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威尼斯旅行吗?进城请先支付5欧元!
从今年4月25日起,威尼斯开始对一日游游客收取“进城费”。威尼斯市长表示,这项措施既能控制客流,又能保障游客的出行体验。
事实上,许多欧洲城市都有酒店税、旅游税的规定,专家分析,这次威尼斯的收费计划也是在合理范围内,原因有三个。
一是威尼斯作为世界著名旅游景区,一年中只有1月是淡季,其余时间都是旺季,游客太多导致环境和可持续问题的压力剧增,每年政府支出的维护费用非常惊人。二是威尼斯频频遭受自然灾害袭击。就拿频发的洪水举例,商铺、古建筑、艺术馆被淹没后,政府需要花费巨额资金清淤以及修复。三是威尼斯旅游经济的过夜率并不高,毕竟在本岛住宿的价格比周边城镇贵50%左右,游客们大多选择住在有公路与威尼斯中心相连的地方。因此,一边是游客的蜂拥,一边是管理维护费用的增加,迫使威尼斯不得不开始了入城收费的举措。
威尼斯此次的收费规定阐述得很明白,除前往威尼斯工作的人员、住在市内的人员、威尼托大区的居民、需要医疗保健的人员、参加体育比赛的人员、现役军人、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等之外,其他登陆威尼斯的人都必须缴纳“登陆税”,说得通俗点就是“入城费”。政策试行期间,每人需缴5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9元),而全面投入使用后,每人将根据不同日期(旺季或淡季),缴纳3~10欧元不等。
另外,费用以后还会根据游客入城当天的情况而变化,采用彩色贴纸系统。在最繁忙的日子,是所谓的“黑色贴纸日”,例如周末和特殊活动的日子,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费用将增加至10欧元,直到入城游客达到4万人。
除了宣布今年收取“入城门票”外,威尼斯最近一次受到瞩目,是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危机”名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因人类的过度干预,包括持续开发资源和大规模旅游,威尼斯正面临“不可逆转”的破坏风险。
21世纪初,各国专家组织召开过一次国际会议,讨论如何解决威尼斯的洪水问题。当时的威尼斯跟100年前相比,整体水位上升了23厘米,市中心最大的广场——圣马可广场频频被淹。
2019年,威尼斯遭受50多年来最高浪潮的打击,洪水淹没了这座城市的“脚腕”,众多景点均有部分没入水中。
针对洪水问题,政府修筑了移动水闸,以隔离潟湖和海水,但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海平面持续上升,高科技拦海水闸和抬高地基等措施并不能一劳永逸。海水的威胁恐将威尼斯在地图上隐去。
除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之外,威尼斯在2023年2月又陷入干旱缺水的困境,这是另一种极端气候造成的负面影响。
通常,2月是意大利降水最少的月份,但2023年同期威尼斯的降水仅有3.4毫米,是往年平均值的1/15。威尼斯水位波动下降,一度降到了负55厘米。原本位于河面上的贡多拉,搁浅在一堆生活垃圾和乌黑的淤泥中;藻类、贝类和软体动物附着在往日被水淹没的桥墩上;河道两旁的建筑外墙肮脏不已,下水道味混着腥味席卷而来,与往日浪漫明媚的威尼斯形成了强烈反差。
为什么威尼斯的水位变化如此明显?这是由于威尼斯的水网与地处亚得里亚海北部尽头的潟湖恰好是相连的,而潟湖又与海水通过三个水道连通,所以威尼斯的水位会因外部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中。
除了降水的影响,潮汐的变化也是影响威尼斯水位的重要因素。海边城市同一天水位相差1米多是正常现象,不巧的是正遇干燥天气,加之退潮,威尼斯就陷入了缺水的尴尬期。同理,如果遇上雨水充沛的雨季,潮汐波动较大,威尼斯则会出现洪水泛滥。
威尼斯并不是理想的居住场所。
它原本是一片海湾,可以理解成亚得里亚海的一块水面滩涂,而不是小岛。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世纪。当时由于两次外邦的入侵,迫使威尼托地区的渔民和农民被迫迁到环礁湖的中央群岛,为了生存,他们开始学习在水上建造房屋。威尼斯的土地土质疏松、含水量大、容易发生沉降,当地人先是在水底的泥地上打下大木桩,铺上木板,再用砖块、石头建造房子。后来为了交通生活方便,又拓宽了群岛的水湾、河道,沿河造房,河流的脉络自然形成了城市的布局。
目前,威尼斯拥有一条长约4公里的大运河和177条支流、2300多条水巷、428座桥梁。10世纪时,威尼斯已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海上城市。城中建筑风格更是包含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无数艺术家在这里诞生。
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正在迫使威尼斯做出改变,为了延续文化古城的辉煌,政府和各界人士纷纷在行动。
摩西工程从2004年开工,历经16年完工,一共在潟湖的三处入海口中修建了78个防洪屏障,潮水过高时屏障会升起,变成智能水坝。但这项工程由于最终花费高达55亿欧元而饱受非议,每年维护费用也高达千万欧元。
与此同时,威尼斯的专家们正在研究是否有可能建造一座像迪拜那样的人工岛,并计划开始紧急投入海水淡化工程。不过这些工程的费用难以估量,恐怕有再多游客支付5欧元,也难以填补财政亏空。
(摘自《环球人文地理》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