兵车行》里批评君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一意孤行,导致下民“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的悲惨现实。到了晚年,他自己的生活尚朝不保夕,却依然在《岁晏行》中痛陈“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的悲剧复演。而他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境界更高,从自己屋顶上茅草被大风刮走起笔,最后落笔处呼喊的却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小我的不幸遭遇,让诗人联想起更大范围中众人的不幸,其中显现的,是杜甫超越凡俗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他的诗,也因此在一般为人称道的“诗史”之外,还有一份对国家、对不同个体命运的长久关怀。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这种感觉,可以用杜甫诗里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来证明,那就是泪流满面。他登岳阳楼,会“凭轩涕泗流”;他访诸葛亮庙,谓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开头写的就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些饱含着泪水的诗句,浸润着一代诗人的家国情怀、政治理想和人格节操,正可以跟现代诗人艾青写于抗战时期的名诗《我爱这土地》的最后两句相互映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编辑 陈娟  /  美编 徐雪梅  /  编审 张培

猜你喜欢
杜诗诗作杜甫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艺术品鉴(2023年10期)2023-07-23 09:55:30
夜读(一)
中学生报(2022年5期)2022-04-29 20:00:37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杜甫改诗
绝句
儿童绘本(2018年4期)2018-03-12 21:16:44
篆刻杜诗记
艺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杜甫与五柳鱼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1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长江学术(2016年4期)2016-03-11 15: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