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中国教育报》2024年1月5日发表的一则《用数学教孩子》的文章,被文章中的故事深深打动。
华应龙老师为了上好“世界著名的中国数学家进小学课堂”的研究实践课,一直思考“陈景润住的6平方米的小屋究竟在哪里呢?真实的样子又是如何”这一问题。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准确的回答,华应龙分享了他阅读相关材料后的“寻找真相之旅”。他去材料中的故居地址“中关村大街88号院”一探究竟,却发现这不是当年陈景润所在的位置;去福建时,得知当地有一个“陈景润实验小学”,迅速前往,也没得到答案……尽管一波三折,但在陈景润的外甥宋力的帮助下,真实的小屋一点点露出水面:房间原是正方形的,被垃圾通道占去一角后成了“刀把”形状,因为空间狭小,来人走进去要关上门才能勉强站开……文章中说,华应龙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寻找“真实小屋”的探究历程,无意中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
在感佩华应龙老师教学艺术的同时,特别佩服他那探求真理、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深以为:这种求真精神应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职业品格。
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求真,这是由数学这门学科的使命所决定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涵育,需要在数学情境中既能生成关键能力,又能孕育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指向的是做事本身,必备品格指向的是做人,而做人是形成人的生命力的深层素养。数学求真精神是数学必备品格中的重要元素。数学求真品格的涵育,能够激发学生追求和支持真理的勇气和自信心,养成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不惧怕困难、不屈服于挫折;教育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一切,不轻信经验,不迷信权威,不随波逐流。
数学教育工作者更要求真,这是由数学这门学科的特质所决定的。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抽象建构起来的,它的真理性必须经受逻辑与实践的双重检验。首先,数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重视逻辑。能使数学猜想在理论上成立的只有演绎证明。其次,数学的发展从不轻信传统和经验。整体大于部分在常识中是当然的事,但在无穷集合中不成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人尽皆知,这在平面几何中成立,在拓扑几何中却不是这样。最后,数学是在不断否定和批判中不断发展的。希帕索斯发现了无理数,是因为他发现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不能用“万物皆数”的理论来解释;勒贝格积分的建立是由于勒贝格发现了黎曼积分的局限性……
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求真,需要形成优秀的品格。当下进入数字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给教学带来了利好也带来了挑战。“手机一点,世界尽在眼前”,虽极大地缩短了教学资料检索的时间,但海量的信息中,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容易遮蔽真相。因而,对种种教学问题的破解,我们要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像华应龙老师对“6平方米小屋”的探究一样,“大胆地猜想,小心地求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胡适),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逐渐实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