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畅
在科学区区角游戏中,小班幼儿对材料的感知往往处于浅层阶段,其深入探究较少。怎样才能引发幼儿深度学习?笔者以“围合”游戏为契机,抓住幼儿无意间的创作点,将问题作为深度探究的导向,引导幼儿不断突破自我,寻找数学规律,建立数学模式。
在小班科学区区角活动中,有几个幼儿选择了玩拼图扑克牌。很快,他们便拼完了所有的图案,开始胡乱地捏、折卡片。小可无意间将一张有折痕的卡片立在了桌面上。“咦,卡片怎么站起来了?”幼儿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进而纷纷开始模仿。
“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让卡片站立起来呢?”笔者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幼儿。他们开始拿起卡片在桌子上尝试。有的幼儿直接拿卡片竖着立,发现立不住;有的幼儿将卡片的两端合在一起捏了一下,使卡片变成弯折的状态,再放在桌面上时,卡片就立了起来。“为什么这样折一下卡片就能站起来呢?”幼儿们开始思考。乐乐说:“卡片能站起来,是因为它有了两条腿。”
卡片站起来了,仅仅如此就够了吗?怎样才能引导幼儿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呢?笔者把问题再次抛给幼儿:“卡片站立后,可以怎么玩呢?”有的幼儿说可以堆高楼,有的幼儿说可以搭建一座长长的桥,有的幼儿说可以建造一条马路……卡片从平面拼图变成了立体围合,幼儿开始复制规律、探索数学模式,思维模式实现了突破性的转变。
阶段一:发现“围合”游戏,初探卡片间距
在卡片站立后,幼儿开始探索新的玩法。他们把立起来的卡片当作建构材料,用以搭建城堡、迷宫、房子等。渐渐地,幼儿对简单的搭建失去了兴趣,他们陆续离开去选择其他玩具。玩卡片的只剩下三个小朋友,笔者赶忙过去鼓励他们。乐乐正在将卡片一张一张立起来,她说要修一个“围合”。每一张卡片按顺序排列着,就在围合差不多要修好时,一个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了卡片,卡片一张挨一张地倒了下去,而且只倒下了一半,另一半转弯后的卡片没有倒下。乐乐兴奋地喊着:“哇,好漂亮!”说完,她用手指碰了一下自己手边的卡片,一瞬间,卡片全倒下了。小朋友们很快被吸引,都围过来想一起再修一个“围合”。这次,他们将卡片围着圆桌排列,但过程并不是很顺利,因为人多,有时不小心就会将卡片碰倒。经过几次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只是,当用手指碰触时,卡片只倒了一段就停了下来,需要用手指再去碰一下才能继续倒成一片。
【分析】
幼儿第一次探索出卡片的建构材料玩法时,兴趣保持的时间不久。教师及时关注并鼓励还在坚持玩的幼儿,使得幼儿探索出了新的“围合”游戏。这是幼儿复制规律的开始,并因为一次偶然动作触发了连续推倒。过程中,幼儿发现直线可以连续推倒卡片,有弧度的线路却不可以。这事关力学的原理,可以让小班幼儿充分感知物理现象。
【教师支持】
幼儿对“围合”游戏的兴趣在持续,如何才能做到连续性的推倒?笔者组织幼儿一起讨论,并设计了一个任务单,让幼儿回家给爸爸妈妈讲述今天的学习,回顾梳理问题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答案。过程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主动寻求答案的意识。
之后,笔者组织幼儿观看了“多米诺骨牌”相关视频,让幼儿了解了骨牌倒下的原理是“力的传递”。同时,在班级里分享了小朋友们玩“围合”游戏的视频,引导他们一起找出卡片不能全部倒下的原因。幼儿通过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卡片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否则无法将力传递。
阶段二:借助工具,均匀调整卡片间距
再开展区角活动时,加入“围合”游戏的幼儿越来越多了。小朋友们各自负责排列自己面前的卡片,最后围成一个圈。在观察中,笔者发现,佳佳排列的卡片歪歪扭扭,卡片转折点一会儿朝左边,一会儿朝右边,卡片之间的间距也没什么规律,于是问她:“你觉得你的卡片能不能全部倒下?”她没有回答,只是用手指轻轻碰了一下第一张,结果,卡片一张都没有倒。笔者接着问:“是不是力气太小了?”她又稍微用了一点力去推,卡片只倒了一部分。“为什么中间会中断呢?前面卡片之间的距离和后面卡片之间的距离一样吗?怎么才可以让卡片之间的距离一样呢?”笔者再次抛出问题。
【分析】
幼儿虽然已经获得“卡片之间需要合适间距”的经验,却不知道何为合适的距离,所以每次搭建时都凭感觉进行,没有寻找工具测量距离的意识,也无法利用工具调整合适的间距。
【教师支持】
何为合适的间距?这个间距到底是多长?一厘米?一根手指?一根小棍?还是其他什么呢?小班幼儿对于测量是没有概念的,但是对于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引发了新的学习思考——测量长短。那么,用什么进行测量呢?笔者在小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树枝、雪糕棍、纸条、卷尺,让幼儿进行比长短的游戏,并尝试找到最适合的工具来测量调整卡片的间距。经过尝试,幼儿们觉得卷尺和纸条太软太长、树枝则粗细不均,只有雪糕棍适合作为调整间距的工具。
阶段三:场地拓展,加长“围合”
在解决了间距问题后,幼儿们可以搭建越来越长的围合。桌面已经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他们在地上把卡片排成一长条,间距看起来也还比较均匀。乐乐碰了第一张卡片,在大家以为要成功的时候,末尾的几张卡片没有倒下。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观察幼儿们发现,原来后面的卡片间距比前面的长了。
【分析】
幼儿对于多米诺骨牌的游戏,越玩越深入。在了解了间距、调整了距离后,围合的长度有所增加,所以他们将场地拓展到了地面,加大了游戏的难度。这为开展深入游戏提供了新的挑战。
【教师支持】
幼儿变换场地、加长围合后,势必会增加中断的可能。但是笔者没有因为提前预判了这种可能而剥夺幼儿探索的过程,而是允许幼儿在尝试中失败,并在失败时为他们提供支持,引导幼儿观察间距,并再次用雪糕棍测量间距是否合适,以此培养幼儿坚持探索的学习品质。
阶段四:材料升级,模式升级
在解决了“加长”问题后,孩子们将所有卡片都用完了,但是大家还想排,怎么办?露露说:“我觉得那个积木好像也可以玩。”于是,他们找到了新的材料。大家对新材料都很好奇。“积木会倒下吗?”“会不会太重了呀?”孩子们的问题接踵而来。笔者鼓励道:“你们可以试试,看看哪种材料可以让围合更长,还能连续倒下。”
孩子们一起合作,不一会儿就将围合排列成型,结果令人满意,积木齐刷刷地都倒下了。看到这样的结果,他们更有动力了,不仅找来了新材料——拼插积木,还把卡片排在了积木后面,准备排一条长长的围合,把所有人围起来。过程中笔者发现,幼儿无须借助工具便能准确把握合适的间距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幼儿一次性推倒的积木和卡片越来越多。
【分析】
此阶段中,幼儿尝试了三种材料的结合,并且根据生活经验对重量进行迁移,知道将重的积木放在前段,以推动力的传递。同时,形状模式也由单一的直线排列演变为曲线排列。
【教师支持】
幼儿能够通过生活经验迁移,找出材料排列的先后顺序。但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排列形状改变导致的排列模式发生变化,是他们无法自主解决的。于是,笔者再次播放了多米诺骨牌游戏视频,让幼儿仔细观察转弯处的排列规律,并提供了木质蛇玩具,让幼儿观察每片木头在转弯处的方向,引导幼儿尝试复制排列模式。
在围合游戏中,幼儿通过多次操作,不断积累经验并触发新的思考和问题,不仅形成了主动测量的意识,而且发展了复制规律、创造模式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敢于挑战、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一日教育生活中,多观察幼儿,捕捉有教育意义的课程生发点,追寻幼儿的兴趣点,引领幼儿进行深度探究;二是以游戏为载体,发展幼儿的数学核心素养;三是当幼儿探索时,不断给予鼓励和引导,培养幼儿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四是善于发现生活中适合幼儿的材料,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使材料变得有教育意义;五是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借此推动幼儿的学习走向深入。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