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资源丰富。如何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选择什么样的跨学科学习主题,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主题从何处来
跨学科学习主题从现实生活中来。河南有数不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学生在生活中见过诸多河南传统文化艺术,如朱仙镇木板年画、古城建筑、豫剧等;听说过许多河南名人,如杜甫、岳飞、刘洋、陈冬等;学习或接触过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太极拳、少林功夫等。生活中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跨学科学习主题的沃土。
跨学科学习主题从师生的共同需求中来。2022年版课标充分强调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必要性。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把历史文化内容融入数学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素材,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方法、思想,感悟中华璀璨文化,体会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师生的共同需求为跨学科学习主题的确立指明了方向。
跨学科学习主题从教材中来。我们学校三年级学生所使用的下册教材中,多个学科都提到了共同的主题。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单元中的《我们一起去游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河南大学版信息技术教材的第2课《争当家乡小导游》都提到了“游玩”的主题。在这几门学科中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方法,为跨学科学习主题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设计跨学科学习主题活动
结合校内社团资源和社会资源,我们确立的跨学科学习主题为“我是家乡小导游”。根据对学习素材的分析及学情的了解,结合2022年版课标与相应学科教师教学用书相关内容建议,我们制订了以下活动目标:(1)经历用列表策略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创新意识;(2)尝试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发展推理意识;(3)经历欣赏、设计、分享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审美感知;(4)通过展示交流活动,提高语言表达和总结概括能力,发展文化自信,实现各学科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融合;(5)经历查阅、收集信息的过程,了解河南的人文历史,发展信息意识和文化理解能力,感受家乡的美,萌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6)经历体验、设计、评价的过程,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感悟学习的价值与乐趣,增强责任感。
根据活动主题与目标,我们设计出适宜学生的活动,共5个课时。
第1课时:河南美景我欣赏。观看有关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图片、视频,唤起热爱家乡的情感。利用信息科技调查、收集河南名胜古迹、历史文化、艺术作品等相关内容,发展信息意识、审美感知,明确主线任务。
第2课时:河南景点一起游。综合应用乘法和除法等知识,解决游览家乡景点的实际问题,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应用意识、推理意识。
第3课时:河南人文我知道。运用列表、尝试、操作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意识,学会与人合作。
第4课时:河南名片我设计。收集和欣赏河南各地市徽标,设计河南名片,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第5课时:我是优秀小导游。通过不同形式展示活动成果,交流和评价活动成果,积累活动经验,培养自信心,发展文化理解能力、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
下面是第3课时的教学片段。
片段1:展示成果。
师:经过两周的调查,大家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谁愿意当家乡的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
生1:我的家乡在洛阳,这里风景优美,名胜古迹很多,有龙门石窟、应天门等著名景点,它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八大古都之一,有“神都”之称。
生2:洛阳的市花是牡丹花,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赞誉,所以洛阳又称“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在洛阳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牡丹。
生3:(展示手中的唐三彩)这是唐三彩,它以黄、绿、白三色为主,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享誉中外,这个是著名的三彩仕女。现在唐三彩的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师:感谢你们带领大家了解了洛阳,这是一个地处洛水之阳、有5000多年文明史、150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
……
【设计意图】课下学生已经分组收集了自己家乡的美景图片、特产、历史人物等相关资料。有的小组用课件制作了简单的家乡宣传集,有的小组展示了视频合集,还有的小组带来了地方特产。课堂上通过小组交流展示,更多的学生欣赏了洛阳、周口、许昌、南阳等地的美丽风景,了解到洛阳唐三彩、淮阳泥泥狗、禹州钧瓷、开封汴绣等河南优秀的文化瑰宝,品味到信阳毛尖、灵宝苹果、新郑大枣等河南特产,为完成任务做了充分准备。
片段2:布置特产展柜。
师:感谢同学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解说,不知不觉中,老师仿佛跟随大家游遍了河南山水,品尝了河南各地特产。接下来,让我们把大家带来的各地特产放到活动展柜中吧。
出示展柜(两列三行共六格)及活动要求:
(1)信阳毛尖和平顶山汝瓷都放在柜子的左侧,信阳毛尖在平顶山汝瓷的上面。
(2)淮阳泥泥狗在最上面一行左侧。
(3)豫剧唱片不在最上面,也不在最下面。
(4)开封汴绣没有放在淮阳泥泥狗的旁边。
学生分组讨论,填写学习单,然后汇报。
生1:我先把信阳毛尖摆在左侧第一行,平顶山汝瓷摆在左侧第二行,后来发现淮阳泥泥狗要在最上面一行的左侧,所以把信阳毛尖和平顶山汝瓷均往下挪一行,这样左侧就全部排满了,所以剩余的三个展品都在展柜的右侧。根据“豫剧唱片不在最上面,也不在最下面”这条信息,知道它应该放在第二行;根据“开封汴绣没有放在淮阳泥泥狗的旁边”这条信息,知道它应该放在最下面一行;最后空的那个格子就是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位置。
师:你是按照信息的顺序进行推理的,感谢你的讲解。
生2:根据信息(1)不能确定展品的位置,而根据信息(2)能确定淮阳泥泥狗的位置,所以我从信息(2)入手开始推理,先摆好淮阳泥泥狗,再根据信息(1)就可以确定信阳毛尖和平顶山汝瓷的位置,后面的推理过程就简单了。
师:从肯定信息入手能减少推理的过程,真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生3:这么多信息,太乱了,我读完之后整理了一下思路。根据前两条信息,知道信阳毛尖、平顶山汝瓷和淮阳泥泥狗都在展柜的左侧,用同样的方法确定了它们的位置,剩余的三种展品一定在展柜的右侧,豫剧唱片既不在最上面又不在最下面……
师:你的思路真清楚!先将展品位置分类有什么好处呢?
生3:这样有条理。
师:太棒了!大家都是推理高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尝试、操作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判断,感受分类的思想和策略,发展推理意识。
片段3:我的家乡人才辈出。
师:刚才大家介绍了不少家乡名人,我们的家乡河南不仅景美、物美、食美,人更美。这是河南的几位名人,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出示课件,展示岳飞、赵九章、陈冬的图片。
生1:我知道陈冬,他是航天员。
生2:我知道岳飞,他是抗金名将,我们读过他的《满江红》。
师:同学们,河南这片大地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了力量,图片上的三个河南人分别是抗金名将岳飞、科学家赵九章和航天员陈冬,我们一起了解他们的事迹。
视频介绍三位河南名人。
师:这三位河南名人分别来自著名的古都——洛阳、开封和安阳,请你认真阅读信息,猜猜他们分别是哪里人。
出示信息与问题,学生默读。
(1)赵九章:洛阳很美,但不是我的故乡。
(2)陈冬:我的家不在开封。
(3)岳飞:叶落归根,我想再回安阳。
师:他们分别是哪里人?
师:有没有可能他们三人或其中的两人来自同一个地方?
生3:不可能,如果有两人或三人来自同一个地方,就会有一个城市或者两个城市落选,就不符合题目要求了。
师:你们的理解能力真不错。用你喜欢的方法,连一连、画一画、写一写都可以,将你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记录在作业单上吧!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
师:下面开始汇报。请先说你的判断结果,再说推理的过程。
生1:赵九章是开封人,陈冬是洛阳人,岳飞是安阳人。我是这样想的,赵九章的故乡不是洛阳,有可能是开封或安阳,但岳飞说他的故乡是安阳,那么赵九章的故乡就只能是开封了,陈冬的故乡就是洛阳。
生2:岳飞是安阳人,赵九章是开封人,陈冬是洛阳人。我是这样想的,岳飞说他想回到故乡安阳,所以他一定是安阳人;而赵九章不是洛阳人,那他就是开封人;陈冬的家不在开封,那他就是洛阳人。
师:推理的过程真清楚!这么多信息,你为什么从信息(3)入手?
生2:因为信息(3)是肯定信息,从肯定信息入手开始推理,比较简单。
师:是的,从肯定信息入手,会直接确定一个选择,剩下的推理过程就简单多了。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用了连线的方法。把三个人的名字写在第一行,三个城市写在第二行;岳飞确定是安阳人,就先把他和安阳连起来;赵九章还有两个选项,但他不是洛阳人,就把他和开封连起来;最后是陈冬,他不是开封人,就把他和洛阳连起来。
师:你用连线的方法,使推理的过程更加清晰、简洁!
生4:我的推理过程与大家一样,我是用表格的方式呈现的。
师:用表格(表略)进行推理,这种方法让人意想不到!你们能看懂这种方法吗?
生:(齐)能。
师:表格要画几行?为什么?
生5:四行,因为第一行要写三个城市的名字。
师:要画几列?
生6:四列,第一列要写姓名。
师:三个人、三个城市,要画四行四列,留出城市和姓名的位置。
师:刚才大家用三条信息推理出结果,如果只用两条信息进行推理,你能得到结果吗?你准备选哪两条?
生7:我选(1)和(3)。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先从哪条信息入手?
生8:从信息(3)入手,岳飞是安阳人,就在岳飞和安阳交叉的格子里画“√”,他不是开封和洛阳人,在与这两个城市交叉的格子里画“×”,另外两人不可能是安阳人,就在对应的格子里画“×”。
生9:再看信息(1),赵九章不是洛阳人,就在他和洛阳交叉的格子里画“×”,他也不是安阳人,就只剩开封了,在和开封交叉的格子里画“√”,陈冬只剩一个选择,就是洛阳。
师:你们真了不起,根据一条肯定信息推出了四条否定信息,从肯定信息入手可以推出它所在的这一行和这一列,用表格推理很方便,不仅能够帮我们厘清信息,还能清晰地看到推理的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判断、推理、验证等过程,借助表格记录信息并推理,发展推理意识。教师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融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协同育人功能。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市金水区金燕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