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四入铜仁

2024-07-03 12:06赵文长
党史纵览 2024年6期
关键词:红三军贺龙铜仁

赵文长(贵州)

贺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帅,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914年,年仅18岁的贺龙便加入中华革命党,他早年在桑植“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1924年至1936年间,贺龙曾率部4次到贵州铜仁地区开展革命活动。他待人热情诚恳,豁达大度,关心人民疾苦、密切联系群众,与铜仁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第一次:入铜整军 救民水火

青年时期的贺龙对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十分敬仰,并以满腔热血追随其开展民主革命。1921年,依附北洋政府的四川军阀杨森和贵州军阀袁祖铭联合进攻由中华革命党人熊克武领导的四川靖国军第一军。1922年夏,贺龙响应孙中山号召,率部援川。1923年6月,孙中山任命熊克武为四川讨贼军总司令,贺龙归其指挥。经过几个月的激战,讨贼军先后击败袁祖铭、杨森部,胜利攻占重庆。11月,孙中山任命贺龙为四川讨贼军第一混成旅旅长。1924年2月,吴佩孚不甘心失败,又重新组织5路人马大举围攻重庆。由于讨贼军坐失良机,加之前来增援的滇黔两军纪律松弛、战斗力弱,重庆复入杨森之手。贺龙只得率部撤离江北,碾转进入成都,与汤子模在牛市口严密布防。后由于赖心辉部叛离,讨贼军不战自溃,杨森、袁祖铭乘虚攻占成都。讨贼军虽与敌多次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出四川,向贵州转移。5月,贺龙率部进驻铜仁,全军约6000人。

贺龙入城后,了解到当时铜仁地区因军阀战乱连连,人民极端贫苦,加之匪患四起,经济十分萧条。贺龙早年曾在川湘黔边赶马贩盐,对老百姓的疾苦有切身感受,早就立下了为穷苦百姓谋利益的志愿。因此,驻铜仁期间,他大力革除弊政、整军经武,使当地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贺龙做的第一件事是清除匪患,保地方安宁。他派出部队肃清各路土匪:活捉了在五马破槽和木弄一带活动的杨毛崽;铲除了盘踞在茅坡、九龙洞、骂龙溪一带的大土匪“蛮老师”;在小江龙鱼坡、桥沟一带,又打跑了匪首李老九;在城南的望城坡及城东南的竹园庄、杨家坝,除掉了匪首杨和清等。至此,铜仁城附近的土匪销声匿迹。

第二件事是惩治不法行为,保护工商业。贺龙主动与工商界人士接触,和他们倾心交流。对当时铜仁商会会长王成哉、副会长罗达臣、周逸群的岳父伍文彪以及何荆丞、李汤丞、曾融轩等工商界人士,贺龙经常登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他们的困难,惩治地方和军内贪赃枉法分子,为工商业者伸张正义,从而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爱戴。

第三件事是招贤纳士,练兵扩军。作为军事统帅,贺龙十分爱惜人才。在铜仁,他结识了严仁珊、秦光远、罗统一等人,对他们委以重任,使自己的部队如虎添翼。他抓住大好时机,开展部队的军事训练,并特别重视制式训练,以培养军人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精神。

此外,他还密切关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认为“从全国来看,在广州的南方政府是最有希望的革命力量,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深得人心”。基于上述原因,贺龙派刘达五带着自己给孙中山的亲笔信奔赴广州,表明拥护孙中山和革命政府的决心。刘达五于1924年10月20日到达广州,见到了大元帅府参谋总长李烈钧,但因孙中山已经北上,没能见到孙中山,刘达伍只好在广州等待时机,直到得到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的消息后,才返回铜仁。刘达五的广州之行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却让他有充裕的时间对广东的各种情况进行考察,特别是他将共产党人在广东开展革命工作的情况报告给贺龙后,让贺龙看到了中国新的希望。

第二次:思想推动 誓师北伐

早在1924年9月,孙中山在全国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发表《北伐宣言》,提出再次进行北伐,熊克武被任命为川滇黔联军前敌总司令兼建国川军总司令。紧接着,熊克武以贺龙为先锋,汤子模为前敌指挥,出兵响应。9月,贺龙率部离开铜仁,浩浩荡荡向湘西进军。

12月,贺龙率部占领澧州。次年2月,熊克武任命贺龙为建国川军第一师中将师长。贺龙部队在湖南的发展,给一贯依附于北洋军阀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惕造成极大威胁。鉴于贺龙已雄据澧州,赵恒惕无可奈何地以湖南省政府的名义,委任贺龙为澧州镇守使。但他仍视贺龙为心腹大患,欲除之而后快。1925年10月,赵恒惕召开秘密会议,策划讨伐贺龙。面对强敌围攻,贺龙被迫撤离澧州,几经浴血奋战,他率部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经湘西龙山退至四川秀山,后经贵州松桃再次进入铜仁。

1925年12月下旬,贺龙率部二进铜仁。此时天气寒冷,部队筹粮不及,生活十分困难。贺龙邀请铜仁商界人士共商军政大事,不少工商业者伸出援助之手,纷纷捐款捐物。王成哉主动捐献100多匹黄州土布和600多块银元,伍文彪也积极将几十挑存谷捐给部队。贺龙还派秦光远率一个营到松桃牛郎剿匪征粮,并惩处了贪赃枉法的奸商郭铁珊。就这样,贺龙部在各族人民的支援下,顺利渡过了难关。

贺龙这次率部驻防铜仁,不论是对贺龙个人,还是对铜仁本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贺龙个人而言,驻军铜仁期间,他在伍文彪那里见到了周逸群从黄埔军校寄回的《中国军人》《青年军人》等革命刊物,从中了解了一些马列主义和共产党人的主张,这对贺龙寻找革命真理是一个极大的启发和推动。后来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这对于我是第二次思想上的推动。”对铜仁而言,贺龙驻军期间,铜仁各县及周边的地方武装和黔东有志青年因仰慕贺龙威名,相继前来投奔。贺龙将这些新增的人员整编为6个独立团,加上原有兵力,全军实力达万人以上。这支部队后来成为北伐和南昌起义的一支重要力量。

1926年5月,在得知北伐军的先头部队已进军湖南的消息后,贺龙便率部在铜仁北教场誓师北伐。县商会代表铜仁各界民众,将写有“勋高三楚”“威震双江”的两面红旗赠送给贺龙及其部队,以感谢他从严治军、理政为民、兴利除弊、保地方安宁之功绩。8月,在湖南常德,贺龙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此时,周逸群奉命率北伐军左翼宣传队从长沙到达常德,具有共同革命理想的两人得以见面。在贺龙的挽留下,周逸群请示组织同意后,出任第一师政治部主任。随后,在贺龙的支持下,周逸群着手改造这支旧式军队,培养具有新思想、新文化的军政干部,开办师政治讲习所;建立部队各级政治机关,制定政治工作制度,配备政工人员;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团员。

此后,在黄金口、斗湖堤、宜昌等战斗中,贺龙部作战勇猛,立下显赫战功,受到北伐军司令部的嘉奖。周逸群出色的政治才能令贺龙十分敬佩,在他的影响和推动下,贺龙也更加倾向于革命。1927年4月,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贺龙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经受南昌起义的重大考验后,在起义军南下至瑞金时,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贺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第三次:扭转危局 创建苏区

贺龙第三次到铜仁,距他率部离开铜仁北伐已经过去了8个年头。这8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国革命进程也跌宕起伏。当贺龙三入铜仁时,早已经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将领。

这一次到铜仁,正值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处于危难之时。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在强大敌人的攻势下,湘鄂西苏区丢掉了,红三军只能四处转战,居无定所。撤出湘鄂西苏区后,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了烧粑岩会议、银石坪会议、大村会议、十字路会议等多次会议,先后提出了“恢复湘鄂边苏区”“创造湘鄂川黔新苏区”等计划,但是建立新苏区的计划一直没能实现。1934年5月初,红三军辗转到达四川省彭水县(今属重庆),在敌军的围追堵截之下,再加上错误路线的影响,“部队由9000余人锐减到3000来人”,而且缺粮、缺衣、缺药、缺武器装备的情况十分严重,处境极其艰难。面对困境,贺龙指出:“我们再也不能这样走了!”“野鸡有个山头,白鹤有个滩头,一支红军队伍没有根据地怎么行呢?”

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红三军选择进入贵州。1934年5月14日,红三军从彭水西渡乌江,进入黔东后坪县(现属沿河县)塘坝;15日,由塘坝出发,经构皮村、小鱼溪抵客田;17日,经杨家村、缠溪河、赵家坝进驻白鹤(即干溪、又名红溪)一带休整;18日,向西进入务川县境,到达焦坝;23日,经乐居、长脚跨过洪渡河占领发科场,当夜奔袭红丝塘;29日,经三脚母进入黄恩坝、水村坝、官村等地,到达沿河县泉口司(现属德江);30日,红三军经中寨骡子岩,过马儿河至捷克朱家坝、捷克庄,又经火石山坝、白岩脑、水田坝进抵乌江西岸的思渠;31日,红军忽南转占领沿河西城,敌退守沿河东城;6月1日,贺龙指挥红军东渡乌江,在红军强大攻势下,守敌彭镇璞团弃城,红军占领整个沿河县城,即将开赴酉阳县的南腰界。此时,在黔东“神兵”首领冉少波的诚恳邀请下,红三军改变行动方向,转兵印江县刀坝、沙子坡一带。6月19日,红三军抵达现在的铜仁市德江县枫香溪镇。

当日,在贺龙的建议下,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会议,再次讨论一直未能建立根据地的问题。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委员贺龙、关向应(红三军政委)参加,卢冬生(红七师师长)列席。会议通过了贺龙关于在黔东一带建立根据地的提议。会后,红三军立即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组织农民协会和雇农工会,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1934年7月21日至22日,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沿河县内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到会代表130余人。大会通过了《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关于工农武装问题条例》等6项决议,选举出由贺龙、关向应、夏曦、卢冬生、孙秀亮等80人组成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贵州工农大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政权,而土地革命的开展,更让穷苦农民得到梦寐以求的土地,他们发自内心地说:“红军来了,穷人的骨头也重了几斤!”

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贺龙等红军领导干部坚持节衣缩食,以模范行为给广大干部、战士做表率。贺龙经常穿一身青土布对襟衣、一双草鞋,完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打扮,当地群众都难以分清谁是军长谁是战士。对有困难的群众,贺龙总是想方设法予以救济。部队在途经印江沙子坡一山寨时,得知几户百姓的房子被土匪烧掉没有栖身之所,贺龙便亲率红军战士帮他们搭茅草棚,还给每户发了20块银元救济款。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红军纪律严明,保护穷苦百姓的利益,使根据地人民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穷人、跟着红军走才能得解放”的道理。各族群众积极参加自卫队、游击队,使红三军“补充了4000余名新战士”,兵力不足的局面得到改观。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红三军对敌斗争不断取得胜利,革命政权更加巩固,一个包括贵州铜仁4县(沿河、印江、德江、松桃)以及四川酉阳、秀山(今均属重庆)等县,有10万余人口、纵横100余公里的黔东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1934年8月7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遣队,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转战2500多公里到达贵州铜仁地区,于10月24日在印江木黄与红三军胜利会师,此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在历史的关键时期,红军因为有了这块不算大的根据地,“就保存了有生力量,在四川、湖北、贵州广大地区保持了红军的强大政治影响”。红二、六军团从此团结战斗在一起,成为一支重要的战略突击力量。

第四次:转战湘黔 率部长征

木黄会师后,红二、六军团主动发起湘西攻势,特别是占领桃源、进攻常德的军事行动,迫使“在湘南同中央红军作战的湘军第十九师、第六十二师和第十六师兼程北进,回援常、桃”,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至1935年1月,湘鄂川黔苏区初步建成,根据地东西约200余公里,南北约120余公里,人口约50万,共建立了9个县级政权。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此时,全国的政治局势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逐步升级,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但是,蒋介石依然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纠集130多个团、20余万人的兵力对红二、六军团所在的湘鄂川黔苏区发起新的“围剿”。

11月4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在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召开会议,决定突围远征,争取在贵州铜仁建立新的根据地。为做好突围准备,红二、六军团立即在全军进行深入的政治、军事动员,并从后方和领导机关中抽调了许多人员充实战斗部队。

11月19日,贺龙率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长征。之后,红军长驱直入湘中,威逼长沙,打乱了敌人妄图“聚歼”红军于龙山、永顺、桑植的计划,迫使蒋介石重新调兵遣将,将原在湘黔、湘鄂防线上的守军撤离,将第十九师、第十六师、第六十三师等部编为第四纵队,以李觉为纵队司令,尾随追击红军。红二、六军团在湘中经过一周的休整,在敌人“追剿”部队逼近的情况下,主动退出湘中,按预定计划向贵州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转移。

1936年1月7日,红军取得了进入贵州第一仗——田心坪战斗的重大胜利,为全军挺进铜仁扫清了障碍。此后,红二、六军团途经铜仁下辖的玉屏、碧江、万山进入石阡、江口。1月10日,红军攻占石阡县城,在此停留了14天,部队得到了很好的休整。在此期间,红二、六军团政治部加强了各部队的政治干部配备,成立了教导营,开展政治学习和练兵活动。同时,地方工作也得到了迅速开展,分区域制定了扩红计划,从连队到司令部都动了起来,积极向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对于老熟人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队伍,铜仁人民再次给予了无私的支持,他们为红军送军粮、修枪械、纳鞋底、做军衣,还有1000多名铜仁子弟报名参军。

不久,国民党军从四面逼近。针对敌人的动态,为确定红军行动方向,1月19日,两军团负责人在石阡县天主教堂召开会议。会议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果断放弃在湘黔边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决定立即撤离,到乌江以西、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活动,争取在贵州西部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1月20日,红军在县城大桥下兰家坪召开誓师大会,宣布向西转移。至23日,红二、六军团全部撤离石阡县境,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红三军贺龙铜仁
鲜为人知的3500公里“小长征”
“飞将军”黄公略
鲜为人知的3500公里“小长征”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寻味贵州——铜仁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看雪——铜仁梵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