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哈佛的一年:融社群,识真知

2024-07-05 11:00杨静
留学 2024年13期
关键词:哈佛社群教授

杨静

2017年7月,我有幸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和美国哈佛大学的资助,持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远赴美国波士顿开启了一年的求学旅程。作为一名在国内普通高中从教十余载的英语教师,切换成学生身份进入国际知名学府学习的我,当时最想探索的是,那里的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跨文化的项目社群,奠定学习氛围

哈佛教育学院研究生通常在申请时即已选定了项目方向。入学时,学院会为每位新生安排一位相关项目的导师(Mentor)。虽导师的专业和研究领域不一定与学生的专攻方向完全一致,但并不影响导师肩负起引领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了解项目情况、学术制度、选课要求,以及不同课程能提供的学习体验。

我的项目是教与学方向(Learning & Teaching, L&T),这个方向的申请者通常是具备3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当然也有例外。当年,L&T团队除了包含多位教学经验丰富的美国本土教师,数名新加坡国家公派校长及学科带头人,以及中国、印度、南美地区的优秀教育管理者及学科教师外,还有一名优秀的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项目团队的多样化构成,为成员提供了天然的、探讨教学的平台。新学期伊始,L&T的所有新生受项目负责人的邀请,去到她离校园几站地的家中,席地而坐,畅所欲言,展开了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那个清爽的夏日黄昏,在查尔斯河畔的宅子里,我了解到了新加坡教学的前瞻性、美国城市教学的困境,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对教学的热情与执着。

多样课堂社群,学生亦学亦教

相较项目社群,哈佛的课堂社群呈现出来的是别样的学术气息。在哈佛教育学院,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高,只要满足毕业要求,除本学院的课程外,还可选择其他学院如本科生院、商学院、肯尼迪学院的课程,甚至还可以跨校选择隔壁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当然,其他学院及麻省理工的学生也可以选择教育学院的课程。因此,在大至几百人济济一堂、小到十来个学生与教授面面相对的课堂里,坐在身边的同学或不同种族、不同肤色,或不同国籍、不同民族,或残奥国手、商界精英,或男或女,或青年或盛年。

面对多样化的学生群体,教授的教学风格也各有千秋——有的教授以讲座式为主,辅以课堂问答;有的教授以互动性教学为主,辅以小组讨论和分享。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年轻的Karen Brennan教授的热门课程Designing for Learning by Creating。这门课在哈佛及MIT各大学院都非常火爆,几乎每年都是两三百人的大课堂。如我一般有点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若小班教学,十几二十人的班额,教学方式可以较为灵活,学生的学习亦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关注;稍大一点的班级,如有个四五十人,若要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性活动,教学设计和操作模式需要提前仔细规划和斟酌;若是七八十人的班级,多采用讲座及提问模式。当我听说这门200多人的课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互动性极强时,作为教师的好奇心促使我做了一切能做的抢课工作,渴望一探究竟。

原来,这不是一个只靠一位老师可以运作的课堂,Karen教授这门课上有好几位助教,但这门课也并不是简单搭配几位助教就能完成的。Karen教授介绍,她的教学团队通常需要提前很久进行教学设计和准备,才能确保在这么大的课堂上,既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收获感。在一堂跨学科主题的课堂中,为了让学生们能结合物理电路与艺术创作进行真实探索与探讨,教学团队以三人小组为单位,准备了近百份便捷式电路材料包,里面包括易接型LED灯、电路贴纸、绘画工具等,以及用于记录与反思探索过程的工作清单。仅仅采购、分装学习材料等前期准备所需的成本和时间、精力投入,就已不是一般老师可以想象得了的。另外,Karen教授的教学团队对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的高度融合与使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在课上“传授知识”的可能。我还记得有一次,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地、各带口音的学生们在课堂发言环节能有效沟通,Karen教授采用了当时尚未普及的实时字幕技术,学生发言时,英文字幕立刻就打在公屏上,教室顿时一片沸腾。

Karen教授的讲台上,也邀请了不同身份的嘉宾进行知识分享与传授,如MIT Media Lab的研究团队、乐高公司的研发人员等;台下,是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相互启发、分享探讨。在这个大课堂上,我感受到了以产出为导向的课堂能给予学生的满足感,我见识到了教学设计的环环相扣所能赋予课堂的巨大能量,明白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有空间、有可能亦学亦教的课堂。

广阔哈佛社群,一切皆有可能

初入哈佛时,教育学院院长在新生营致辞中,送给大家一句话,“Harvard is your first classroom ”(哈佛是你的第一课堂)。当时不能完全理解,后来才渐渐明白,哈佛社群提供的广大资源和平台,让一切皆有可能。

比如,Harvard Innovation Labs(哈佛创新实验室,简称“HIL”)为哈佛大学13个学院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哈佛员工、校友、创业者,以及奥尔斯顿和大波士顿地区的成员提供资源和平台,帮助他们将绝妙的想法变成现实。迄今为止,HIL孵化的项目覆盖的领域包括但不仅限于残疾人关爱、生物科学、细胞疗法、脑科学、微观飞行、环保家具、太阳能灌溉、人工智能、儿童营养学等,只要是有意义的、有助于人类持续发展、关注不同人群需求的想法和创意,都有可能得到不同维度的支持。

在哈佛一年中,我曾在各种活动中,与微软大亨Bill Gates,著名认知心理学家、作家Steven Pink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Howard Gardener 教授,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Ezra Feivel Vogel等人近在咫尺,并聆听他们的演讲。

似乎哈佛的所有教职工、校友、在校学生甚至校外人士,都在主动积极地、竭尽所能地为这个社群的繁荣和生机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教与学,在每一次期待与不期的相遇和碰撞中发生着。这虽不是传统意义的教学场所,却创造和支持着传统意义教学场所无法实现的各种教学可能。

离开哈佛社群,携手改变世界

回国后,我常常被问到“你在哈佛学的什么”。说实话,我在哈佛没学到什么,没有高精尖的技术、没有独一无二的本领。但不可否认的是,哈佛改变了我很多。

十几年的普高教学日常,虽未完全磨平我的棱角,我却开始学会“接受”并安于现状。但去哈佛后我发现,学习,不仅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要改变世界;独行虽有,携手却能走得更远。于是,带着哈佛教育学院的训诫“Learn to Change the World”,我坦然而坚定地回到起点,聚一群志同道合之人,行名副其实之事,用知识和热情赋能学生,企望和学生一起改变世界。

(作者系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国际教育中心教研室主任,曾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并获取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哈佛社群教授
被哈佛开除的奥运冠军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社群短命七宗罪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
女儿考上哈佛 妈妈做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