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咪
青山隐隐,峰峦叠嶂,林中奇花野藤遍布幽谷,连青苔也充满了诗意的芬芳。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我们跟着唐诗去旅行,来到了新站点——辋川。辋川位于陕西西安蓝田县中部偏南,距县城十五公里,这里风光秀丽,山水如梦,在古代曾是文人墨客心中的神圣之地。流经这里的辋河水,波纹旋转如辋,辋川之名由此诞生。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作《鹿柴》。
鹿 柴
王 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世,诗歌多写山水田园,与孟浩然被合称为“王孟”,有“诗佛”之称。孩子们知道《鹿柴》里都写了什么吗?我们不妨从注释入手。
鹿柴:“柴”同“寨”,木栅栏;但:只;闻:听见;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为日光之影,古时同“影”;照:照耀。诗歌的大意是:空空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只能听见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芒射入密林深处,微光又映在青苔之上。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傍晚时分林中幽静的景色。诗的奇妙处在于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清新自然。落笔先写空山不见人影,接着“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空谷而传人语,林中更显寂静。最后又涂抹几笔夕阳余晖的映照,尤其是微光又映在青苔上这一细节,让整首诗变得空灵、明净,诗歌的意境渗透于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可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让我想起他的那首名作《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王维十五岁入长安应试,因才华横溢,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十七岁时,他在长安城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孩子们应该都背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以说,虽然大唐盛世诗人辈出,王维仍是诗人中最闪耀的星辰之一。这里还有一段关于王维的传说,孩子们想听吗?
王维手植千年银杏树
很多孩子都见过银杏树,可是上千年的银杏树你们见过吗?我要说的这棵银杏树可不简单,据说是诗人王维亲手所栽,据《蓝田县志》记载:“文杏馆遗址在寺门东,今有银杏一株,相传摩诘手植。”这棵银杏位于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白家坪村鹿苑寺内。在辋川居住的十四年里,王维与另一个诗人裴迪经常泛舟同行,弹琴写诗,成为了特别好的朋友,而这棵千年银杏也成了两人友谊的见证。如今,这棵千年古银杏树绝世独立,枝繁叶茂。
看到这里,孩子们是不是觉得特别神奇,虽然过了千年,诗人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诗歌和故事影响着我们,他们对精神的追求,对自然的描绘,对情感的表达都是我们宝贵的心灵财富。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曾经这样评价王维的诗与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王维在诗画上的艺术成就。关于王维的画作,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辋川图》背后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秦观在河南汝阳任职,由于政务繁忙,加上操劳过度,他常常感到头晕目眩。为此,他找了好几个名医进行治疗,可病情却一直不见好转。
有一天,秦观的一位画家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前来探望,并表示可以为秦观治病。秦观笑着说:“你这个画痴又在痴人说梦吧?你什么时候会治病了?”这位朋友爽朗一笑,将一幅画递给秦观说:“你的病情并不严重,关键在于调养,你只要每天凝神细看这幅王维的《辋川图》,病就会慢慢好了。”
秦观听后半信半疑,他好奇地打开画卷,眼前顿时浮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色,只见山峦连绵,云飞水动,令人心旷神怡。秦观欣赏之下,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画!好画!太精妙了!”他手不释卷,每天都会静静观赏这幅《辋川图》中的秀丽山水,有时仿佛置身于画中的山峦叠翠的清幽之境。
就这样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秦观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他找到那位朋友,询问其中的原因。朋友回答道:“忧思伤神,这不是处方药能治好的,赏好花、读好书、看好画,精心调养,心宁神安,元气通达,病也就治好了。”秦观恍然大悟,衷心感激朋友良苦用心的同时,也对这幅《辋川图》更加喜爱。
孩子们,你们看,一首好诗、一幅好画都会改变我们的心境,给我们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可见诗意的世界是多么重要,因为有了诗意,画充满了生命力,语言也充满了奇迹。
跟着唐诗去旅行,我们要慢慢体会诗中描绘的情境和情感,从中吸收营养,丰富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诗的世界中不断踏入新的心灵奇旅。亲爱的孩子们,从王维的诗中,你又看见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