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娟 孙亚男
儿童能否适应小学的环境、能否与师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否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幼小衔接顺利与否的关键。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幼儿园聚焦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助力幼儿做好入学准备,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聚焦生活,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是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重要维度,有助于增强幼儿的独立性。教师要学会利用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是设置“班级管理员”,做班级管理的小主人。“班级管理员”的角色能激发幼儿自主做事、服务自己、服务班级的积极性。当班级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把问题抛给幼儿,鼓励幼儿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比如,户外活动的时候,室内经常出现不关灯的情况,通过讨论,在班级里设立了“电灯管理员”。通过儿童会议,依据班级管理的需要,设置一系列管理岗位,比如洗手管理员、垃圾分类管理员等,通过集体讨论,确定管理员的具体职责,并采用“轮流制”。
二是鼓励幼儿争做“劳动小能手”。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讨论并整理一日生活中的劳动内容,以及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劳动工具。通过参与“全园大扫除”等劳动,幼儿不仅能够自己整理物品,还养成了服务集体、服务他人的良好品质。
家园携手,培养幼儿情绪调控能力。一是引导幼儿学会面对上小学的担忧。面对小学,幼儿不仅有向往和期待,还有隐隐的担忧。于是,我们召开“关于小学,我想说……”的儿童会议,让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担忧:小学是不是有很多作业、小学老师会不会批评我……之后,我们组织“小记者招待会”,邀请毕业的哥哥姐姐回到幼儿园分享小学学习生活。听完他们的讲述,幼儿对一年级的学习生活越来越了解,担忧也逐渐消除。
二是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教师借助《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生气王子》等情绪绘本,与幼儿共读,帮助幼儿深入了解情绪,比如情绪是用来干什么的、表达情绪有必要吗等;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学会表达消极情绪。
三是在家庭中创设情绪角,形成接纳和沟通的家庭氛围。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幼儿有时不知道如何处理强烈的情绪。于是,我们通过家长会、一对一沟通等方式,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情绪发展,积极回应幼儿的各种情绪,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鼓励家长设立“情绪角”,为彼此提供一个消化情绪、宣泄情绪、平复情绪的独立空间。幼儿和家长可以在平静后讲述不开心的事情和原因,分析如何更好地处理。
幼小联动,支持幼儿负责任的决策。具有一定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能够反思并评估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幼儿较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一是帮助幼儿建立任务意识,对学习负责。学前儿童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面对复杂的任务,幼儿容易退缩和放弃,教师要帮助幼儿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这样幼儿进入小学后才会更加主动、持久、投入地学习。教师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等方式去学习,深度参与其中。比如,幼小联合组织幼儿多次参访小学。参观前,幼儿利用思维地图梳理并讨论“参观前的准备”“我的问题”两方面内容,分组制定出详细的考察计划。考察当天,幼儿带着问题清单,了解小学的教室里都有什么、绘制楼道地图……回到幼儿园后,教师引导幼儿汇总和分享记录的内容,并开展了小学场馆搭建、制作小学模型等表征活动。从计划到实地考察再到回顾反思,幼儿有着强烈的任务意识,并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体验到专注和坚持带来的快乐。
二是聚焦上课问题,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小学采用的是集体授课制,这对于进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基于现状,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聚焦上课问题,制定公约,培养幼儿上课的坚持性。为了让幼儿将课堂公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我当小老师”等活动,让幼儿在做中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BA2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