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
位于西郊阳台山东麓的大觉寺,是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它始建于辽代,称清水院,辽咸雍四年(1068)曾进行过大规模修葺,今位于寺内西北隅的《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石碑,还记录了这段历史。金章宗时期,皇帝完颜璟常巡幸至此,清水院被辟为离宫别苑,成为西山“八大水院”之一。
金末元初,战乱频仍,西山的八大水院在战争中损毁严重,清水院改名为泉佛寺。明宣德三年(1428),宣宗奉其母孝昭太后命,自掏腰包对寺庙进行了重建,改名大觉寺。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和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又对寺庙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缮。
明成化年间修缮寺庙是由宪宗之母周太后出资,因其娘家就在大觉寺附近,周太后便想将大觉寺打造成一座家庙,不惜花费重金重新修葺,“特出宫内所贮金帛,市材僦工,凡殿宇,廊庑,楼阁,僧舍,山门,靡不毕具。实奂实轮,浮于前规,寺额仍旧……”寺庙建成后,周太后的从弟周吉祥被任命为僧录司右阐教兼大觉寺住持,兼管番汉僧,至弘治五年(1492)圆寂,共主持寺务15年。其徒性容为了纪念他特意建了一座灵塔,人称周云端(周吉祥)和尚灵塔,这座七层八角密檐式砖塔现仍立于大觉寺南1.5公里处的山坡上。周太后的族人也纷纷迁至大觉寺附近生活,并形成了村落,现还留有周家巷、周家坟等地名。
明末清初时,大觉寺又因战乱而荒废,康熙五十九年(1720),皇子胤禛出资重修了大觉寺,乾隆十二年(1747),皇家又对寺庙中的殿宇进行了修缮。抗战时期,大觉寺及周边一带曾是平西抗日根据地,千年古刹受到日军的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大觉寺进行了多次维修,基本恢复了明、清两代寺院的面貌。
奇特的建筑格局
大觉寺依山而建,占地约9500平方米。第一次去参观游玩的人很可能就找不到“北”,因为这座寺院坐西朝东,与大多数汉地寺院坐南朝北的建筑格局明显不同,契丹人崇尚太阳,以东为尊,辽代的宫廷建筑及皇帝的宝座也都是坐西朝东的。
大觉寺虽带有契丹游牧民族的建筑特点,但也融合了中国汉族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特点。寺庙分为中、北、南三路,这三路建筑均分布在由南向北,或由东向西的一条纵向轴线上。
在寺院的中轴线上,有山门、御碑亭、功德池、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及龙王堂,其中,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为明代建筑。
北路为旧时僧人生活居住的地方,有方丈院、僧房和香积厨等。
南路则是清雍、乾两帝所建的行宫,是由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及山石、泉瀑组成的园林式建筑。
皇帝的秘密
与大觉寺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皇帝,正是在清朝历史上疑团最多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在做皇子时,曾与一位迦陵禅师友情甚笃,但在他荣登大宝后,他不仅没有提拔迦陵禅师,反而将他放逐于山林,这位僧人的荣辱与历史上一段“不可说”的秘闻恰好暗合,这又与大觉寺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迦陵禅师,沈阳人,俗姓李,法名性音,字迦陵,别号吹馀。禅师自幼聪慧善辩,出家后在杭州随梦庵禅师学法,后成为临济宗三十四代传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胤禛在雍王府中举办了一场法会,经人推荐迦陵禅师也来参加,胤禛与禅师一番交谈后,互觉机缘相契。后迦陵禅师到柏林寺任住持,因离雍王府不远,胤禛常与禅师“朝夕谈法”,禅师也成为雍亲王的座上宾。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胤禛出资修葺大觉寺,增建了以自己书斋命名的四宜堂和要领亭等建筑,经过大力的推荐,迦陵禅师出任了大觉寺方丈,这件事还被刻成石碑《康熙五十九年送迦陵禅师安大觉方丈碑记》,安置于今山门南侧的御碑亭内。迦陵禅师到大觉寺后,除了开堂演法,还编纂了《宗鉴语要》《宗鉴指要》等禅学专著,在雍亲王的照顾及高僧迦陵的主持之下,大觉寺佛法兴隆迎来了第三次中兴。
1723年雍正登基后,迦陵禅师非但没有得到提拔,反而飘然南下,过起了“一瓢一笠,山栖水宿,居无定止”的流浪生活,直到雍正四年(1726)秋才回到江西庐山归宗寺隐居,九月二十九日师以微疾示寂。迦陵禅师与雍正亲好,但却在其登基后不辞而别,过了四年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这种反常现象又引起了人们对雍正继位不正的猜测,一时间流言四起,雍正皇帝为给自己证明,在给大臣的谕旨中特意指出:性音不以“旧邸熟识僧人”的身份,主持京师佛事,所以才归隐于庐山的。雍正追赠其为“国师”,赐予“圆通妙智大觉禅师”的谥号,并将他的语录收入经藏之中,又命其大弟子佛泉禅师将迦陵禅师的遗骨移回大觉寺建塔葬。
雍正十一年(1733年),恢复荣誉没几年的迦陵禅师又出了事情,雍正皇帝下旨削去他“国师”封号,称其品行、学识毫无可取之处,“故朕初御极即命其出京,以保法门清规”,又将其平生著述撤出经藏。雍正此番前后不一的操作,到底又是因为什么呢?迦陵禅师与雍正交往约十年的时光,他对雍正对外以学佛为借口,对内却积极谋求皇位的事心知肚明,而此等秘事又很可能被迦陵间接记录于他的书中,雍正发现后龙颜大怒不惜否定自己之前的言论,大力封杀迦陵禅师,他甚至要求地方官员严加查访,不许其门徒私自记录或留存当年发生在雍王府里的任何事情,违者重治其罪。
雍正皇帝虽然对迦陵禅师的事情“严防死守”,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佛泉禅师因感念先师迦陵禅师一生荣辱皆与政治有关,便在迦陵禅师的画像上题写了一首《老和尚像赞》:“欲要赞,只恐污涂这老汉;欲要毁,又怕虚空笑破嘴。既难赞,又难毁,父子冤仇凭谁委?不是儿孙解奉重,大清国内谁睬你!咄,这样无智阿师怎受人天敬礼?”从这首赞中不难看出佛泉对其老师迦陵禅师,作为出家人却身陷皇家俗事之中,饱受非议的愤懑之情。这幅暗藏玄机的画像今仍收藏于大觉寺内。
大觉寺内佛造像
大觉寺内的宝贝众多,有辽代的石碑、金代的石雕、明代的木构和清代的白塔,在这些珍贵的文物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当数大雄宝殿及无量寿佛殿内数量庞大的明代佛造像。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了一组横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像呈跏趺坐姿、面目慈祥,神态自若、眉目低垂。这三尊明代佛像并非大觉寺原物,而是于1972年从智化寺移来的,大觉寺的三世佛则被移至广济寺内供奉。在大雄宝殿板壁后供奉的是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这三尊塑像也是明代塑像,塑像神情庄严,雕刻精细。
在大雄宝殿的南北两壁,是塑于明宣德三年(1428)的二十诸天像,二十诸天,又称“诸天鬼神”,是佛教中的护法。这些塑像均为站姿,高约1.7米,与真人大小相同,二十位护法有男有女,着装虽然不同,但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他们有身穿铠甲气宇轩昂的武士,有手拿笏板身着官服的神情严肃的文官,还有头戴宝冠身佩璎珞的贵妇人及儿童。在大殿的西墙还塑有十地菩萨像,这些塑像与二十诸天风格一致,人物表情细腻,服饰华丽,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感,可见当时匠人手艺之高超。
无量寿佛殿正中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像,其板墙后为海岛观音像壁塑,这些塑像也都造于明代。西方三圣为无量寿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这三尊佛像为木质雕刻,上涂有金漆,虽历经百年,仍闪闪发光。海岛观音像壁塑,是北京寺庙遗存中为数不多的悬山雕塑。只见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有一位头戴宝冠,身披薄纱,项戴璎珞,慈眉善目的观音,以游戏坐的姿态坐于海中的小岛上,他右手执一白色鹦鹉,左手杵地,安详自在。面像清秀的小龙女和敦实可爱的善财童子分立于他两侧的彩云上,在右上方的天空中还雕有一尊向下望的韦驮菩萨立像,鱼、龙、虾、蟹及海马等生物,隐现于滚滚海浪之中。这些塑像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平铺式的塑像,它们是有结构有层次、分组立于画面之中,显得格外立体逼真,这组壁雕是集故事性、艺术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