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警察文化的记忆

2024-07-04 00:00:00关玺华
啄木鸟 2024年7期

不认识的字

我刚当警察的时候,被分配到户籍处口卡科。那个年代没有计算机,居民到派出所办户口,民警会填写一张小小的人口卡片报到市公安局户籍处口卡科,口卡科的民警按名字的拼音序列把卡片装到卡柜里,我就干这个活儿。我经常拿着卡片发呆,因为有的派出所民警写的字太潦草,我认不出是什么字。

中国历史上有个皇帝喜欢写草书,狂草,每次写完太监都要登记存档。有一次太监认不出来皇帝写的字,就去问。皇帝道:“拿来我看。”太监把字拿来,皇帝看了半天,怒道:“何不早问!”

我遇上不认识的字就去问我师父。我师父有时候也认不出来,就跟我说:“你去最西边那个房间,找老郭,他认识。”于是,我就拿着卡片去找老郭,老郭看着卡片,手指在空中比画两下,然后就告诉我这个字是什么。后来我几乎天天往老郭那儿跑。

有一天,科长让我给老郭写个嘉奖事迹材料,说是要报到处里,处党委要根据各科报上来的材料定年终嘉奖给谁。我看了看老郭自己写的材料: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团结同志,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全年完成替换卡片多少张,无差错等等。我觉得这份材料报上去一点儿戏都没有,于是就拿笔划拉一篇,不到二十分钟就给科长送去了。科长火了,冲我嚷嚷:“你这么一会儿就写完了,太不认真了!”我说:“您先看看。”科长看完说:“你先回去吧。”然后就拿着材料上政治处了。

后来老郭有没有混上嘉奖?没有。因为处党委看了我给老郭写的材料,认为他不应该受嘉奖,应该立三等功。那么我在材料里写了什么?写的是一件小事。

那天刑警队来电话要查个人,说是有个碎尸案,唯一的线索是一张包裹尸块的旧报纸。报纸上有个人名,可能是邮递员送报的时候写的。他们辨认了半天,蒙了几个人名,口卡科的民警反复查找,最后都不对。后来刑警队的侦查员拿着报纸来了,让口卡科的民警辨认,可是没人能认出来写的到底是什么字,于是就找到了老郭。老郭拿着那张旧报纸,手指在空中比画了几下,然后对侦查员说这个人应该叫什么。刑警队根据名字查到人口卡片,又按照卡片上的地址把人抓了。最后那个人承认,碎尸案就是他干的。

老郭现在估计得有八十多岁了,可能还在研究草书,这是特殊的警察文化。

洛书与机动车尾号限行

机动车尾号限行的数字搭配是1和6,2和7,3和8,4和9,5和0,这些数字的搭配是根据什么来的?我认为是源于五千多年前的洛书。

洛书上有二十个黑圈和二十五个白圈,分布在东、西、南、北、中、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九个方位上。中间是五个白圈。圆圈数1+5=6,尾号限行组合1和6;2+5=7,限行2和7;3+5=8,限行3和8;4+5=9,限行4和9。

公安交通管理局出台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以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局里有人懂洛书,不是瞎编一个数就开始限行。

有位伟人说:“没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我不太懂国学,但是当了一辈子警察,不想让人说警察没文化,所以常干些弘扬警察文化的事。当然,我对洛书也是一知半解,因为那东西的内涵包括四季、颜色、阴阳等等,整不明白。我只知道洛书中5在九个方位的最中间。如果九个人照相,从左边数第五个是中间,右边数第五个也是中间,所以不能站那地方,那是九五至尊。

纪晓岚的纪应读“己”

刚到公安局户籍处口卡科的时候,老民警给我一本自编的字典,这字典是用蜡纸手工刻字,然后油印的。字典的内容全是老民警们自己编的,包括难认的冷僻字的发音等等。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字典中记载了有的字作为姓氏的时候,与用在名字中的读音不同,包括:

朴:姓读“瓢”,名中读“朴素”的“朴”。

查:姓读“扎”,名中读“检查”的“查”。

区:姓读“欧”,名中读“地区”的“区”。

仇:姓读“求”,名中读“仇恨”的“仇”。

覃:姓读“勤”,名中读“覃思”的“覃”(tán)。

解:姓读“谢”,名中读“解放”的“解”。

单:姓读“善”,名中读“单位”的“单”。

单于:复姓读“蝉于”,名中单读“单位”的“单”。

召:姓读“哨”,名中读“召开”的“召”。

任:姓读“人”,名中读“任务”的“任”。

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是把演员盖(gě)丽丽叫成盖(gài)丽丽,把纪(jǐ)晓岚念成纪(jì)晓岚。

字典中姓名发音的标准很多,不在这儿一一列举。当然,姓的读音不必过于较真,只要被称呼人没有异议,错了也无妨。

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和魂,当年一群默默工作在户籍处口卡科的民警,在工作中积累、研究姓名文化,自编自制了姓名发音字典,对公安工作意义很大。这是警察文化,也是警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您的姓和名字

我写过一本姓名学专著《怎样给孩子起名字》。这本书写了十年,出版以后挺受读者欢迎。我不是社会学者,只是个在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工作的普通警察,喜欢钻研姓名文化。我认为,一个户籍民警能为群众起名当参谋,也是警察文化的一部分。

每次我问别人:“你叫什么名字?”没有答对的。他们都说了自己的姓名,而姓名和名字不是一回事。按中国的姓名文化,姓和名加起来叫姓名,名和字加起来叫名字。比如姓赵名云,字子龙。在传统的姓名文化中,直呼其名视为不敬,要称呼其字。不过,中国的姓名文化传承到当代被简化了,现在的人有名无字,所以名字就剩下一半了。

什么是中国的姓名文化?基本包括姓、氏、名、字、号五项内容。我们平常说的按姓氏笔画为序,是有文化传承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姓氏本不是一个意思,秦代以前“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统,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同姓不婚,防止近亲结婚。“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商周以前,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如果您家里有族谱,上面准写的是张氏族谱、陈氏族谱,绝对没有张姓族谱、陈姓族谱。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废除了。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就很小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把姓和氏混为一谈了。

有学者认为,姓名文化属于社会科学。我这个普通民警能研究点儿社会科学的问题,并且写了书出版,为群众服务,也算是当今警察文化建设的成果吧。

苏州为什么叫姑苏

我去苏州旅游,当地的朋友请吃饭。我问他们一个问题:“苏州为什么叫姑苏?”他们虽都是当地人,可谁也说不清楚。我说:“这个问题,我这个北京的户籍警知道一点儿,可供你们参考。”

伏羲氏生活的年代是母系社会,所以“姓”这个字是“女”和“生”组成,这也说明最早的姓是随母亲的。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西周铜器铭文中明确考定的姓大多数都有女字旁,比如:姑、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妫、好、嬴。相传最初的古姓只有十二个,《国语》中有这样的说法:“许书自女部姬、姜等十二字而外,未有云姓者。”当然,《国语》中的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中国的许多古姓是女字旁。姑是古姓,如果姑姓的人封地在苏州城,他就被称为苏氏,因为贵族才有氏,普通百姓只有姓,没有氏。苏氏姓姑,苏州城也就被称为姑苏城。当地人觉得我这个北京户籍警的说法可信,有些道理。

北京郊区延庆有条河叫妫河。根据我的推断,妫是古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黄帝有个儿子叫妫满,延庆这地方过去一定有妫姓的人居住,因而地名中会出现妫字。

研究历史有三大支柱,国史、地方志、族谱。我是户籍警察,喜欢中国的姓名文化,会关注古户籍史和族谱这类书,虽然懂得不多,但这是户籍文化,户籍警察应该知道点儿。

喜欢民俗的警察

年轻的时候我喜欢研究民俗。有一年春节在白云观门口执勤,人流拥挤。路口东边来了一个太少狮会,敲锣打鼓,狮子摇头晃脑。同时西边过来一个高跷会,两个花会走了对头。高跷会的会头一招手,走高跷的人开始拜四方,给太少狮会行礼,因为太少狮会的会旗上写着“朝顶进香”,意思是他们是去过门头沟妙峰山的老会。可是太少狮会没有还礼,高跷会挑了礼,挡着道儿不让,造成了交通拥堵。

我一看赶紧过去问太少狮会的人:“你们谁是会头?”一个老人跑上来道:“我是会头,警察同志有什么事吗?”我说:“人家高跷会拜四方你没看见吗?你们怎么不还礼呀?没看见道儿都堵了吗?”会头赔笑道:“我们这个会刚恢复没多长时间,好多东西我们都不懂。”我说:“你们赶紧给高跷会行礼,出来走会这点儿规矩都不懂?”会头赶紧指挥太少狮会行礼,高跷会的人这才给他们让路。

北京市政府曾经出资拍五十集电视专题片《北京》,十五分钟一集,准备制作成光盘作为国礼送给外国贵宾,为此组织了五十个专家学者写脚本。我不是专家学者,但是也给了我一集的任务,让我写北京的庙会。负责拍摄的是北京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正值春节前,我在龙潭庙会门口和剧组的人见面。当时我穿着警服,导演向剧组的人介绍:“这是咱们的编剧关玺华老师,民俗专家。”当时剧组里的人就说片儿汤话:“找个警察给我们当保镖呀?”显然是看不起我这个年轻警察。我当时表态:“我就是给大家当保镖的。”

进了庙会,我对导演说:“咱们先去花会赛场,拍花会。”导演问我:“什么是花会?”我向他解释:“花会就是五花八门的乡会,包括旱船、高跷、五虎棍等等,不是南方卖花的花会。”

来到花会赛场门口,有个老人在那儿摆了摊,展示各种漂亮的茶具。剧组的人上前问道:“您这套茶具多少钱?”老人面无表情:“不卖。”摄像师看上了一套茶具,问多少钱,老人还是那句话:“不卖。”我赶紧上前对剧组的人说:“赶紧支机子拍,这不是卖茶具的,这是北京现存唯一的一档善会,叫茶会。凡是走会的,在这儿拜了碧霞元君娘娘的像就可以免费喝茶。”这时正好有一个高跷会走了过来,人家在茶会前面拜了娘娘的像,然后就喝茶。剧组的人赶紧拍。这时摆茶摊的老头儿恭恭敬敬地给了我一张红纸,上面写着:茶会会头某某。

后来剧组里没人对我说片儿汤话了,总是问我:“旱船前面那个人是干吗的?”我说:“前面的是许仙,后面的是白娘子。”“那个拿长杆烟袋的是什么角色?”“那是媒婆……”

一个当警察的,研究民俗干吗?就是喜欢,本来就是个土了吧唧的人。但大力弘扬警察文化,做有文化的警察很有必要。本人才疏学浅,短文只是一家之言,读者海涵。

责任编辑/吴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