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达潇洒的苏轼

2024-07-04 10:47:33雷江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4年6期
关键词:承天寺湖心亭夜游

雷江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璀璨的星空中,他是一颗明星。历史的风尘,沧桑的岁月,都无法掩盖他夺目的光芒。他才华横溢,豁达潇洒,胸怀仁爱。他就是苏轼。

文化讲坛

才子苏轼

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一个月光如水的中秋之夜,一位官府使女吟唱起了著名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那一刻,就连粗犷勇猛的英雄好汉都被深深感动了。可见,苏轼的文字具有巨大的魅力。

苏轼,号东坡居士,所以世人又称其为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历史上的治水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年轻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深受文坛宗师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曾言:“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应给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人让路,让他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成语“出人头地”正是由此而来。这并不是一句单纯的赞美之词,而是因为苏轼真的就像一匹千里马,即将在文学的领域纵横驰骋,创作出许多不朽的篇章。

在文学创作中,苏轼是个多面手,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运笔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他的政论文如《策略》《策别》《策断》等,滔滔雄辩,气势逼人。他还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书札、杂记、杂说。这些作品大多夹叙夹议,挥笔轻盈自如,常常将描写、议论、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表达出他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感悟。例如《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诗的创作上,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有“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的报国热忱,有“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的生活情趣,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人生感悟……

在词创作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对词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彻底打破了词专门用来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的限制,他的词中写出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激昂,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别离之情的乐观旷达,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怀古幽思的豪迈奔放,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还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儿女情长”,例如他表达对亡妻思念的作品,情意绵绵,催人泪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还是一位擅长写赋的作家,他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流传后世的名篇,其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更是被广为传颂的写景佳句。

苏轼在书画艺术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他擅长行书和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绘画理论中主张追求神似,擅长绘制竹石枯木,开创了后世“文人画”的先河。

除了在文艺领域的卓越成就外,苏轼在抗洪救灾和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每到一处都会积极组织抗旱、抗洪、疏浚、修桥。他甚至巧妙地利用地下水或山泉水,建立了“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2019年水利部评出的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之一。

苏轼还是一位慈善家,他在杭州担任知州期间创立了“安乐坊”,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家公办医院。他收容贫困的病人,提供粥食和药品,三年时间里,共治愈了一千多名贫困病人。

除此之外,苏轼还在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在诸多领域都有杰出成就的才子。

经典课堂

独怜风景美,更伤知音稀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赏析

宋代散文精彩纷呈,明末小品别有风味。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两篇文章同属于散文小品,篇幅短小精练,寓意深远。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多种表达,巧妙综合。《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两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都完整地交代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记叙要素。在叙述的基础上,《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承天寺清澈的月色,《湖心亭看雪》描绘了西湖淡雅的雪景,二者都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同时,这两篇文章都将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一体,营造出了动人的意境。

写景传神,富有意境。《记承天寺夜游》善于运用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将月光比作积水,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将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又有一种水草摇曳的动态美感。这个比喻非常巧妙,形象贴切,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意境。《湖心亭看雪》则运用白描手法,作者首先描绘全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给人一种天地苍茫,浑然一体的感觉;然后聚焦到西湖,“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寥几笔却包含了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等多种变化,简洁而富有内涵,意境深远,仿佛是一幅写意的中国山水画。

知音相惜,感慨无限。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原本“解衣欲睡”,却被“入户”的月光所吸引,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一同夜游。而“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突显出两人心灵相通,友情深厚。他们“相与步于中庭”同乐,发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在《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在雪夜游览西湖,原本有着“独钓寒江雪”般的孤寂,但作者在湖心亭遇到了两位正在煮酒对饮的人,并被邀请一同饮酒。这让船夫都感叹不已:“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遣词造句,别具匠心。在《记承天寺夜游》的结尾,作者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通过连续的反问,再以限定语气的陈述句结尾,既表达出失意的悲凉,也有自我安慰的成分,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人共鸣,发人深思。在《湖心亭看雪》中,一个“一”字,可以表示苍茫浩大,如“上下一白”,包含天地万物;也可以表示微乎其微,从“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逐次见小,让人有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可谓神来之笔。

然而,这两篇文章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内容上看,《记承天寺夜游》写月色,《湖心亭看雪》写雪景;从主题来看,《记承天寺夜游》表现了作者在仕途失意时的自我排遣和乐观豁达的心态,而《湖心亭看雪》则表现了作者对前朝的怀念和孤高脱俗的情操;从表达方式上看,《记承天寺夜游》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发表了深刻的议论,而《湖心亭看雪》则以叙事和写景为主,巧妙地通过船夫的话语,间接地升华了主题。

小练习

1.请你写出描写月色和西湖美景的诗词、名句各两句。

2.上面两篇短文,你更喜欢哪一篇?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示例:月色: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示例:我喜欢《记承天寺夜游》,因为苏轼的旷达胸怀值得我们学习。(或者:我喜欢《湖心亭看雪》,因为张岱在文中的白描手法十分传神。)

古今漫谈

困境对于弱者来说是打击,对于强者而言则是磨砺。不信,请看——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史学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以外的任何地方,只能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然而,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已经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惊,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他既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又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他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却把自己打扮成了小丑;他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来说,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阕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选自《山居笔记》,文章有删改)

小练习

1.文中的“突围”是什么意思?

2.文章最后一段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其一指苏东坡突破流放的心灵困境;其二指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突破、人格精神上的升华(写出这两层意思即可)。

2.连续运用了排比句式。强调苏轼在人格和艺术上的成熟,气势十足,富有感染力。

责编:栾雨阳

猜你喜欢
承天寺湖心亭夜游
湖心亭看雪
青春(2022年2期)2022-02-09 00:46:04
夜游蜡像馆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湖心亭看雪
夜游清名桥古运河
夜游青岛去哪里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22
夜游桃花江
青年歌声(2018年10期)2018-12-19 09:57:08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西夏学(2018年1期)2018-04-29 09:07:58
硬坛新秀
中国篆刻(2018年1期)2018-01-18 06:58:22
湖心亭看雪
视野(2015年1期)2015-01-05 07: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