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的“主心骨”

2024-07-03 12:06:37郑学富
党史纵览 2024年6期
关键词:主心骨鲁南枣庄

郑学富

在山东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里,收藏着一枚特殊的银元,说其特殊,因为它是铁道游击队政委张鸿仪(亦作“张洪仪”)在牺牲前赠予通信员郑君伦的一件遗物,这也是张鸿仪烈士留下来的唯一一件遗物。

1945年,在鲁南军区直属医院的一间病房内,身受重伤的张鸿仪躺在病床上,艰难地对身边的通信员郑君伦说:“我可能快不行了,委托你一件事,我家里还有年迈的老母亲,以后你见到她老人家时对她说,我尽忠不能尽孝,我对不起她老人家。”他停顿一下,望着已经泪流满面的郑君伦,断断续续地说:“我有一双球鞋,一直没舍得穿,送给你作个纪念吧。我还有一块光洋也送给你吧。”没过几天,张鸿仪就牺牲在医院里。

从此,郑君伦穿着那双球鞋,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而那枚银元,他一直装在最贴身的衣兜里珍藏着。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2018年,枣庄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品牌,决定兴建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此时,已经86岁的郑君伦早已从宁波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主任岗位上离休。他听说家乡要兴建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就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个木箱子,从里面拿出一个红布包裹,一层一层地慢慢打开,露出一枚银元。他说:“这是我的老首长张鸿仪赠给我的礼物,我一直珍藏在身边作为纪念。今天,我要把它捐献给家乡建馆所用,让我们的后代都能看到这枚银元,牢记这段历史,记住这个故事。”

张鸿仪,祖籍山东,1912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回族家庭。张鸿仪自幼天资聪慧,很想进学堂读书,可是家里无力负担学费。1919年底,父亲失业,张家更是雪上加霜,7岁的张鸿仪随家人投奔到在枣庄中兴煤矿当工人的外祖父。不久,父亲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从此,家中生活每况愈下。

枣庄当地有一所基督教办的小学校,可免费入学读书,张鸿仪在别人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上了学。1935年,23岁的张鸿仪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枣庄中兴煤炭公司职业中学。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积极上进,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就在张鸿仪入校的这年,北平爆发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枣庄中兴煤炭公司职业中学的学生们热烈响应,张鸿仪组织同学们开展宣传抗日、反对卖国投降等爱国运动。

1936年8月,经中共枣庄中心支部书记李微冬介绍,张鸿仪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兴煤炭公司职业中学学生中第一个中共党员。张鸿仪入党后,认真学习马列著作,深入农村传播革命真理,认真进行社情调查,发动群众参加革命。他在日记中曾写道:“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我才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了扩大党的影响,张鸿仪在中兴煤炭公司职业中学成立了“兴中读书会”,利用进步的书刊杂志,启发同学们追求光明,鼓励同学们奋发向上,树立起改造旧世界、向往新生活的远大理想。读书会把青年学生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理想的集体。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0月,根据中共鲁南中心县委的指示,县委委员李薇冬出面联系成立了枣庄各界抗敌后援委员分会。李微冬以中兴煤炭公司职业中学进步学生为骨干,成立了枣庄抗日宣传队,由张鸿仪任分队长。宣传队利用休息日和假期,先后到县城和附近农村进行宣传活动,教唱抗日歌曲,宣讲抗日救亡的意义,揭露日军侵略罪行,报道战争局势。在中共鲁南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张鸿仪与梁度世、李作森等人创办了《抗敌报》,宣传我党的抗日方针政策,报道我军的抗日消息,大大鼓舞了军民士气,使当时枣庄一带的抗日气氛异常活跃。

1938年3月,日军先后占领枣庄、峄县,向台儿庄进攻。中共苏鲁豫皖特委书记郭子化利用上层统战关系,向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争取到番号,组建了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张鸿仪组织带领90多名工人和青年学生,到墓山北边老古泉村加入了这支队伍,并在邹坞附近成功地伏击了日军辎重分队,毙敌数人,缴获马车2辆,后又在大甘霖袭击日军,毙敌3人。这些战斗有力地配合了台儿庄战役。

同年12月,人民抗日义勇总队被正式列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编制,改编为直辖第四团,刘景镇任第三营营长,张鸿仪任教导员。刘景镇刚强正直、作战勇敢;张鸿仪政治水平高、胆大心细。二人协调一致,紧密配合,加强干部战士的思想教育,提高指战员的政治、军事素质,使三营很快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武装力量。

1939年9月,罗荣桓、陈光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和六八六团到达抱犊崮山区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直辖第四团被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支队。

处于鲁南山区腹地的白彦镇,是鲁中、鲁南之间的交通要道,有重要的军事意义。盘踞在这一带的是地主武装孙鹤龄部。孙鹤龄兼任白彦民团总团长,控制5个民团,是鲁南山区最大的一股封建势力,这些民团镇压革命群众,搜刮民脂民膏,勾结日伪军为害一方。我六八六团和苏鲁支队决定除掉这股反动势力。1940年2月,刘景镇、张鸿仪指挥三营担任南面主攻,配合六八六团将孙部全部歼灭,孙鹤龄、孙一庚父子双双就擒伏法。八路军一举端掉孙鹤龄的老窝,拆毁了他经营多年的坚固工事,打开孙鹤龄的粮仓,赈济贫苦百姓,并且在原伪镇公所门前挂起了“白彦抗日民主政府”的牌子。

孙部被消灭,为费县西南部七区人民除了一大害,为建设鲁南抗日根据地扫除了一大障碍。但是敌人不甘心失败,日军即纠集滕县、邹县、费县、临沂之敌,从东、西两面向我发动进攻,妄图重新控制白彦镇,切断抱犊崮与天宝山两个根据地之间的交通联系。我军也集中了六八六团、苏鲁支队和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等主要兵力,与3000多敌人展开了一一五师入鲁以来最激烈的争夺战。三营在这次战役中打得十分顽强,特别是3月21日晚上,刘景镇和张鸿仪率三营配合六八六团一个营,根据事先侦察好的情报,先摸入白彦镇西头的弹药库,搬出敌人存放的炮弹300多发和一部分子弹,接着又摸进敌人的住房,把敌人的枪支全部运出后,敌人方从梦中惊醒。惶恐之敌晕头转向,纷纷向外奔跑,多数被我军刺死。这时,我后续部队从村西北角和东南角攻入村内,用刺刀和手榴弹同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穷凶极恶的残敌,在施放大量毒气弹之后,狼狈逃窜。

白彦战斗毙伤日、伪军800多人,缴获长短枪350余支及大批弹药等军用物资,为鲁南抗日根据地的进一步扩大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久之后,各地的抗日武装蓬勃发展起来,鲁南的抗日局面掀开新的一页。

1942年3月,张鸿仪晋升为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这一年也是鲁南抗日军民与敌伪顽军斗争空前激烈而残酷的一年。根据地军民一面加紧对敌作战,收复失地,一面恢复生产,安定生活秩序。当时在敌占区,日伪据点星罗棋布,封锁工事纵横交错,我游击部队开展工作极为不便。在这种形势下,张鸿仪坚决执行党组织的决议,积极开展宣传工作,瓦解敌伪军。晚上,他带领“反战同盟”人员,把电话机接到日军电话线上,点名找日军军官通话,向其进行反战宣传,搞得日军惶惶不安。而对伪军中的顽固分子,则予以坚决镇压。西苑村有个名叫张固分的汉奸,欺压人民、猖狂反共,张鸿仪曾多次向他发出警告,但这个顽固分子却置若罔闻。为了打击其嚣张气焰,张鸿仪指派我武装人员除掉了这个汉奸。同时,还向那些作恶多端的伪顽人员发出严正警告:“汉奸人员如果继续与人民为敌,就是给自己宣判了死刑,八路军将坚决予以镇压。”这威震敌胆的警告,使多数伪顽分子的反动气焰有所收敛。张鸿仪还说服教育了许多伪军政人员和我方建立了联系,并为我所用,使我军能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开展工作。

1943年7月,张鸿仪调任鲁南二地委宣传部部长,不久又调任鲁南独立支队政委兼沛滕峄中心县委书记。

1944年秋,张鸿仪任铁道游击队政委兼第三铁路工委书记。

张鸿仪上任之际,铁道游击队由于3个长枪中队升级编入主力部队,只剩下50余名队员,武器装备也差,部分队员思想情绪不稳定,出现纪律松懈现象。张鸿仪上任后,决心重振铁道游击队的雄风。他认为首先要扩充队伍,壮大力量。他与大队长刘金山等大队领导集思广益,研究如何发展壮大武装力量。铁道游击队活动在敌占区,不能像在根据地那样,大张旗鼓地号召青年参军,而要另辟蹊径。根据敌占区游击活动的特点,张鸿仪提出了“边作战、边训练”“走一个村,带一批兵”的口号,在战斗中不断壮大自己。这样,不到半年的时间,铁道游击队便扩大到100多人。

铁道游击队队员增加后,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游击习气较重、缺乏团结协作、群众观念淡薄等。张鸿仪意识到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削弱部队的战斗力,影响军民关系。于是他首先从纪律抓起,宣传我军的光荣历史,进行作风教育,严肃处理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纠正干部战士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

一天,通信员郑君伦看到房东门前枣树上的大红枣特别诱人,便顺手摘了几个枣子吃。张鸿仪得知后,严厉地批评道:“你是我的通信员,更应该带头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同志们做个榜样。你知道吗,破坏与群众的关系,就是破坏了鱼和水的关系,我们离开了群众就等于鱼儿离开了水。”他又让郑君伦在党小组会上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一次战斗结束后,部队在微山湖边芦苇丛中休整。长枪队队员小刘干渴得实在忍不住了,就悄悄到附近老百姓的菜地里,拔了一个萝卜解渴。不料这事被张鸿仪发现了,他严肃批评了小刘,并责令小刘掏出钱用两块石头压好,放在被拔掉的萝卜坑中,赔偿老百姓的损失。

张鸿仪不仅严格要求队员们,更是严以律己,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他首先做到。有一次部队在马关庄宿营,张鸿仪在洗脚时不慎把房东大爷的瓦盆损坏了。当时他没带钱,部队又要立即转移,他便把自己穿的衣服脱下来抵偿,老大爷说什么也不肯收。两个月后,队伍又路过这里,他专门买了瓦盆赔给老大爷。老大爷感动地说:“开天辟地以来,没听说过像八路军这样好的队伍。”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队员个个都养成了遵守群众纪律的好习惯。

张鸿仪30多岁了,一直没有结婚,有的战友劝他该考虑一下个人婚姻生活了,他却说等抗战胜利了再考虑这个问题。他生活十分俭朴,不抽烟、不喝酒。部队发给他的零用钱,除买些必需品外,不是用来救济困难户,就是交纳党费。有时部队发肥皂、毛巾之类的日用品,他也很少要。有一天,郑君伦觉得张鸿仪的毛巾实在破旧得不能用了,就特地拿来一条新毛巾说:“政委,您的毛巾太旧了,该换一换了。再说,您用那条毛巾既擦脸又擦脚,很不卫生。”张鸿仪听后笑了:“我舍不得扔掉这条旧毛巾,它是宝贝,越用身体越健壮,你看我长得多胖啊!”小郑没办法,只好又把那条新毛巾送给了别人。有一次,部队在黄埠庄缴获一批毯子,打算每人发一条,可数量不够。于是,张鸿仪对郑君伦说:“我们就不要了,先发给其他同志,等以后有了再说。”郑君伦说:“政委,我们俩都没有被子,再没条毯子,怎么过冬呢?”张鸿仪听了说:“那就只要一条,到冬天我俩合伙盖。”机枪班班长小殷知道此事后,就拿着发给自己的那条毯子送过来,张鸿仪说啥也不要。小殷没办法,扔下毯子,说:“你不要,我也不要!”接着又有不少队员拿着毯子送到张鸿仪那里。但最后,他还是让小郑将毯子一一送还。

张鸿仪还注重部队的文化教育,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铁道游击队从干部到战士,多是文盲,张鸿仪来了以后,就帮助大家学文化。没有课本,他就自己编;缺乏纸笔,他就让大家利用空闲时间,在地上、墙上、门板上、手掌上学写字。他要求每人每天要学会5个字。副大队长王志胜对学文化有畏难情绪,整天叫喊记不住、学不了。张鸿仪对他说:“老王啊,你一定得好好学,现在我们钻山沟,将来胜利了我们还要接管政权!没有文化怎么行呢?”在他的启发下,大家学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有些同志围着他提问题,他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干部、战士风趣地说:“张政委来了后,咱们铁道游击队变成了一所学校。”

张鸿仪还结合文化课给大家讲一些革命道理。有一次,他在门板上写了“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几个字。同志们不懂其中的含义,张鸿仪就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使大家明白了,现在的战斗不仅是为了赶走日本侵略者,还是为了消灭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势力,解放全天下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建设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富强文明的国家。张鸿仪的讲解,让大家开阔了眼界,更坚定了革命的信念,进一步明确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目标。

张鸿仪能写会画,精通几种乐器,演戏可以扮演几种角色,而且能自编节目。他利用自己的这些特长,把部队的文化生活搞得很活跃。有时部队生活很艰苦,有些同志情绪低落,他便为大家演奏乐曲,振奋士气。

张鸿仪来到铁道游击队虽然时间不长,但他深入扎实、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得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提高很快。1944年冬,在张鸿仪等大队领导的带领下,铁道游击队成功地粉碎了日军所谓的“剔抉战术”,击毙了日军特种部队头目渡边一郎,从而名声大振。1945年1月,张鸿仪参加了山东军区政治部召开的全省武工队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介绍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事迹,得到与会人员的普遍赞扬。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在会上讲道:“武工队在敌后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在配合主力作战方面作出重要贡献,鲁南铁道队即是武工队的一个榜样。”会后,铁道游击队受到军区政治部通令嘉奖。

张鸿仪返回驻地后,按照山东分局的部署,率领队员们积极配合主力,扩大解放区,包围和孤立山东临城的敌人,把抗日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1945年6月的一天晚上,张鸿仪奉命率铁道游击队当来到滕峄边山区的龙头山、大官庄,他们分散宿营在大官庄、刘村、石楼等处。拂晓,忽然传来枪声,原来是敌人包围了滕县六区区政府和宿营地。张鸿仪命令一连往河西阻击敌人,又和刘金山组织部队掩护区政府人员突围。当撤至龙头山时,发现东西南北方向都有敌人在活动,同时,据侦察人员报告,日军有2000多人从临城、官桥、枣庄等据点同时出动,企图消灭区政府和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在此不足百人,加上区中队的70余人,敌我力量悬殊,形势十分危急。张鸿仪让刘金山率领部队突围,自己带领少量人员留下来掩护。刘金山不愿将危险留给政委,要求自己留下。正在争执时,敌人已从南面发起猛烈攻击。如果不立即突围,将会四面受敌,增加更大的伤亡。张、刘二人合计后,决定先打退南面进攻之敌,然后再寻机突围,于是集中火力,一阵猛打猛冲,把敌人的嚣张气焰打了下去。二人根据四面敌人的枪声分析判断,东北方向有敌人的羊庄据点,敌人认为我军不可能从这个方向突围,部署的兵力应该较少。为引开敌人火力,张鸿仪带领一个班,首先占领制高点,牵制了大批的敌人。刘金山带领部队向东北方向猛冲,出敌不意,攻其不备,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张鸿仪完成掩护任务后,朝着同大部队相反的方向撤退时,却不幸中弹,翻身倒地,昏了过去。郑君伦立即扑上前去背起张鸿仪边打边撤。脱险后,刘金山等大队领导十分担心张鸿仪的安全,又带人前来接应,找到了躺在门板上的张鸿仪。

张鸿仪被战士们用担架送到费县金山寺鲁南军区医院。军区首长令医院全力抢救。军区司令员张光中十分关心张鸿仪的伤情,派人骑马送来当时很难找到的两支葡萄糖针剂和其他药品,但张鸿仪不让用,他说:“我已经不行了,别浪费了,还是留给其他伤员用吧。”医院领导说:“你现在是伤员,要服从医院的治疗。”他这才把药品用了。

张鸿仪在弥留之际,把郑君伦叫到身边,说:“我要对军区和铁道游击队的领导和同志们说几句话,你记下来。”郑君伦满含热泪,一字一句地记下了张鸿仪的遗嘱:“敬告张司令员及鲁南军区党委,尽快派人接替我的工作。不要来看我,不要因为我的死而耽误了工作。告诉刘金山大队长、郑惕副政委及大队的全体同志,当前形势很好,日本法西斯要灭亡。大家不要为我悲伤,也不要为我去蛮干而给部队带来不应有的损失……祝革命早日取得胜利!”

由于伤势过重,当时医疗条件又差,张鸿仪为抗战胜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33岁。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鲁南根据地2000多名军民在滕县为张鸿仪烈士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他的遗体被安葬在费县烈士陵园。

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在日本投降前后曾两次到铁道游击队生活和采访,他在《我和鲁南铁道队》一文中由衷地写道:“原来给我写信的政委张鸿仪,他在铁道队的威信很高,可是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张鸿仪的继任者、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司令员的郑惕中将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张鸿仪是铁道大队的‘主心骨,他是倡导我党优良作风并作出表率的典范。他始终以优秀的党的代表形象出现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使自己的主观愿望服从革命的客观需要,从而既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又树立了他在群众中的威信。他是一名真正的优秀共产党员。”

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张鸿仪名列其中。

(责任编辑:孔晓莉)

猜你喜欢
主心骨鲁南枣庄
我寻找
当代作家(2023年5期)2023-07-10 22:13:48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金桥(2022年5期)2022-08-24 01:41:16
中国品牌日 从商标中发现鲁南力量!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5:40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 09:45:24
威信要靠腰杆硬,而不是“腰包鼓”——葛村与他们的的主心骨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12
枣庄学院
家族生意与黑道江湖
老百姓的主心骨——河南省洛宁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战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纪实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36
鲁南晋南 小麦开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