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记得吗,和孩子们相处,已经经历了多少个春秋?每个奋战在幼儿教育一线的人眼中都有独特的风景。《教育家》杂志开设“教育视窗”栏目,为广大幼儿教师群体创建了分享空间。将您的风景分享给我们,让更多人以您的视角为媒,看到广袤的教育生活。
第一关:盘丝洞。教研是一张密集的网,而教研组长就是织网的人。每一根丝线如同教研活动中一个个提问,编织得有条理,方可过关,一旦乱了章法,分分钟成了作茧自缚。
在教研之初,用师父的话说,我的丝线都连到了天边,经常就着教研主题进行扩句变成问题,浮于表面。如研讨“数活动中操作环节的层层递进”,我的提问是“这节数活动有几个操作环节,有没有体现层层递进”。看到了我的手足无措,师父提议让我尝试基于“小结”去思考“关键提问”,也就是问问题的目的,要牢记“落地”两字。我尝试据此重新编网,将问题改为“结合小班已有经验及兴趣点分析,这节数活动中有几个游戏(操作)环节,几次操作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活动重难点及幼儿行为来看,每一个游戏(操作)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教师可以直观地从幼儿的表现中寻找依据,发现本质。
教研的提问需要教研组长搭建起教研过程中的支架,帮助教师理清脉络,这样织出的网更密实、更有用。
第二关:冰火两重天。教研现场是教研组长的主战场,不管作战图预想得有多么精妙,都是纸上谈兵,最终要实处见真章。什么时候降温,什么时候添柴,火候的把控很重要。
作为新手教研组长,我经常会面对冰火两重天的困局,特别是在研讨集体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教师往往都是泛泛而谈。带着满脸的问号,我再次找到师父,师父霸气回道:“不行,你就复盘呀!”这果真是个好方法。在研讨“互动式入园环境的呈现方式”时,我预先拍摄幼儿操作入园环境的视频,提出问题:“结合实践,谈谈环境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运用了哪些互动方式,达成了什么效果?是否适宜?”果然,教师能从思考材料、互动方式、投放形式等多角度阐述观点。
教研问题要从教师出发,基于教师。这意味着要基于教师的思维方式、已有经验、理论基础,真正将教研落于实处。
第三关:双面镜。做了10年一线教师,我习惯了以回答者的身份去思考问题,但是作为教研组长,我的身份转变了,需要引领教师去研究问题,总会陷入角色切换的纠结中。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编写了6页教研计划,针对每个问题都进行了回答,觉得对于集体活动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但结果却让我“透心凉”:面对我的长篇大论,师父的评价是“太聚焦,你给老师的方法是什么”。“方法?”这是我从未想到需要提炼的部分。我试着整理思路,从详案中寻找,因为有了前期的深入观察,方法的提炼似乎也没有那么困难。后来我惊奇地发现,在这一次教研中,我更能理解教师的观点,那是我先前踏过的路。
师父的建议没错,教研组长不单是“先行者”,要预设可能探究的路径和内容,判断能否达成教研目标,同时,我们也是“开拓者”,要拓展教师的思维,让教师“研”有所得。身份的转变是不断磨炼的过程,这个答案师父没法给我,我的教研修行还在继续……
(上海市普陀区小铃铛幼儿园 江晓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