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对吗

2024-07-02 00:00:00林欣浩
青年文摘 2024年12期

科学是什么?我们对科学最直接的理解是,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首先要观察客观世界,然后对客观世界的现象进行解释,之后还能做出预测。我们一检验这些预测,发现预测对了,这科学知识才算正确,才能对我们有用。所以,符合客观经验的就是正确的科学理论,不符合的就是错误的科学理论。这个科学观,叫作“实证主义”。所有的科学理论,必须有经验来证明它是正确的。

但它根本没办法执行。

绝大部分科学理论都是无法证明的。如“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我们应该如何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必须检验全世界所有的乌鸦颜色,甚至还得找到过去历史上出现过的,以及未来即将出现的所有乌鸦,全都检查一遍,才能证明上面的理论是对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17世纪之前,欧洲人见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无数次的观察结果让他们相信,天鹅就是白色的。但1697年,人类发现了黑色的天鹅。这证明了实证主义的错误,即便人们发现再多的白天鹅,也wzmTVXtU1AoR6iE6TAY0zg==不能得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的结论。

有人说,好吧,那我们换一个说法,我们每发现一只黑色的乌鸦,就能增加“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个命题为真的概率。我们研究的乌鸦越多,我们对乌鸦颜色的知识掌握得就越可靠。这个理论叫作“概率真理”,说科学家不可能找到绝对真理,但起码能不断提高科学理论为真的概率。

可惜,这个理论也有问题。最经典的反驳是“亨普尔悖论”。概率真理认为,我们多发现一只乌鸦是黑色的,就可以增加“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设为命题A)为真的概率。但“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为“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设为命题B)。从逻辑上说,A和B这两个命题是等价的。那么按照概率真理观,每发现一个不是乌鸦且不是黑色的东西,就可以增加命题A为真的概率。

这就是说,研究乌鸦的生物学家,不需要观察乌鸦,而是坐在屋子里随便看,每次找到一个不是黑色的东西,一看,它不是乌鸦,那就是在为“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个课题的研究做出贡献。更荒谬的是,当这个生物学家观察一个红杯子的时候,这个观测不仅增加了“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为真的概率,还增加了“所有的乌鸦都是白色的”为真的概率。还可以推理说,黑油漆厂实际上干的是破坏“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一自然现象的邪恶勾当。

这显然是荒谬的。

好,现在轮到哲学家波普尔上场了。他提出了一个检验科学理论的重要标准:可证伪性。

什么是科学理论,什么不是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必须能提出一个可供证伪的事实,假如这个事实一经验证,便承认该理论是错的。如果暂时没有人能证明它是错的,那它暂时就是真的。

比如“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就是一个可证伪的命题,这等于说“只要你能找到一只不是黑色的乌鸦,就能说明这个命题是错的”。既然我们尚未找到不是黑色的乌鸦,那么到目前为止这个命题就是暂时正确的。

换句话说,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一种假说。但是科学理论必须给别人提供验错的机会。在被检验出错误之前,我们就姑且相信这个科学理论是正确的。

证伪主义有点像是科学理论上的进化论。人类提出的各种科学理论有点像基因突变,科学家们发散思维,想出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假说。证伪就如同自然环境对基因的筛选,经不住证伪的假说都将被淘汰,留下的都是经得住检验的,也就是暂时正确的科学理论。那些留下来的理论,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地尝试证伪,一旦证明是错的,就进行修改。这样科学理论就会越来越完善。这个试错、修改、完善的过程是无休止的,科学也因此会越来越接近真理。

在现实生活里,这个标准可以很方便地把巫术、迷信和科学区分开。算命、巫术为了吸引人,不得不做出预言,但是他们拒绝把这些预言说得很清楚,而是用尽量模糊的话预测,如“你过几天要倒霉”“你过几天要遇到贵人”。问题是,“过几天”是几天呢?什么样的事算是“倒霉”呢?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定义,当事人在未来的任何遭遇都可以用这个预言来解释,所以这些预言是不可证伪的。换句话说,这些预言没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摘自《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北京日报出版社,魏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