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福州”垦场:榕侨黄乃裳的开创性尝试

2024-07-04 15:01徐滢
新楚文化 2024年15期

【摘要】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痛苦的转型时期,不少能人志士自觉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福建著名侨领黄乃裳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黄乃裳对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失望至极,又对祖国同胞的民生凋敝无比忧心。在为民解困的愿望的驱使下,黄乃裳决定远赴婆罗洲诗巫开拓“新福州”垦场,为家乡同胞在海外另谋生路。自此,福州族群开始在诗巫繁衍昌盛,其开创性尝试也得到了后世的敬仰和效仿。

【关键词】“新福州”垦场;榕侨;黄乃裳;诗巫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5-0008-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5.002

为帮助乡民摆脱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爱国华侨黄乃裳曾带领福州各邑移民远赴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诗巫拓荒。自此,福州族群在诗巫繁衍昌盛,故而诗巫又被称为“新福州”。

一、创建诗巫新福州垦场的缘起

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痛苦时期,不少有志之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人黄乃裳,不仅参与了公车上书运动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还在福州创办了福建最早的报纸《福报》为维新变法摇旗呐喊。奈何时局凋敝,戊戌变法失败后,黄乃裳为躲避请政府的通缉,离京回闽。

“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使黄乃裳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回闽后福建同胞的生存困难更使其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顽固与落后。1899年,赴兴化接办盐务期间,黄乃裳仍然不放弃继续思索救国救民之路。即使维新运动遭到失败,他也不愿意就此不问国事世务,只顾一己安危。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结构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失去生计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越来越多。由于福州是首批被西方列强指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福州地区自然经济被破坏的程度更加严重,加之清政府的赋税名目繁多,福建地区的百姓不堪重负,不少人被迫成为“猪仔”移居国外,沦为了西方殖民者的奴隶。家乡同胞的生活惨状使黄乃裳坐立难安,他决定“觅一地旷人稀之处,可容数百万人以业农者,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不至槁饿而死,且以远女主之淫威与夫专制之虐毒”[1]74-75。一念既起,黄乃裳毅然决然举家下南洋,他在南洋落脚的第一站是其大女婿林文庆所在地新加坡。

二、开发诗巫新福州垦场的过程

(一)择址签约

1899年9月,黄乃裳到达新加坡后,就立刻与女婿商量起他的移民垦殖计划。他想在南洋找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然后回国招募福建农工参加开发,试图将垦场建立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由于参加过变法维新运动,黄乃裳在福建声望甚隆,在新加坡也颇有名气,“闽省士绅及出洋侨民之言新学者,咸推为泰斗”[2]。在新加坡闽人的帮助下,黄乃裳得以借《日新报》主笔的名义遍访南洋英、荷各属殖民地考察,然而所经之地不是“区域狭少,种类糅杂”,便是“水土恶劣,泥质硗薄”[1]75,皆非进行大规模垦殖的理想地点。

直到1900年的春天,朋友告诉黄乃裳马来西亚砂拉越是个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水路交通便捷且有大片可供开发的处女地。黄乃裳闻讯大喜,立即询问了几个去过砂拉越的华商加以求证,在得知该地确实富饶且当地政府十分鼓励华侨开发土地后,他决定于同年5月亲自前往砂拉越踏勘。

来到砂拉越之后,黄乃裳发现这是一个多山地丘陵和原始森林的小国,适宜种植热带及亚热带作物。经过砂拉越华侨领袖王长水的介绍,黄乃裳得知砂拉越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均有可供垦殖的土地,地方当局也希望吸引华侨来开发大片肥沃但荒芜的土地。但是由于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垦殖并非易事,在砂拉越也并无此先例,因而王长水建议黄乃裳要深思熟虑后再行事。于是,黄乃裳便将自己想要垦殖的原因与设想向王长水和盘托出,王长水被他坚毅的开拓精神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所打动,他们讨论一番后商定:先选出适合垦荒的具体地点后向砂拉越政府提出申请,再与砂拉越政府谈判,最后签订合约。

随后,黄乃裳离开砂拉越首府古晋,一路上栉风沐雨,苦寻适宜大规模移民垦殖之地,“余沿江觅地,择其平原四百里之中,于诗巫附近之上下,流连十有三天”[1]75。在砂拉越中南部的诗巫,黄乃裳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诗巫位于拉让江与伊干河汇合处的河岸平原上,地势宽阔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离开古晋时,王长水曾告诉黄乃裳,诗巫有福建漳州和泉州的华侨在此经商。黄乃裳上岸考察时便走访了这些与当地土著做以物易物小生意的家乡侨胞了解情况,还在他们的引荐下认识了当地土著民族,从他们口中得知当地没有出现过十分凶猛的野兽。经过一番闻讯和考察,黄乃裳发现诗巫不仅适合垦荒种植,气候条件还十分适合福建人居住与耕作。他对诗巫作为垦荒地颇为满意,但是由于移民垦殖牵涉到的人数过多,黄乃裳不敢轻下判断,又沿拉让江继续考察了加拿逸和加帛后,才最后决定将诗巫作为垦场的选址。

6月底,在王长水的引荐下,黄乃裳与砂王布鲁克二世的会谈进展顺利。砂拉越虽然有大片土地需要开发但缺乏劳动力,由华侨负责主持建设一个大规模的垦场并从中国国内招募勤劳肯干的华工,砂王布鲁克二世自是十分愿意,所以当场就答应了黄乃裳提出的开发诗巫创办垦场的请求。

然而,等到签订条约的时候,黄乃裳和砂王布鲁克二世却出现了意见分歧。砂王对黄乃裳所拟的“待吾农人与英人一例;所垦之地享有999年之权利,21年升科,每英亩纳税洋银一角,王家如需吾农已开垦之地,须照时价估买;吾农有往来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设立公司商业自由、购买枪械自由、航业自由诸权利,无纳丁税,无服公役,无当兵义务;凡违反民事在五元以下罚金之件,港主有自治之权;将其地改名为新福州,由王家通告各国邮政,以便通信”[1]75等条款存在异议。首先,对于“所垦之地享有999年之权利”,砂王认为,由于砂拉越政府是免费将土地交给垦农耕种的,所以将来若是砂拉越政府需要征用这些已开垦的土地,是有权在按时赔偿垦农损失后将土地收回的。其次,拥有华侨身份的垦农不用承担砂拉越的纳丁税、服公役与兵役义务。最后,砂王希望将经济担保人写入条约之中,以砂拉越政府贷给垦农的金额作保。对于砂王的以上意见,黄乃裳表示理解,也找来了新加坡著名富豪邱菽园和自己的女婿——新加坡著名医生林文庆作为经济担保人。经过协商,7月初,黄乃裳以新福州港主的身份与砂王布鲁克二世订立了开垦诗巫的合约。

合约中有两点条约最能体现黄乃裳开拓新福州垦农是为贫苦同胞谋一生活出路,而非为一己之私将他们诓骗出国。第一,合约第十三条限制移民在垦场内赌博或吸食鸦片。因为黄乃裳亲眼见过英国是如何用鸦片摧毁国内民众的意志和身体的,他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再次在家乡同胞身上上演。虽然为了砂拉越政府的税收考虑,他不得不在该条约中留有一定余地,补上了在必要时可以由砂拉越政府与包工人斟酌在垦场内举行赌博及售卖鸦片的字句,但实际上由于黄乃裳的坚决抵制,这些最终都没能施行,而这也使砂拉越政府与黄乃裳之间生出了间隙。第二,砂拉越政府引入垦农的初衷是使他们开垦未被开发的土地从事种植业,但是黄乃裳从中国农村单一农业的弊端中汲取了教训,向砂拉越政府提出了在垦场成功后经营商业的请求。如此,不仅能够弥补小农经济的弊端,也能完善垦场的经营规模,吸引更多的中国移民迁入。

(二)回国募农

1900年8月,黄乃裳一行人返民募农。刚一回国,黄乃裳就听闻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消息,悲愤交加的心情使他加紧实施招募垦农的计划,黄乃裳一行人分别在闽清、古田、闽侯、永泰、尤溪等各地进行招募。

黄乃裳原以为招募乡民建设新福州垦场的计划会得到广泛支持,但在招募过程中他却遇到了许多麻烦。首先,由于计划招农的地方属于福州偏僻边县,许多农民至死也未曾出过本乡,县城已经算是他们这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在这样风气闭塞的村落中招农,黄乃裳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信任危机,“造言捏谤,颇多其人”[1]76。为了消除村民的顾虑,黄乃裳一边张贴招农广告,一边进行宣传鼓动。由于黄乃裳出生在闽清县的农户家中,自小饱尝民间疾苦,深知在福建土地贫瘠的情况下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在各县演讲时每每说到民生凋敝处都会动情泪下,在场的听众见状也无不伤感,“余以为可仗吾生平对于上中流社会无非推诚相与,言论或有信用。幸而数十日间,所过乡邑,为言其事,罔弗喜悦”[1]76。在黄乃裳的积极鼓动以及当地头面人物的支持下,黄乃裳的招募计划逐渐得到了许多农民的支持。

在得到了乡民的热情相应后,黄乃裳还专程拜会了古田著名的牧师陈长惠,邀请他出面组织一个商务公司,负责贷粮食给一般经济困窘的垦农。陈长惠为黄乃裳关爱家乡同胞的情谊所打动,便一口答应下来,并联合友人成立了“福隆”公司,负责供应垦农的粮食和生活用品。除此之外,陈长惠还决定派自己的儿子陈观斗与黄乃裳招募的垦民共赴砂拉越“新福州”垦场。乡民们见状更觉放心,一时应募者络绎不绝。经过将近3个月的奔波,黄乃裳挑选了身体强壮且勤劳本分的农民500多人。为了使垦农到砂拉越后生活更加便利,黄乃裳还招募了医生、教师和各种工匠,一起前往砂拉越新福州垦场。

在垦农到达诗巫后,黄乃裳带他们查看了这片他精心挑选的垦地,“视其地易于收获而见功者,如各种菜蔬、蕃茹、瓜豆、穄黍、玉米、稷芋之属可沽诸土人及华商者,先为种植,收成颇佳。以其稻类五十余种下土及登场,须百八十天。内地所携带与日本之谷麦,皆迁地为良。农人颇喜,谓大有可为”[1]76。有了第一次成功招募垦农的经验,待到1902年1月和同年5月,黄乃裳再次返闽招募垦农时进展就顺利了很多,短时间内就从闽清、闽侯、永泰、古田、屏南、福清等七县招得大量垦农。

然而,三次招募垦农花费巨大,黄乃裳早已囊中羞涩,不得已开始筹划募捐路费之事。得知黄乃裳的难处之后,其亲朋好友及当地乡绅纷纷慷慨解囊,“陈伯潜山长极力赞助,出资千元,并自招农十,派一理事往为诸人劝。而郭君仲起助千元,龚铭仲、林伯恭二君各五百元,前福防厅吕君文(讳渭英)百元。余季弟之太亲家王绍棠百元,长男之亲家陈松友百五十元。星洲邱君菽园千元,其介弟园圃五百元。余长婿林文庆二千五百元”[1]76。黄乃裳在众人的支持下凑齐路费后,便包租了一艘美国商船,并率领第二批垦农在福州马尾港登船,“船由马江起锚,经菲律宾群岛之北十余度横过,掠婆罗洲北端折而西南,直抵沙京古晋,仅历六日有半。是行风恬浪静若走内河,妇孺食睡如常,甚为乐之”[1]76,中途有些垦农不幸被古晋霍乱夺取了生命,黄乃裳见状,一面采取应急措施,一面立即雇船直抵诗巫。直至1902年6月7日,黄乃裳终于将三次招募的1118名垦农送至新福州垦场,完成了他移民垦荒的第一阶段任务。

(三)创业艰难

到达诗巫后,黄乃裳就给福州垦农一人分了一块土地耕种。这些垦农在黄乃裳的带领下,顶着烈日,淋着暴雨,驱赶毒蛇猛兽,伐木锄荒,其中辛苦难以想象。一开始为了解决生存问题,黄乃裳安排垦农种植比较容易收获的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等解决了基本食粮问题后,黄乃裳着手安排大家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橡胶,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是由于诗巫的气候环境不佳,这些垦农的辛苦劳作也常常得不到好结果,“到了雨季,倾盆大雨降下,所有将近成熟的稻谷便被冲得荡然无存了”,“第二年,稍有一些进展,但山后的一场大雨把森林中的老鼠都驱赶出来,蜂拥到平地,结果把那丰满的稻穗都吃得一干二净,造成很大的损害”[3]。

在艰难创业的同时,不少福州垦农到达诗巫之后还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由于天气极其炎热,许多垦农得热病死去。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黄乃裳都十分揪心,整日整夜地守着患病垦农,与他们一同吃一同睡。由于十分挂心家乡同胞的情况,黄乃裳时常忙得顾不上照顾自己,直到自己的胃病已十分严重。虽然身体上的痛苦一直折磨着黄乃裳,但是看到自己费心经营的农场一直朝着预定的轨道行进,他仍然感到十分安慰,依旧坚持抱病工作,希望自己能看到“满冀垦事告成,渐抵发达,可资数百万人为谋生之乐土”[1]76。在黄乃裳的筚路蓝缕下,短短几年内,新福州垦场从无到有,垦场面积由小到大,福州垦农的辛苦劳作也终于得到了收成上的回报。为了在诗巫这块异邦土地上建立一个与祖国故乡同样模式的华侨社会便利垦农生活,黄乃裳还在垦场里建立了学校、医院、教堂和商店等配套设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开设的学校中还有专门为女子开办的学堂,黄乃裳还请了美国的女教师为女学堂的学生上课。不止如此,为了追求社会民主,让这些家乡垦农能够更好地为自己发声,黄乃裳还在垦场里设置了场议会,每个月垦农都可以推选出10名代表与垦场的管理人员一起开会,检查垦场工作的利弊得知,讨论垦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此举不仅颇为民主之风,还增强了垦农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三、建成诗巫新福州垦场的影响

黄乃裳创建的新福州垦场在砂拉越历史上从未有过,在华侨史上也是首开先例,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砂王布鲁克二世不仅常常亲自视察“新福州”垦场,对黄乃裳及其带领的福州垦农的工作表示关怀与感谢,寄望他们能够为砂拉越的经济开发与发展闯出一条新路。除了砂王之外,福州垦农也给砂拉越各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人勤劳肯干的形象在他们心中牢牢树立,“自福州籍农民首批到诗巫后,迄今已一年六个月。其人数千余名,渠等之行为,足以证明渠等为政府所欲得之移民,盖渠等具有清醒头脑、勤力、守法、成家立业之精神”[4]。海外华侨对当地经济开发的贡献也获得了他们的肯定和感激。

此外,“新福州”垦场的建成为同时代的国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自新福州垦场创立后,越来越多的福州籍农民去往诗巫。更为重要的是,黄乃裳的开拓之举引来了不少效仿者。1901年,广东三水县的邓恭叔游历南洋时听闻了黄乃裳的事迹后便赴诗巫考察,沿着黄乃裳的足迹与砂王布鲁克二世签约组建了“新广东农业公司”,募集了许多广东省的移民来婆罗洲垦荒,“得诗巫上十余里地,招粤中二百余人往,专植胡椒”[1]77。黄乃裳知道此事后大为高兴,他组织移民海外垦荒的初衷就是要为民解困,“故土久愁人太满,远辟殖民小局,我虽撒手,仍留余地后来人”[1]76-77。十年后,诗巫“兴化芭”垦场及马来半岛的实天县垦场也相继创建,海外垦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61年,诗巫各界群众在庆祝诗巫开拓六十周年活动时,还为黄乃裳树立了一座铜像,以纪念他的伟绩。经过几代华侨的努力,当初遍地是森林的诗巫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各业兴旺的重要城镇。以黄乃裳为代表的诗巫开拓者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世敬仰。

参考文献:

[1]黄乃裳.绂丞七十自叙·诗巫福州垦场五十周年纪念刊[M].福州:诗巫福州工会,1997.

[2]詹冠群.黄乃裳传:维新志士·拓荒者·革命党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60.

[3]巴素.东南亚之华侨[M].郭湘章,译.南京:中正书局,1965:641.

[4]刘子政.黄乃裳与新福州[M].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学会,1979:29.

[5]陈晓声.一代贤良黄乃裳[J].福建理论学习,2016(04):35-38.

作者简介:

徐滢(2000.3-),女,汉族,福建福州人,暨南大学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