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呤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效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情境是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世界更感兴趣。
以小学一年级“加倍与一半”一课为例,考虑到“加倍”和“一半”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笔者首先创设了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即“商场大促销,练习本买一送一”,用来教授“加倍”的概念。
师:什么是“买一送一”?
生:“买一送一”就是买一本练习本送一本练习本,共得两本练习本。
师:如果我买两本送几本呢?买三本呢?
在教师的层层追问下,学生逐步得出“买几本就送几本”的结论,随后自然总结出“加倍”就是“要比原来多同样的一份”这一知识点。
创设悬疑情境,让学生跟着你走
悬疑情境的创设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度量》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以下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昨天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梦到了什么吗?
生:想!
师:两支铅笔在争吵,它们都在说自己比对方长,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你们来帮帮它们好吗?
生:可以让它们一端对齐,看另一端;也可以用尺量……
师:你们的想法真不错!老师还碰到了一个难题:如果没有尺,怎么测量数学书的长度呢?(播放视频展示古人的测量方法。看完后,学生学着古人的多种测量方法去量数学书,发现结果不同。)
师: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生:工具不同,结果也不同。(由此总结出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鼓励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动手实践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这不仅符合他们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物体的形状》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个人操作和小组合作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教具放在黑色的袋子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伸手进袋子摸一摸,通过触感去猜测并探索物体的形状,对物体的特征有一个初步认识。接着,让学生把这些教具放在课桌上滚一滚、站一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滚动、有些物体不能滚动?由此,学生能够探究物体的平面和曲面特征。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聚焦可以滚动的物体,思考它们滚动的方向是否一致,以及为什么滚动的方向不一致。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动手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物体特征有全面的认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思维。
创设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学习的有效途径。
以“左与右”单元为例。考虑到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教师不妨尝试在教学环节中穿插特定的游戏情境,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老师是遥控器,学生是机器人,学生听老师指挥,看看谁做得最准确:请挥挥你的右手;请拍拍你的左手;请踢踢你的左腿;请用你的右手摸摸你的右耳……该游戏旨在让学生在执行指令中认识并区分左右。这种游戏化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概念,还增强了他们对方向的空间认知。
创设练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以故事为背景,使练习更生动
故事能够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加生动和具体。
以一年级《讲讲算算》一课为例,教师不妨以“丑小鸭”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为练习背景,设计“鸭妈妈孵蛋”的情境。
问题1:两只鸭妈妈在孵蛋,一只鸭妈妈孵了6个蛋,另一只鸭妈妈孵了5个蛋,它们一共孵了多少个蛋?
算式:6+5=11(个)
(接着丑小鸭出生了,因为没人喜欢它,所以它离开了自己的妈妈,来到了一个大草原,看到了蝴蝶。)
问题2:天空中有3只蝴蝶,地上有9只蝴蝶,一共有几只蝴蝶?
算式:3+9=12(只)
(后来丑小鸭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变成了美丽的天鹅。)
问题3:原来有6只天鹅,飞来了5只天鹅,又飞来了1只天鹅,这时有几只天鹅?
算式:6+5+1=12(只)
这种以故事为背景的数学练习方法有效地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对于解答数学问题的兴趣。
给题型“美容”,使练习更形象
学生对练习题的兴趣往往与题目的新鲜感和创意成正比。
例如,在考查二年级的重量单位“克与千克”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掌握情况时,为了增加趣味性,笔者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星期天,小胖7( )起床,吃早饭用去30( ),去水果店买了一个西瓜,重4( ),下午做作业,1( )可以做5道口算题。
这样的设计将数学练习题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