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作业:想说爱你不容易

2024-07-04 00:00:00孔令翠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4年4期

“双减”政策颁布以后,全国教育系统掀起了作业设计的研究热潮,各地教研部门争相举办作业设计评选,增强了教师作业设计的意识,确实涌现出很多创新的举措。但是有些看似新颖、有趣的作业,却让人高兴不起来。比如,有的作业素材选择不够严谨,甚至对学生有负面影响;有的评价过于频繁,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小学数学教师有现成的教材和配套的练习册可以使用,为什么还要进行作业设计?作业设计的着力点应该在哪儿呢?

一、增强思想性、时代感,实现学科育人

教材的修订有一定的周期,教师在使用时可能题材已经不够新颖。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当下的时事改编例题和练习,同样是习得知识、技能,但改编后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选择策略解决问题”一课时,以我国举办冬奥会为背景,改编了教材上的例题和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改编的例题:在服务冬奥会的运动员智能餐厅里,就餐的男运动员人数占就餐总人数的[25],已知就餐的女运动员有21人,就餐的男运动员有多少人?

改编的练习1:第24届冬奥会中,中国运动员参加冰壶和自由式滑雪两个项目的人数比是4∶7,参加冰壶项目的运动员比参加自由式滑雪的少9人,参加冰壶项目的运动员有多少人

改编的练习2:某冬奥志愿者服务站的志愿者在170到180人之间,男志愿者的人数是女志愿者的[3/4],男、女志愿者各有多少人?

这样的素材是积极向上的,在蕴含数学味的同时上出了思想味和趣味儿。

二、素材地方化、校本化,增强适切性

无论哪一种版本的教材,面向的群体都是全国各地的学生,不可避免有些题目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为了使教材更贴近自己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需要将例题或练习素材进行地方化或校本化。比如,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比例尺”一课的练习:

原题是: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8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是5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改编为:蚌埠到杭州的实际距离大约是48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是8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一点小小的改动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却能拉近题目与学生的距离。

再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一课后,我市一位老师设计了一道基础性作业:

按要求改写下面横线上的数。

(1)张公山公园位于蚌埠市禹会区,1973年始建,1983年正式开放。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AAAA级风景区称号。总面积约1106000平方米。

1106000平方米=( )万平方米

(2)龙子湖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内湖,位于蚌埠市龙子湖区,水面面积约8400000平方米。

8400000平方米=( )亿平方米

(3)合蚌(合肥—蚌埠)高速公路1998年开工建设,2001年7月投入使用,全程112.6千米,总投资超过200000万元。

112.6千米=( )万千米

200000万元=( )亿元

三、强化跨学科、实践性,落实核心素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在分科设置课程的背景下,实现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化、实践性,让核心素养落地的一个重要设计。比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树叶中的比”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实践作业。

(1)课后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指出树叶的长与宽(树叶最长处和最宽处的长度)。量一量、算一算同一种树叶的长与宽的比值。比一比不同树叶长与宽的比值。想一想,这里有什么数学奥秘?

(2)利用收集的树叶,拼出美丽的图案。

(3)搜集关于赞美树叶的美文,读一读,选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抄写下来。

(4)写一写探究的过程和自己的新发现。

(5)将以上内容用一张A3纸设计成一张手抄报。

这个作业融合了数学、美术、语文、手工劳动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打破学科壁垒,在真实的情境和任务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另外,这个作业不是一二十分钟能够完成的,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可以放在周末的时候布置,也可以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作者单位:安徽蚌埠市蚌山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