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苏丹女孩雨拟从小就有在中国生活的记忆。她在2004年、2014年先后两度来到中国,陪伴母亲求学深造。正是在与中国的两次邂逅中,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
“我在中国度过了1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诗词的热爱和理解慢慢积累了起来。每一首诗都像一个小故事,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也体现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回忆起第一次学习李白的《静夜思》,雨拟就被“短而美”的唐诗所打动。“短短20个字里有很多意思,这里有人、有时间、有地点,有对家乡的思念。”热爱文学的雨拟也曾读过苏丹诗人哈桑的诗《茅舍》。“同样是写思念故乡,哈桑的诗很长很细,而简短的唐诗反而有大的想象空间。”在她心里,不管住在哪里,只要在有月亮的晚上,安静地想念家乡,自己就成了李白《静夜思》里的人。
和普通日常用语相比,古诗词短小却寓意丰富,让雨拟沉迷其中。“当朋友送别,会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很爱一个人,会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爱自己的国家而不怕死,会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含蓄的、好听的、有感情的唐诗应该传播给全世界。”在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总决赛的舞台上,雨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斩获全国一等奖。
有时,读到有哲理、有共鸣的诗词,雨拟情不自禁地想要分享给家乡的朋友。尽管用阿拉伯语翻译出来便失去了节奏和韵味,但她依然坚持分享。受到雨拟的影响,远在苏丹的朋友也会主动向她了解关于中国的点点滴滴。
雨拟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很多年后回到苏丹,晚上看到月亮,我会想起《静夜思》,我会想念中国,也会想起那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