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喜庆祥和的民俗年画、立体生动的山西风光、水墨写意的梅兰竹菊、惟妙惟肖的人物脸谱……6月5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内,16000余件剪纸艺术精品让人目不暇接。
“广灵剪纸不是剪出来的,而是用刀刻出来的。作为我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广灵剪纸以细腻刀工、鲜艳染色、生动造型、纤细线条、传神表现力独树一帜。既有西北地区剪纸的粗放劲健,又不乏江南、两广剪纸的纤细秀美。”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四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灵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馆长张多堂介绍。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描写了当时广灵剪纸的真实写照。历经洗礼,广灵剪纸大约在明代形成,在清道光年间基本成熟,成为山西剪纸的缩影。清代,随着社会需求的提高,“岁岁上窗棂”的广灵剪纸开创了以刀代剪的新方法,实现了剪纸的批量生产。
在张多堂的带领下,记者在博物馆看到了许多清末民初的剪纸作品,它们不仅仅局限在窗花上,还有服饰、首饰、烟壶上的图样。“这些图样是不是现在看来也不淘汰?你看看那时候的图样多精致,在不同的物品上的花样各具特色。”张多堂说。
据了解,广灵剪纸的制作效率高,用剪刀一次只能剪一层、几层,最多十几层,而刀刻一次就可以刻十几层、几十层,多则可达80层。另外,广灵剪纸工艺复杂,一件成品要经过图样设计、湿、踩、刻、装帧等38道工序。
自古以来传统手工艺品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政治经济发展,很多手工艺无法适应现代商业市场法则,逐渐萎缩甚至消亡。为更好地保护广灵剪纸技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张多堂与儿子张栋建起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成立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开办广灵剪纸职业培训学校等,实现了广灵剪纸的生产性保护。2008年,山西多堂剪纸文化产业园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认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被评为“2015中国文化品牌影响力500强”。
时至今日,山西多堂剪纸文化产业园已成为剪纸艺术为核心经营内容,集设计生产、展览销售、教学研究、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产业园区。尤其是在广灵剪纸研学旅游、技能教学等方向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真正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促进。
一直以来,张多堂始终坚持“多形式、多品种、多题材”的原则,推动广灵剪纸由观赏性、装饰性到实用性的突破,如今,广灵剪纸的内容题材扩展为文物古迹、旅游景点、人物造型、四大名著、传世名画、中国书法等领域,其产品形式扩展为时尚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如剪纸贺卡、邮票、画册、画轴、镜框、扇子、邀请函等,产品种类扩展到5000多种,小剪纸做成了大产业,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回想曾经,张多堂面临过资金不足、市场不稳的情形,但他知难而进、敢拼敢干,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他成功的一块基石。他拿着一大箱广灵剪纸,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参加全国大型展会,人跑瘦了、鞋磨破了,但他不在乎这些。他狠心离开家,顶着严寒酷暑去全国各个旅游景点推广广灵剪纸,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些稳定的客户和资金来源,正是他这种吃得了苦、不惧万难的精神让广灵剪纸产业走上了长足健康发展的轨道。
多年来,张多堂无论在赞誉表扬中,还是质疑和非议中,张多堂都一如既往,以自己的创新与开拓树立了来自民间艺术产品品牌;以自己的智慧和魄力,打造出与时俱进的文化企业;以自己的胆识和勇气缔造着融入世界的品牌传奇。他是当之无愧的深挖民间文化艺术“金矿”的钻探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