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泓
心脏康复可以看作心脏疾病的全流程化管理,针对因心脏疾病引起各种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心理、日常生活功能等,临床医生通过整体评估,应用多学科理论在药物、运动、饮食、心理等方面进行联合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功能情况、敦促患者定期随访、降低心脏疾病再发几率,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地回归家庭与社会。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等;各类心脏术后,包括心脏搭桥术后、冠脉支架介入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脏移植术后等;心血管高危人群,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等。
(1)药物指导:药物治疗是康复的重要基础,医护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其提供针对性的用药方案,指导患者合理、科学用药,同时定期监测患者指标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以保证治疗效果。
(2)运动指导: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等。为提高整体心肺功能,目前世卫组织推荐的运动处方中,对于轻症患者建议每天40分钟至1小时,每周5天及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而对于重症患者以及高龄患者,医护人员可以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鼓励其开展太极拳、健身操等轻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方式。
(3)饮食管理:健康饮食在心脏康复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需要以患者营养指标为基准,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鼓励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与蔬菜,同时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多食用瘦肉、鱼类、豆类食物,对高盐、高胆固醇食物进行限制,以形成对心血管的保护,维持健康的血压、血脂与血糖水平,有效预防其他心血管疾病。
(4)心理支持:由于心脏康复过程较为漫长,并且个别患者发作时濒死感强,痊愈后常遗留有较严重的恐惧及焦虑,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针对性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及时帮助患者纾解不良情绪。对于焦虑、抑郁症状较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睡眠的患者,可给予药物进行干预。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进行疏导,减轻心理压力。
(1)住院康复阶段:通常针对冠脉支架植入、冠脉搭桥、射频消融等手术或心力衰竭稳定后,住院期间除实施药物治疗,还应结合患者康复评估,指导其进行适当床上、床边运动。
(2)早期出院阶段:在患者出院后的最初几周,需要结合患者实际功能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及运动处方,指导患者进行渐进、适度的运动训练,并敦促患者随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门诊康复阶段:在患者各项指标及用药方案趋于稳定后,心脏康复环节逐渐转移至门诊,通常为数月到一年左右,患者需要定期前往医院、诊所接受专项康复训练,包括运动训练、作业治疗等,并加强心理评估及干预。
(4)长期康复阶段:成功的心脏康复最关键的是对患者实施长期的健康管理,患者需要定期到院复诊,随访药物、相关指标及运动处方的实施情况,以更好地调整心脏康复方案,呵护患者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