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有组织科研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4-07-04 06:43祁惠胡雪晴吴远志陈国生
经济师 2024年6期
关键词:对策

祁惠 胡雪晴 吴远志 陈国生

摘 要:文章分析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方面,发展基础有痛点、资源整合有堵点、发展动力有盲点、内部治理有难点、评价机制有卡点的现实困境,并从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推进内涵建设、大力提高服务水平、改革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有组织科研水平的实施路径,进而以湖南工学院为例,阐述了湖南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科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成效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湖南工学院 有组织科研 路径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5;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194-03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现实困境

(一)发展基础有痛点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前身基本为独立学院、民办学院等,由于创办的时间比较短,软硬件不够完善,师资水平相对偏低,未形成良好的学术沉淀。在人才资源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缺乏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在硬件条件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验室建设、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相对滞后;在学术交流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缺乏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1]。

(二)资源整合有堵点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学科派系林立,学科团队各有“学术领地”,“学科本位主义”根深蒂固,学科界限分明、壁垒森严,学校决策层很难实质性打破科研组织间的利益藩篱,导致聚焦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科研资源配置机制乏力,在内部科研资源分配上往往碍于人情世故而广撒“胡椒面”,科研资源效能难以充分发挥,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2]。

(三)发展动力有盲点

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考核评价重心过于追求“学术”一流,更多关注论文数量、项目级别、经费多少、成果奖励等级等,评价结果甚至决定高校办学层次,而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服务社会的实际贡献等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导致高校科研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关起门来搞科研的现象仍然存在,“扎根中国大地”做科研的要求难以真正落地落实[3]。

(四)内部治理有难点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调适机制缺失,学政关系失衡,难以有效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导致科研治理实践中较为尖锐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冲突,内耗大,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高效运行和效能提升,难以高效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其深层根源在于政治逻辑与学术逻辑相互排斥、学术文化与行政文化难以兼容[4]。

二、湖南工学院有组织科研的实施路径

2007年,湖南工学院正式成立,由两所学校合并与升格而来,是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立足衡阳,面向湖南,辐射全国,重点面向现代工业企业,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2016年,学校成立了汽车零部件技术研究院,以机械工程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为依托,开展了有组织科研的实践。

(一)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升本后,学校在科研工作上面临着破局的问题。2015年,机械工程学科整合全校资源立项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实现了学校高水平科研平台零的突破。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多次研究部署,集全校之力保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于2016年在省内本科院校中率先成立了与二级学院平级的科研机构,规划实验室建设场地3000余平方米,先后投入资金近3000余万元用于高端仪器设备采购,跨学科组建了30余人的科研队伍,并在机械工程学科人才引进上给予一定倾斜。同时,机械工程学科结合实际情况,将发展重点集中到汽车轻量化材料开发应用和零部件高效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两个方向,在设备购置、人才引进等方面重点投入,产生了一定的集聚效应,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他学科方向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地方本科自身基础薄弱,外部力量是实现突破不可或缺的力量,湖南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科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突破正是由于借助了衡阳市地方产业的优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衡阳市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在泵类零部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湘油泵在国内机油泵市场占有率70%以上,南岳电控在喷油泵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2%,天雁机械在涡轮增压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6%以上,衡阳市得天独厚的产业资源为汽车泵类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诞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燃油车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学科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将研究对象扩展到钢管及深加工领域,建立了特种钢管深加工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的获批也得益于衡阳市钢管及深加工产业在衡阳的唯一性。

(三)积极推进内涵建设

人才是推进内涵建设的第一资源,学科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先后支持青年教师10余人脱产攻读博士研究生提升科研水平。积极推动衡阳市出台市校企人才引进政策,一方面通过增加引进待遇增强吸引力,做到待遇引人,另一方面通过匹配地方企业提供科研载体,力求事业引人。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探索了高水平研究性大学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机制,为应用型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应用型科研的开展提供了指导和遵循。摒弃传统的唯论文的科研模式,将应用型研究作为主要任务,明确规定研究人员科研选题必须来源于地方企业生产实践,严格保障研究人员企业工作时间,将科研实践放在企业生产车间,切实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工艺、技术等问题。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四)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安置配偶工作,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工作,对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增加引进费用,增强对应用型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在经费配套支持方面,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了对各类项目的配套支持政策,保障有能力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经费充足。在科研经费报销方面,开通了智慧财务管理平台,实现了预算申报和报销审批线上操作,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科研人员少跑路;简化审批流程,让科研人员在经费审批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在教学和科研投入上,明确了研究院科研人员的教学工作量是普通教师的四分之一,让科研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学研究。在实验条件方面,出台了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让校内仪器设备为更多的科研人员共享。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推进博士教授进企业活动,让科研人员匹配到更能发挥自身特长的行业企业,启动校企合作学科开放基金,明确科研人员的责权利,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产学院[5]。

三、湖南工学院有组织科研的实践成效和努力方向

(一)有组织科研成效

1.平台建设成绩喜人。学科紧密对接衡阳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骨干企业,开展科研平台建设,2013年获批汽车零部件制造与技术提升省级研究基地建设,在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领域创建轻量化省级实验室,2015年获批汽车泵类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019年获批节能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20年获批特种钢管深加工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先后获得国家推进创新链整合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发展专项,湖南省预算内投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引领示范建设和创新高地建设等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购置了透射电子显微镜、五轴加工中心、发动机试验台等一批先进设备,在各学科方向具备了省内一流的科研条件。

2.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本学科汇聚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队伍,学科骨干中有教授11人,博士54人,40岁以下青年骨干占比55%,其中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2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1人,湖南省优青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0人。建有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团队2个,湖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刘大响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华明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成保、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张春熹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徐向阳教授等专家。近年来,学科引才聚才的机制日益完善,重才爱才的氛围日益浓厚,用才成才的保障更加坚实,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3.科研成果相继涌现。学科针对汽车零部件产业共性问题开展应用研究,近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4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70余项,进账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均突破1500余万元。学科成员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I收录150余篇,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学科成员授权发明专利55项,实用新型专利114项,实现成果转化8项,在成套技术攻关、产品协同开发、材料升级换代等方面解决了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年均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6个本科专业。有两个国家级本科专业,即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4个专业实施了“3+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建有校内省级实践教学平台6个,拥有仪器设备3000余万元;建有省级创新创业基地3个,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创建30多个实践基地,这些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0余项、省级奖励60余项;毕业生服务于衡阳市和周边地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5.学科交叉有力推进。本学科于2016年成立汽车零部件技术研究院,在研究院设置固定研究人员和流动研究人员,并出台《机械工程学科开放基金管理办法》,鼓励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力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与机械工程学科交叉融合,更好地服务衡阳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十四五”期间,学科积极推动学科专业整合,将自动化专业和机器人专业调整至本学科,推进机电专业融合向智能制造转型,重点围绕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和机器人工程3个新工科专业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一批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力学等专业背景的青年骨干加入学科团队,打通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机构壁垒,保证了智能车辆设计与控制和车辆储能与节能技术团队的组建。

6.对外影响持续扩大。学科近年举办了轻量化合金材料加工与制备研讨会(来自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高校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和鼎新先进制造论坛(来自中科科学院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华侨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10余家高校企业参加),承办了2022年湖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来自全省51所高校的673支队伍,共2019人参加比赛);累计40余人次在中国机械工程大会、中国材料大会、中国计算机大会、中国机器人大会、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等国内重要会议发出“湖工”声音;累计6人次赴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教学访学,学科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二)有组织科研努力的方向

1.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学校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

2.努力提升办学层次。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本科教育的延伸和深化。通过提升办学层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方面可以加强强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提升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应用型科研能力。此外,开展研究生教育还可以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强化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生动力。

3.逐步形成特色优势。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特色发展是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这要求地方高校强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愈发激烈的高校竞争中提高竞争力,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爱志.地方应用型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2(24):44-46.

[2] 邹勇,龙毅,高德友.以有组织科研高质量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22(12):34-37.

[3] 习琴琴.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现状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学,2022,13(03):17-18,21.

[4] 刘宝存,赵婷.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研究型大学科研生态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19(04):102-115.

[5] 白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发展趋势、逻辑转向与机制创新[J].江苏高教,2023(07):28-37.

[基金项目:2023年度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对策研究》(编号:2023 B[I]006)。]

[作者简介:祁惠(1987—),女,湖南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胡雪晴(1993—),女,湖南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通讯作者:吴远志(1984—),男,湖南宜章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智能制造与机械工程;陈国生(1965—),男,湖南常宁人,二级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责编:建峰)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