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华
1964年9月,杨华德出生于四川省隆昌双凤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1983年,从绵阳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前往广西农学院(现广西大学农学院)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攻读研究生。1989年,杨华德学成,从事杂交水稻科研工作。
2013年,杨华德被农业农村部选派为援非高级农业专家。援非首站是莫桑比克。两年后,莫桑比克援助工作结束,杨华德又申请加入了为期三年的中国援布隆迪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并担任组长。
位于非洲中东部的布隆迪,是农业援非的“硬骨头”。抵达布隆迪的第一天,杨华德便被道路两旁破旧的民房和赤着脚乞讨的孩子所震撼。在布隆迪的乡下走访,杨华德发现大部分人家每天只吃一顿或两顿饭,且只能吃上木薯和玉米。
来到布隆迪后,杨华德几乎没了节假日,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个月下乡25天,已成家常便饭。他带领专家组成员用半年时间,走遍布隆迪15个水稻种植省份。深入研究分析后,他们决定在布隆迪推广示范中国的杂交水稻品种。
2016年4月,杨华德从国内优选7个杂交水稻品种带到布隆迪试种。根据其品种特性,结合布隆迪实际情况,从育秧、施肥、规范化栽培进行技术升级,制定试种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田间表现,研究制定布隆迪杂交水稻生产技术规范,调整水稻栽培种植体系,成功将水稻全生育期缩短30天。可喜的是,第一期试种的杂交水稻平均产量达到7.5~10吨/公顷,“Y两优900”超级杂交水稻达到13.84吨/公顷,与当地品种相比,产量将近六倍,创造了当地水稻单产历史的同时,也创下非洲水稻高产纪录,在布隆迪引起轰动。为进一步验证杂交水稻在布隆迪推广的可行性,专家组连续开展了三期以技术完善为主体内容的“川香优506”示范,均获得成功。产量稳定在10吨/公顷左右,其产量较当地产量增长近三倍。
2018年7月,中国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的聘期已结束,杨华德可以回国。但因项目需要,他最终选择留下。在布班扎省林格四村,他带领专家组首创“生产性投入基金模式发展杂交水稻(脱贫减贫)示范村模式”,并试点中国扶贫经验,集中资源,打造减贫示范村,成立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县青年合作社。
2019年,杨华德终于完成杂交水稻的育秧、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十多个关键参数的实验、优化。在此基础上,他主持编写了《水稻栽培技术规范(草案)》,成为布隆迪推广杂交水稻的技术指南。《探索“生产性投入基金”推广水稻种植助力当地农业增产农户增收——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技术援助项目减贫案例》荣获“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杨华德一行努力下,布隆迪水稻总产量由2018年的5.6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25.9万吨,涨幅高达362%。这对布隆迪的农业生产来说,是划时代的变革。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施米耶对此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在非洲减少贫困、消除饥饿、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此,2022年,杨华德荣获了布隆迪总统亲授的“国家功勋成就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外国专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发展,就要培养更多实用型本土人才。杨华德多次组织现场培训和现场实操示范,向当地群众传授中国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共培养了70位本土农业技术骨干,为布隆迪的农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新鲜血液”。
援外近9年,杨华德一心耕耘在非洲原野上,用亲身实践缓解当地饥荒,也因此感动全中国。北京时间4月8日晚,杨华德获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在谈到接下来的援助任务时,花甲之年的他表示:“将继续弘扬新时代援外人精神,展现援外人的使命与担当。我与同事们愿同布隆迪人民继续耕耘中布农业合作的沃土,帮助更多当地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编辑 高倩/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