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婷
核心素养时代,结构化教学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热点。所谓“结构化教学”,即以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为目标,通过有组织地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那么,就小学数学而言,结构化教学应该如何实施呢?在此,笔者以二年级“数的概念与运算”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具有单元意识,整体分析教学内容。教师要把握知识点的学科本质,梳理知识点间的联系,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构建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买电器”一课为例,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了10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在二年级上册学了100以内的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所在的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法,之后三年级上册将继续学习三位数连加、连减、两步四则混合运算,那么,教师在设计本节课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探究“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这一算法,深入理解算理;感悟整数的运算是建立在数的位值和十进制基础上的,体会运算一致性的特征。
设置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课程的主题内容,基于学情确定重难点,在此基础上积极创设情境,提出学习核心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以此形成结构化的学习任务。例如,在复习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时,教师可以创设去秦岭野生动物园的情境,将园区大小、动物种类与数量、路程远近等数据巧妙串联,在“认数”教学中,按“数的产生—数的意义—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问题解决”设置结构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组织自主学习活动,建立结构化课堂。高年级课堂上,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和协作来解决问题。如学习二年级“时、分、秒”单元“奥运开幕”一节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复习之前学过的钟表整时、半时知识,然后观察钟表模型图片信息,研究奥运开幕时间的表示规律。在此基础上,倡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获知“1时=60分”的知识,以及时针、分针每走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代表的具体含义,为认识“秒”的含义和计算时间打下基础。
根据学习表现,实施结构化评价。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学生实施结构化的评价也很重要。结构化评价主要指基于结构化的目标,设定清晰的评价标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分层次评价,及时反馈学习内容、核心问题、学习活动、学习成果等,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碑林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