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版课标提出“地方教研部门要统筹设计和规划区域教研活动”“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以主题教研的形式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有些地区有前瞻意识,并且付诸实践,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是其中一个代表。从2000年起,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之一,金水区在教育教学品质、教师专业成长、教研等方面持续推进。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为例,在每年一度“学数学用数学”成果展评活动的引领下,学生不仅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还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或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现他们的创造力。2023年4月,金水区制定并发布《郑州市金水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南》,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契机将综合与实践活动往深水区推进。本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专辑”展示了他们近期的研究成果,其中的案例经过一轮轮评比和选拔,均获得在第21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上展示的机会。
2022年版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践行“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理念,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下面以郑州市金水区在第21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暨跨学科主题学习专场活动中展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成果为例,谈谈在且行且思过程中的成长。
一、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内涵与提炼实践要领
(一)教师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
参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的老师,从不知“该怎么做”到“尝试、调整着做”,再到形成成果,可以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从“不知”到“了解”。
最初,面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老师们不知道该如何做、从哪里做起,有一系列疑惑:什么主题是能够跨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真的要几个学科的老师一起上课?如何结合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教材中“确定位置”这样的单元算不算既有数学又有地理的跨学科内容?……这时候,老师们要做的事情是学习。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相关文献检索与阅读开始,再结合熟悉的数学课程资源,在讨论中逐渐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学习者整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概念、理论、思想、方法或发现,实现单一学科不能达成的目的,如解决问题、作出假设、创造产品或解释现象等”[1],是“在坚持学科立场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围绕特定主题将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以中心主题统筹教学目的、内容、资源、方式及评价诸要素”[2]。那么,像“确定位置”“图案设计”这些涉及数学、地理或美术的学习,算不算跨学科主题学习?老师们在反复讨论与学习中认识到,“解决实际问题”“主题式学习”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关注的重点。例如,以“绘制家乡图册”为主题,“确定位置”是其中的一部分;以“小小设计师”为主题,“图案设计”是要做的。像这样的主题,基本能承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蕴。
2.从“浅表”走向“深入”。
起初,老师们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做法:把一个主题按学科划分成一个个课时。例如,与“泡泡液配方”有关的学习活动设计常常是这样的:先认识比,再应用比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接着实践应用、探索泡泡液的配方。老师们认为教学时出现了数学与科学这两个学科。像这样的“攻其一点不计其他”,以学科知识为重点的做法,反映的是多学科的简单拼组,这是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浅表认知与做法。发现这个问题后,教研员与老师们讨论“这个主题能不能及怎样承担起几个学科的整合”这个问题,围绕“主题”与“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的整合”进行思考。要么调整主题,使其能够承载起学科整合任务;要么对主题进行解构并合理分类、划分,使其能实现学科整合。例如,主题“泡泡的产生”就串联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解原理、制作工具,探索泡泡液配方秘密,校园泡泡秀”这样一个长时段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把劳动、科学、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整合在一起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投入和达到“综合与实践”领域承载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3.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与策略。
老师们有了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阅历,就能逐步积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经验,并总结出一些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要关注学生的学与教师要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并依据这样的逻辑进行设计与实施;要关注一个主题涉及的不同学科知识与方法的整合,而不是多个学科的简单拼合;确定主题是重要的事情,这个主题不仅应是学生喜欢与熟悉的,而且要能触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要能承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蕴;以单元视角进行,对资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进行系统设计,实施过程中可视学生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此外,还有关于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策略、把主题解构为小问题的方法、场所的合情设置等。
(二)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的成长。
1.能促成学生的认知整合与认知进步。
学习主题“我是家乡小导游”把在家乡河南旅游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关于历史文化、租车用车、家乡宣传名片等一系列事情融在一起,把数学、道德与法治、艺术等学科的知识、方法整合在一起。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调动、运用不同学科的学习认知和生活认知解决问题、完成主题任务。我们发现,“‘整合’发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全过程”[3],学生会“创造共识”“构建更全面的认知”[4],能更全面地感悟事物的本质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包括学科本身及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认知的跨学科整合”,会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认知进步”[3]。
2.能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
“认知整合过程需要学生深度参与和主动投入”[4],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三个本质特征:具身性、建构性、反思性[5],所以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深度参与是必然的。
例如,“泡泡的产生”主题学习中,要求能吹出更大的泡泡且持续更长时间,涉及工具的选择、液体的配比、吹气的技巧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调试、实验,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中激发学习内在动机,他们专注并沉浸于学习活动,愿意在挑战性任务上花时间进行自我反馈和自我完善:我这样做合适吗?我需要怎么调整?同伴做得是否更合适?……他们坚持追寻具体条件下最恰当的结果。
实际上,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跨学科主题学习带来的“成长”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现,如师生关系、教师教研内容、学科教师合作、学校对学生及其学习评价的方式和方法的改进、学校对校本课程的推进、学校学习与社会发展融合等。
二、以单元视角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
老师们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初始阶段,是走了一些弯路的,特别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路径的探索。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个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路径。
(一)确定主题。
确定主题可以分几步完成。首先是学生调研,收集学生发现与提出的主题或问题;其次是教师讨论,从这批主题或问题中选择或提炼具有跨学科学习特征、有一定学习价值、适合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学习的主题;再次是征询学生的意见;最后确定一个学生有兴趣参与、需要教师提供一定支持、有跨学科学习特征的主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主题不一定是项目式学习那样的问题,也可能不会纯粹来自学生。
(二)以单元视角进行设计。
金水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都是以单元视角进行设计与实施的,主要有五部分:单元课程理念,包括主题的界定与解构设计等;单元课程情境,包括所涉及的课程资源分析等;单元课程目标,包括核心主题与学习进阶的刻画、评价目标等;单元课程内容,包括课时安排与时间、场地等的说明,每课时的学习目标、主要任务与评价量规等;单元实施与反思,包括预设结果、评价与调整、实施调整与结果、反思与实施效果证据等。
基于单元视角进行设计,对学习成果是有预先构想的。但是,我们发现,基于学生学的逻辑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有时候调整会比较大,形成的成果与预设有较大差异,这是真实存在的情况,教师应理解并接纳这种情况的发生。例如,“魅力胡辣汤”主题学习活动,在前期设计时,预设成果是形成一个大家都认为比较美味的胡辣汤配方提供给商家,使学生体会到通过实验、研究得到的成果能够形成一定的社会与商业价值。但是,实施过程中发现:一是众口难调,难以形成一个具有一般性的胡辣汤配方;二是学生对给商家提供配方不感兴趣,并且不知道该提供给哪些商家。这时,教师发现:有学生在家里按自己与家人口味制作出胡辣汤配料包,于是,老师适时调整,支持并鼓励学生制作自己家的胡辣汤配料包;还有学生想把胡辣汤推介给更多人,老师也适时调整,支持并鼓励他们想办法推介胡辣汤,于是有了《最爱胡辣汤》歌曲的诞生。我们从发生的这些事情中认识到,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创造性、建构性、协商性的学习活动”,赋予了学生“更多把握‘学什么’‘如何学’的话语权”[3]。
综上所述,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老师们在最初接触时产生困惑与畏难情绪,理解与把握比较浅显是正常的,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不断学习、思考、研究、实践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定会收获“成长”。鉴于“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及学校内学习时长的限制,如何协调各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合理要求?在学校层面,如何统整不同科目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对资源、目标、内容、评价与实施进行系统设计,让每位老师知道自己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这个系统中的位置?……研究和成长,会持续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发生。
参考文献:
[1]Boix Mansilla V.Learning to synthesiz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understanding[A]//Frodeman R,Klein J T,&Mitcham C.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disciplinarity[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2]任学宝.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困境与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4).
[3]张玉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水平分析与深化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23,52(3).
[4]艾伦·雷普克.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M].傅存良,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刘琳娜,刘加霞.跨学科主题活动:学理依据、本质特征与设计框架[J].小学数学教师,2022(7).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