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
位于我国西藏亚东县,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通往中印边境乃堆拉山口的盘山公路,也是中印陆路唯一的边贸通道。
自莫迪政府上台以来,中印关系经历了各种波折,甚至发生“质变”。冷战结束后至莫迪上台前,中印关系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但合作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在全球层面以合作为主导,在地区层面以竞争为主导,而在双边层面则以管控分歧为主导。然而,经过莫迪执政的这十年,两国关系在全球、地区和双边上,都越来越呈现出以对抗为主导的特征。
这十年中印关系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双方对“龙象共舞”的期待与失望(2013~2017年)。莫迪执政之初,中印都对发展双边关系寄予厚望。2013年3月,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台执政。作为位于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得到了中国的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打破惯例,将首次出访国选为印度。与此同时,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将印度和南亚作为重点推进的方向和地区。2014年5月,莫迪当选为印度总理后,也迅速向中国伸出友谊之手。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这是印度当年大选后大国领导人的首次来访,双方决定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规划了一系列合作项目与投资计划。2015年5月,莫迪对中国进行首次访问,更是唤起了中国企业界投资印度的空前热情。
不过,彼时中印关系发展已现消极趋势。2013年4月,中印在天南河谷发生长达21天的“帐篷对峙”;2014年9月,两国又在典角发生更大规模对峙,此后印度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走向消极。与此同时,莫迪政府在同美日拉近距离加深政治安全合作时,还在本国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及将巴基斯坦极端组织“穆罕默德军”领导人列入恐怖分子名单等问题上对华施压。
在此背景下,2017年6月18日,两国发生洞朗对峙,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过中印锡金段已定边界进入中国洞朗地区,阻挠中方正常的道路施工。洞朗地区位于中国西藏亚东县,西与印度锡金邦相邻,南与不丹王国相接,是无可争议的中国领土。但印官方人士和媒体炮制各种站不住脚的理由,为印军非法越界行为编造借口。随着印度一步步破坏同中方达成的既有共识,中印关系跌入自冷战结束后的谷底。不过,最终双方为大局考虑,经过谈判实现了印军的最终撤离。
第二阶段是双边关系“重启”(2018~2019年)。洞朗对峙结束后,中印关系意外在2018年实现“重启”。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与莫迪在武汉举行首次非正式会晤,开创中印领导人交往新模式,并在实际上确立了两国领导人举行非正式会晤的年度沟通机制。同时,中印军方交流机制与两国在工作层面的各项沟通机制陆续恢复。
然而,这一“重启”进程是脆弱的,为了即将举行的2019年大选,莫迪政府战术性调整对华政策,希望在2018年稳定同中俄的关系。2019年5月,印人党再次赢得大选,莫迪在第二任期启用具有亲美倾向的苏杰生担任外长,此后印度在外交战略上开始更具实质性地推进“印太战略”。2019年8月,莫迪政府还宣布废除印度宪法第370条款,取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特殊地位”,此举打破中印边境西段现状,直接挑战并侵害了巴基斯坦和中国的主权权益。
不过即便如此,2019年10月,中印还是在印度南部城市金奈如期举行两国领导人的第二次非正式会晤。金奈会晤达成的“金奈愿景”强调要处理好两国关系,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互相视对方为发展机遇,并本着积极、务实、开放的心态看待彼此,增进对彼此政策和行为的理解,坚持友好合作的大方向等。同时,两国还规划在2020年庆祝中印建交70周年,并举行70项庆祝活动。然而三个月后,新冠疫情暴发,对中印关系形成冲击。
此后两国关系进入第三阶段,即在加勒万河谷冲突爆发后走向全面恶化。2020年6月15日,印度一线边防部队公然打破此前中印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跨越实控线蓄意挑衅,甚至暴力攻击中方前往现地交涉的官兵,引发两军激烈肢体冲突,并造成严重伤亡,这也是中印边境自1975年以来第一次出现士兵伤亡事件。事后,莫迪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和克制,试图给局势降温并委婉澄清真相。6月19日,在印度召开的全国党派大会上,莫迪表示,“没有人进入印度领土,也没有印度的哨所设施被拆除”。然而,印舆论普遍未有如此理性的态度,并将错误完全归结为中方。印军更是于8月31日在班公湖南岸、热钦山口附近非法越线占控,试图通过扩大争议获得“谈判杠杆”。印度此举不仅破坏了已逐步降温的中印边境局势,还首先向中方边防部队巡逻人员鸣枪威胁,打破中印边境管控规则。9月,中印防长、外长先后在莫斯科会晤,为降温边境局势达成系列共识。2021年2月10日,中印两军一线部队开始在班公湖地区同步有计划组织脱离接触。此后,通过21轮中印军长级会谈与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会议,两军在边境实现“脱离接触”,构筑“缓冲区”,但因对峙形成的大规模部队驻守和重装武器部署的情况却没有改变。
与此同时,印度借中印边境局势服务其外交战略转向,与美国进一步实现防务同盟化,与美日澳共推做实“印太战略”,在“与美遏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印度高调采取对华经济“脱钩”举措,禁止中企投资并参与印基建项目,采取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措施抵制中国商品,封禁包括TikTok在内的300多款中国手机应用,并在涉台、涉藏、南海等问题上频现小动作。更有甚者,印度还利用签证限阻中方人员往来印度,以“间谍”等罪名逮捕在印中国公民,资助操控超大规模“水军”网络捏造虚假信息抹黑巴基斯坦和中国。至此,可以说,中印关系的大局已被印方严重破坏。
过去十年的事实表明,中印关系发生曲折变化不是由技术或政治层面矛盾导致的,更深层原因在战略层面。
首先是双方实力差距不断扩大,使印度精英在中国面前极不自信,进而形成中国处处要加害印度的“被害妄想症”。冷战结束之初,中印经济总量大致相当。然而如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与人均GDP均为印度的五倍。这一现实冲击两国合作基础,中国已成长为世界性大国,而印度在整体上仍是地区性大国,双方在全球议题上的合作空间减小,在地区的竞争和对抗性上升。
其次,右翼势力在印度政坛的强势地位也是影响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印人党作为印度右翼主要政治力量,其理念与左翼政党截然相反。莫迪政府过去十年在印度国内的强势地位,及其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了印度的对华政策。2014年上台后,莫迪政府便提出印度“领导型大国”的角色定位,在国际上追求与中国“平起平坐”。在具体策略上,莫迪外交更倾向于冒险并展示强硬姿态。印度外长苏杰生曾明确表示,冒险是实现大国雄心的必要组成部分,低风险外交只能带来有限的回报。也因此,印度在边境问题上不断采取冒险做法。
综合来看,过去十年,中印关系的基础与互动模式都已发生改变。但保持两国关系的有限稳定且不陷入“完全敌对”,仍是中印的基本共识。中方曾多次表达希望中印关系重回正轨;今年4月,莫迪称中印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对两国和地区都很重要。本届大选后,预计印度中央政府将有人事变动,这可能给印调整对外政策、双方改善中印关系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为此,我们要继续保持定力,准确判断印度新政府改善中印关系的能力和意愿,进而在中印关系的发展轨道上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