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5月16日,是中国考古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沉睡了3000多年的妇好墓重现人间。妇好,中国第一位女将军,从甲骨卜辞的文字世界中走出,揭开了3000年前殷商王朝的生活世界。
妇好墓的发现,被评为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有趣的是,主持发掘工作、“唤醒”妇好的人,也是一位女性——新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郑振香。
这一天,已来到安阳工作站14年的郑振香带队在小屯村西岗地发掘。清理完建筑遗址里的一个灰坑后,一片长方形的夯土露了出来。她觉得下面有名堂,决定进行钻探。
探铲钻到5米多,许多技工都认为下面不会再有什么。郑振香不死心——干下去总有结果,没有没底的坑。探到6.5米左右,地下水冒出来,夯土变成泥团。郑振香没放弃,继续挖。突然,探杆下陷了70厘米,接着又下陷50厘米。工人将探杆小心翼翼地提上来,铲子内沾满湿漉漉的红色漆皮,还有一个闪光的东西,清洗干净后发现,竟是一枚玉坠。
这里有墓!郑振香当即决定:一边联系供电局连夜供电,找水泵抽水;一边用最原始的方法,架起辘轳往上淘水。春末夏初,地下水依然冰冷刺骨,工人们只能靠喝酒来御寒。文物一件件地重见天日。青铜器装在箩筐里,玉器装在水桶里,大件器物用粗绳子绑住往上拉。当年参与发掘的工人们回忆,那时带领80多人的突击队在工地上奔忙的郑振香,就像一位指挥若定的女将军。经过整理清点,这座沉睡了3000多年的墓葬共出土文物1928件。
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里,共有109件刻有“妇好”或“好”的铭文,证明了这座墓的主人就是甲骨卜辞中屡屡提及的“妇好”——商王武丁的王后。
以今人的目光看,妇好可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女主”:打过猎,带过兵,曾统领1.3万人的部队攻打羌方;也曾考察农业生产,主持祭祀活动,召开“妇女大会”……
妇好墓中出土有4件铜钺,最重的达9公斤,是她手握兵权的见证;还有一只玉扳指,拉弓时用来保护拇指关节。郑振香试戴,根本套不住。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朱乃诚,身高将近1.8米,戴上大小正合适。由此可见,妇好应是一个强健高挑的女人。而脱下戎装的妇好又有另外一面,大量出土的铜镜、玉梳、骨笄,反映出她的“爱美之心”。
对这样一位爱武装也爱红装的妻子,武丁也是厚爱有加。甲骨卜辞中记载了他对妇好各方面的关心:妇好能打胜仗吗?牙痛怎么样?腹部疾病是否痊愈?
郑振香欣赏妇好的气魄,一如她最心仪的巾帼英雄穆桂英。1954年8月,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生拍了一张毕业照,照片中唯一的女孩,就是郑振香。那一年,她25岁,留校担任助教,于次年攻读研究生。对甲骨文的浓厚兴趣,让她选择了以商周考古为毕生研究方向。自1962年来到安阳到2002年离开一线,郑振香在殷墟待了40年。在这里,她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收获了爱情,与同队的陈志达喜结连理。两人一起发掘古墓,一起整理器物,一起撰写研究论文,妇好墓也是他们一块挖掘的。她有一把考古铲,长期高强度使用,竟磨损得如勺子一般大小。
郑振香在安阳工作站的宿舍,黑乎乎的,砖墙都没砌到顶,木板床上叠着干硬的被子,书桌上的朱漆成片脱落,粘着蜡烛残迹。夜晚常点煤油灯的日子里,他们基本上是伴灯而读,实在累了,才去掰两根玉米,把玉米粒当成麻将牌。清苦寂寞是这里的日常。
后来,北京的一个老公寓,郑振香住了快30年,家具从未换过。房间里堆满书和资料,柜子上贴着商朝人物关系谱系图,“忘了就看看”。她有很多日记本,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和思考感悟。1997年10月18日,她抄下这样一句话,出自雨果的《悲惨世界》:“在泥土下面黑暗的地方才能发现金刚钻,在深入缜密的思想中才能发现真理。”
多年后,在《国家宝藏》的节目采访中,郑振香说,她不喜欢别人称自己“女将军”:“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考古工作者,跟妇好将军不能比的。妇好能带领1.3万人去打仗,我只能带着100个工人去挖墓。”
2024年3月14日,郑振香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摘自“人民文娱”微信公众号,豆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