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锦水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人才;闽北;三螺旋理论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然而,由于受区域发展水平、城乡发展水平因素的影响,闽北职业院校学生主要集中于福建省沿海城市就业。乡村振兴人才对于闽北地区的供给不足,严重阻碍闽北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是闽北乡村振兴人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2023年福建省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约是南平市的1.5倍。人均生产总值高的地区,资源要素更加聚集,进一步吸引人才要素向这一区域聚集。
收入差距是闽北乡村振兴人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2023年南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0元,均低于福建省平均值,高校毕业生向收入高的地区聚集。
三螺旋理论发源于生物学领域,后引申为在知识经济社会,政府、高校、企业是相互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三重螺旋理论认为政府、高校和产业是三个独立的主体,但同时又具备其他两个主体部分功能,作为创新主体通过市场联系在一起。
在三螺旋理论模型中,高校为市场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供给;企业为市场提供就业岗位、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载体,并通过人才进一步推动知识和技术的革新;政府为市场的运行及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在三螺旋结构中必须主动与企业、政府建立衔接机制,共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三螺旋上升合力。
当前,政府在闽北乡村振兴人才的供给体系中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企业在闽北乡村振兴人才的供给体系中是人才输入的目的地,高校在闽北乡村振兴人才的供给体系中提供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重任。因此,在闽北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中引入三螺旋理论模型,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合作,在闽北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形成对接,实现闽北乡村振兴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和稳定供给,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反作用于人才培养,最终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的三螺旋上升合力。
面对推动闽北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闽北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这一时代命题,要将政府、学校、企业纳入共同体,构建相应的三螺旋模型,从而实现政策支持、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有效衔接,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闭环。
[1]彭阔东,刘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人才振兴问题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32(03):85-90+96.
[2]胡卫卫,杨其洪.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2(05):57-65.
基金资助:2022年“我为建设新福建献良策”(统一战线专项)课题“职业教育视域下闽北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AT22141)
(作者单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