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实践中感悟人民币面值的合理性

2024-07-04 00:00:00周婧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4年4期

随着电子货币的不断普及,人民币对小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该如何让学生感受人民币面值的合理性,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我们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活动一:我是“小小调查员”

活动内容:带着目的进入超市,了解商品价格,并以表格的形式记录5种商品的价格。(如表1)

活动二:我是“小小采购员”

活动内容:学生亲历付钱和找钱活动,掌握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1.去菜市场或小店购买物品,自己付钱并算出找回的钱数。

2.班级开展“小小商店”,学生轮流扮成售货员、顾客,模拟简单的购物活动。

活动三:我是“小小研究员”

教师出示纸币,(如图1)请学生观察这些人民币,并说说有哪些发现。

学生发现人民币的面值是1元、2元、5元和10元……进而引发探究。

问题一:为什么人民币没有3元、4元、7元等这样的面值?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国家在发行货币的时候,要求用尽量少的面值单位来组合成各种数,这样才能节省印刷和流通的费用。

问题二:如何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组合付钱?

1.要购买价格为3元或4元的物品,怎么付钱?

反馈1:1+1+1=3(元),1+2=3(元),5-2=3(元)。

反馈2:1+1+1+1=4(元),1+1+2=4(元),2+2=4(元),5-1=4(元)。

2.既然都可以采用一一叠加的方法付钱,为什么还要设置其他面值的人民币呢?通过讨论明确:实际使用时,付的人民币张数越少越方便。

3.购买3元和4元的物品时,哪些付钱的方法比较方便?如果购买价格为6元、7元、8元、9元的物品,请选择喜欢的付钱方法并记录在表格中。(如表2)由此进一步理解货币面值中的大学问:货币面值是依据数学的组合原理设计的。

问题三:人民币为何没有大额的面值?(课外调查)

通过询问长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人民币为何没有大额的面值。了解外币如日本的货币面值情况,了解其大额面值背后的原因,自己尝试写一篇小作文。

以上教学,学生经历课前活动经验的积累、课上问题意识的渗透,在一步步思辨的过程中研究货币面值中的组合原理,建构了完整的货币知识结构。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