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集体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是中华民族最深沉最具智慧涵养的精神文化沃土。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将其融入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新时代各级文化部门贯彻落实党政策方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植入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本文结合具体实例提出如下具体路径:立足群众需求,优化群众文化服务;丰富活动形式,促进群众深度参与;塑造活动品牌,渗透核心价值观念。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品牌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082—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集体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是中华民族最深沉最具智慧涵养的精神文化沃土。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社科普及活动,并将其融入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贯彻落实党政策方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整体来看,部分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还存在一定不足,比如活动内容与群众需求存在错位、引入形式单一、缺乏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活动载体等。针对此,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持续弘扬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直观呈现、融合体现,进一步厚植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深入人心。
一、立足群众需求,优化群众文化服务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需求、诉求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对于文化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也不断提升。但是,部分地区基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任务要求,常常“一厢情愿”地组织开展各类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缺乏深入广泛地群众调研,忽视了群众内在的需求,以至于群众无法对活动本身形成认同,自然无法有效接受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理念。针对此现状,相关部门应提高思想认识,了解群众追求、立足群众需求、回应群众诉求,进而根据群众主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优秀传统文化[1]。
(一)丰富活动内容,激发群众热情
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存在共性也体现个性。相关组织主体应从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把握共性,同时基于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尊重个性,为群众提供差异化的文化活动,以保证文化活动惠及更多群体,真正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例如,某市博物馆面向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群众,开展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历史文化宣讲活动。在活动中,博物馆宣讲员现场宣讲了历史文化陈列中的内容,满足了群众了解历史、探求历史的需求,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此外,博物馆还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面向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时尚化阐释,增强全社会的精神文化共识,提高公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其中包括面向青少年儿童,举办主题鲜明的文化展览,向他们介绍当地的金绣工艺、山水画艺术成就以及自然科学等等,以陶冶青少年的文化情操;面向广大农村群众,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流动下乡”活动,让基层群众在观看历史民俗文化展、阅宣传资料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熏陶[2]。
综上,相关主体基于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组织开展了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调动了不同群体参与的热情,扩大了活动的影响。
(二)改善文化服务,强化群众认同
优质的文化服务能够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够增强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同。基于此,相关部门在依托群众文化活动弘扬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谋划,主动实施,不断优化文化服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群众更便捷地享受到更优质的文化服务,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引领。
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首先应不断创新思维,强化活动宣传方式,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打造上下联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具有广泛覆盖力的网络体系,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能够在在文化活动中走向基层、走向群众。其次,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化服务工作落实。文化工作人员是落实群众文化服务的主体。相关部门应注重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积极打造专业文化骨干为主和业余文化团队,促使其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植入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切实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最后,搭建文化惠民平台,提升群众对文化服务的满意度。相关部门应利用线上线下渠道,搭建文化惠民平台,定期开展文化惠民实践活动,完善服务体系,使广大群众在文化平台上主动了解、宣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丰富活动形式,促进群众深度参与
群众是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所以,引导群众深化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则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植入群众用文化的重要着力点。但是,部分地区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片面侧重群众参与的数量,而忽视了参与的质量,这导致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现场空有热闹的场面而缺乏实际效果。针对此,相关部门应从“深度参与”入手,利用丰富多元的活动形式、活动渠道等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群众在当前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传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一)丰富活动形式,吸引群众参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厚植沃土,外延广泛、内涵丰富。因此,相关部门应组织开展形式多元的群众文化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进行宣传、解读,以提高群众的理解,进而提高群众参与宣传与践行的积极性。
例如,某市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和宣传文化阵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广泛开展为民、惠民、乐民文化活动,并持续推出月度和每周文化活动菜单,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大力营造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文化菜单上的线下活动主要包括市民文化节、市民广场舞大赛、美育课堂等。此外,文化菜单上还包含丰富的线上活动,如亲子朗读声音档案征集活动、地域文化创意短视频比赛、精彩“非遗”宣传活动、线上曲艺欣赏活动、“礼赞二十大阅读新时代”云诵读活动等等,群众不必走出家门就可以参与其中,并根据自己的偏好做出选择,接受多元文化活动的熏陶,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3]。
综上,这些活动形式多元,满足了线上群众的参与需求,充分调动了不同群体参与的热情。同时在多元文化活动形式的引领下群众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自己的方式融入践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怀。
(二)发挥群众力量,促进深度参与
群众文化活动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需要群众的参与,这种参与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浅尝辄止的,而是深入持续的。例如,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某镇群众自发组织的我们的节日——“喜迎中秋国庆,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在活动中,来自民间的文艺团体通过戏曲、舞蹈、歌曲等多种形式祝福伟大的党带领中国人民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展现新时代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气象和蓬勃生机。例如合唱团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以“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为主旋律,唱响祝福新中国的赞歌;歌唱爱好者演唱了《家有梧桐凤凰来》等经典歌曲,以营造人民群众欢度中秋、国庆的喜庆氛围,也表达群众对新生活的期盼;广场舞团队展示了以“花好月圆”为主题的舞蹈作品;等等。在这一文化活动策划与推进的过程中,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他们从台下走上台前,从旁观者成了主角,从看热闹到组织者、参与者,通过组织、策划、表演等方式深度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宣扬并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这种文化情怀融入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需求中,深刻体现群众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三、塑造活动品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品牌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活动的整体质量,更能够有效突出活动的思想内涵,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但是,目前部分地区围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而展开的群众文化活动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呈现趋同的状态,难以体现差异与特色;同时相关主体缺乏品牌管理意识,导致优质活动无法持续推进。针对此,相关部门应将品牌管理的理念引入群众文化工作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宣传中来,以扩大文化活动影响,促进活动的持续开展。
(一)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品牌文化活动
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开展宣传效果。相关部门应突出地域特点,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历史资源、产业资源、红色资源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并将其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振群众精神、营造社会风尚[4]。
例如,A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在全县9个镇办开展“一镇一品”公共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在推进“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通过挖掘各镇街道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民间传统以及特有的地理资源,整合形成具有突出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品牌,积极推动城乡文化交流、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在活动中,B镇作为清代诗坛领袖王渔洋的故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地王氏历代家训凝练着朴素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乐善好施的淳朴家风,崇文重教的入世之道,经世致用的教育哲学,清正严明的廉政家风,这些治世治学治家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基于此,相关部门依托当地特色文化,打造系列活动、塑造群众文化品牌。其中包括“文化进机关,忠勤清慎立政德”“文化进企业,诚信经营立口碑”“文化进村居,传承家风助振兴”“文化进校园,翰墨诗韵伴成长”等内容。在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地特色文化完美融合,为群众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也促进了地方群众文化品牌的塑造。
(二)加强品牌管理,促进活动持续发展
要想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宣传工作的持续推进,相关部门不仅要加强群众文化品牌的建设,还应做好品牌管理,确保品牌运营,推动各项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在群众文化品牌管理中,首先要提高站位,把握方向。相关部门应积极贯彻二十大精神,不断提升群众文艺创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精准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加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其次要完善制度,规范管理[5]。例如,相关部门应围绕群众文化品牌制定责任制度,完善活动服务制、人员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制度等等,并通过按章办事、履行程序来保证品牌活动的有效开展。再次要培养人才,落实工作。群众文化品牌的宣传和推广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为保障。相关部门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一方面要提高其思想认识,确保品牌活动能够紧紧围绕群众所需、所盼展开,通过落实以文惠民、以文乐民、以文富民,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的宣传与弘扬;另一方面提高人才的业务能力,确保其能够“以古鉴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政德思想、廉洁思想以及优秀家风家训等融会贯通到各项工作中来,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最后要不断创新,强化影响。相关部门应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时尚化、城市化、生活化”研究阐释,推动品牌活动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提升群众对文化品牌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保证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应该紧紧围绕当地优秀地域文化,立足群众需求,不断优化群众文化服务,丰富活动形式,促进群众的深度参与,打造活动品牌,促进活动的持续发展。当然,目前各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的研究和引入依然面临一定的问题,针对此,相关部门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持续深入开展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进一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许会锋.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J].传媒论坛,2021(7).
[2]陈福英.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价值和组织策略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34).
[3]周培培.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J].文化产业,2021(17).
[4]范耀芬.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
[5]叶城咏.新形势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策略分析[J].文化月刊,2023(7).
作者简介:张利新(1976—),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