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云
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教好孩子、滋养他们的成长?这或许是每个用心的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却时常忘了教育的本质是点亮心灵。在我看来,一次留心、一些关怀、若干改变,孩子的成长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生……
一封家书,纸短情长
学校的通知出来了:“这周五晚上开家长会……”
这一年,我带五年级。看着手机里的通知,又一次感到心烦。每年开学几乎都会这样,先开一场校级的家长讲座,让家长们听到晚上8:30。再回到孩子所在的班级,继续听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叨叨叨……又念叨一个多小时之后,家长会就算结束了。多少家长会因此而产生触动、发生多少变化?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作为话题核心的孩子,在之后依然与以往没什么不同。
做了几年班主任,面对这种套路化的家长会,我愈发感到无趣。
忽然,桌面上摊开的语文书上,有关“写信”的主题引起了我的注意:“既然都学过了,不如让孩子们给家长写封信吧。”很快,我决定在这次的家长会上,不再让家长们听我的“念叨”,而是为他们组织一场“家书”活动。
我跟孩子们说道:“为了接下来的家长会,你们写封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吧,到时候我会放在桌面上,让父母给你们回信。我承诺,绝不偷看!”孩子们听到我的提议,觉得有几分新奇,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
第二天一早,我收到了管理这个班以来,最积极的一次“作业”。他们交来各式各样的信封,透露着自己的用心和衷情。其中,我对小L的印象最为深刻。倒不是因为她的信封有多好看,而是她来交信时,眼睛有些红肿,好似昨晚哭过一般。我问发生了什么,她摇了摇头,表示只是没休息好。
小L是个典型的“好孩子”,性格一贯开朗,做事也很有分寸。她说没事,我也不再怀疑。收下她的信件,便继续投入了工作。
那次家长会,我们开得很成功。学校的流程依然未变,而唯独我们班在第二环节没有任何喧闹。许多家长在读孩子信件时,情不自禁地落了泪。在我们这样的小镇学校里,家长们经常以“粗人”形象自居,我也很难想象,竟然看到了这么多家长如此柔情的一面。在他们读信的过程中,我有意留心了小L父亲的状态。发现他并未流泪,只是脸色异常,久久不语。
片刻后,家长们拿起我预先放在桌面上的纸笔,开始回信。那天晚上,我们班的家长会上说的话最少,家长却留到了最晚。
故事若仅到这里,或许也没什么特别。两年后的一天,在小L的闺蜜小Z回校探望老师时,我得知了一个“秘密”——写信的那个晚上,小L其实是一边哭着一边写完的。小Z告诉我,因为工作原因,小L的父母基本从不回家吃晚饭,一直都是让她和弟弟自己对付着吃。小L其实很羡慕班里的同学,因为他们每天放学就能吃到爸妈亲手烹饪的饭菜。相比之下,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人丢在角落里,不被喜欢的玩偶。她很委屈,却从来没有机会跟父母认真地说起这些。因为他们似乎总是那么忙,不能坐下来倾听她的心声。而那次家长会之后,小L的父母无论多忙,至少有一个人会回家做饭,并且陪着小L姐弟一起进餐。小L也一直因此非常感激我。
我已经记不清听到这些时的复杂心情,只记得从那时起更加确信有关家长会的这种改变,对孩子们的意义有多大。直至今日,由我主导的“一封家书·纸短情长”活动,已经坚持了七年了……
年轮,可能就是指纹
这一年,我带四年级。
校园的中庭里种有一棵芒果树,总在夏天时砸下芒果,为了避免安全隐患,学校决定伐掉。某个周一回来时,中庭里便只剩下一个树桩了。这吸引了一群孩子前来观看。小Z便是其中之一。小Z是一个皮肤黝黑,眼睛异常明亮的可爱女孩,成绩不算突出,平时很是乖巧。她跑过来,看到树桩上一圈一圈的年轮。
“呀,原来大树就是一个人的手指呀,不然为什么会有指纹呢?”
一句充满童真的话语,仿佛一道霹雳,击中了我的心。
“如果这是一根手指,那哪里是手掌呢?”我问。
“大地就是手掌呀。哦,原来我们一直住在巨人的手掌里面呀!”她答道。
那一刻,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触动。原来一直不起眼的她,竟藏着这么一颗奇妙而梦幻的心。这种充满想象力和灵性的表达或许是很多成年人终其一生也不能拥有的。
“呯/一棵大树被砍倒了/我惊奇/为什么会有指纹?哦/原来,我们一直住在巨人的手掌里/大树是他的手指。”这是后来小Z所作的一首儿童诗。
我历来对那些“敲多了几次回车键”,就被作者冠以“诗”之名的文字不以为然。然而,面前这位小女孩的作品却让我不得不为之折服。如果这都不算是诗,那什么才是呢?
彼时,我看着小Z,她的眼里闪烁着光芒,那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她的手指轻轻触摸着树桩上的年轮,仿佛在与大树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自那时起,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带着孩子们写诗,就写他们看到的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存在着某种缘分,让我遇到小Z,遇到这个班的孩子们。我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引导他们,但小Z却一次一次地给我惊喜。
“树皮/我仰视着一棵树:树啊!你真的这么穷吗?/为什么你一年四季都穿着同样一件衣服/树,俯视着我/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跟我同样的衣服了。/哎……”
直至后来,她还写出了“当太阳爱上雨/于是/便有了彩虹”这样令我感到惊艳的句子。我想,或许每个孩子心里都藏着一个小宇宙。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并且好好挖掘它。
就如另外一个孩子写的那样。“我们都是太阳的孩子/妈妈说,不是/可是妈妈不知道/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道光……”
“丑陋”的作品,珍贵的三等奖
这一年,学校举办科技制作比赛。作为班主任,我不可免俗地希望自己班级的作品能在学校脱颖而出。于是早早就布置了任务,并承诺会先在班内评奖。孩子们没有让我失望,在规定时间内交来了许多精美的科技作品,如手摇发电机、太阳能小风扇……看着琳琅满目的作品,我仿佛看到了校级一等奖正在向我“招手”。
我遵守约定,开始为班级内的表彰评选获奖作品。正在这时,忽然发现角落里放着一个不起眼的作品,那是一个用废旧纸盒做的凸透镜。它的制作非常粗糙,颜色搭配也很奇怪。
一看名字,原来是班里最调皮的男孩——小H制作的,我不由得想:这样的“丑陋”也在情理之中,大概他又是应付了事。我自然连三等奖都没有给他。等到班级颁奖环节,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我无意间瞥见小H平时不屑的眼光中竟藏着一丝明显的失落。
我有些奇怪,平时他即便面对批评都是仰起头的,今天怎么低下去了?由于临近放学,我也没再多想。到家后,看到了小H妈妈发的朋友圈才知道,原来那个被我不屑一顾的凸透镜,竟然是他跟妈妈花了几天时间一起认真制作的。从构思到选材,每步都是小H亲手完成的,凝结了他许多的心血和汗水。这时,我心里咯噔一下,问起自己:“这样的作品难道不美吗?”
第二天到校后,我立马跑到班级的柜子前,重新审视那些作品,发现绝大部分看似精美的制作,其实都是网上购买的半成品,孩子们只需简单拼装就可以了。而一些被我“嫌弃”的作品,恰恰是他们自己动手完成的。
科学老师让我们挑出最好的作品,送去学校参加评比。我毫不犹豫地把那些“丑陋”但饱含学生心血的作品交了上去,小H的作品自然也在其中,他格外地开心。
不出意外,我们班一个一等奖的作品都没有,只获得了几个三等奖。但看到他们举着奖状时,我由衷地感到喜悦,也许这比获得了一等奖更有意义。因为我把目光放在了过程上,而不是盯着结果不放。
我想,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他们生命旅程中的陪伴者和引导者。我们要用细腻敏感的心,去捕捉孩子们生命中的每一道光,并努力释放那份光芒,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成长。
而这些光芒,不仅能够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还是我们教育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缕缕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