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应用措施深入分析

2024-07-01 15:36:44吴强
种子世界 2024年6期
关键词:抗病品种小麦病虫害

吴强

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种植方式的多样化,小麦生产面临的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为解决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带来的影响,本文首先强调了加强病虫害防治在小麦种植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常见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并依托小麦种植实际,本文探讨了在小麦种植中应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不仅显著降低了小麦生产中的病虫害发生率,还有效提升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抗病品种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稳定性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小麦在生长周期中易受多种病虫害的侵袭,这不仅对产量构成严重威胁,还会影响粮食的质量。近些年随着气候变化和种植模式的转变,某些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呈现上升趋势。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能快速减轻病虫害危害,但过度或不当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环境污染、农药残留以及病虫害抗药性增强等问题,所以探索环境友好型、持续可靠的小麦病虫害综合管理策略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小麦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方法,以在提高小麦产量、质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1小麦种植中加强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1.1确保粮食安全与提高经济效益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导致小麦产量的大幅下降,还会影响粮食的质量,进而影响人体健康,比如某些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不仅减少产量,还可能在小麦中产生有毒代谢物,如黄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这对人类及动物健康构成直接威胁。从经济角度看,小麦产量的减少会对农民收入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以小麦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地区的农民。为了控制和管理这些病虫害,农户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化学农药、改良种子等,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可能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采取有效的病虫害管理措施可以大幅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从而保障农民收入和国家经济利益[1]。

1.2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日益紧张,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传统的病虫害管理方法往往依赖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这虽然在短期内有效控制了病虫害,但长期来看可能导致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病虫抗性增强等问题。因此,加强小麦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并采取更为环保和可持续的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小麦实际种植中,农户可结合生物防治、农艺措施、抗性品种开发以及适当使用化学防治手段,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并减轻环境压力[2]。

1.3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与环境保护知识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健康饮食需求的提升,公众对农产品安全和质量标准的关注也越来越高,而加强小麦种植中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符合生态环保原则,还能够提升小麦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采用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和推广有机或低残留农业生产模式,可以显著减少化学残留对消费者健康造成的潜在风险。加强对公众健康意识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动社会向更加可持续和健康友好型的发展方向前进[3]。

2小麦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及危害

2.1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孢子传播。该病害在湿润和温暖的天气条件下极易发生,主要侵染小麦的穗部,使得穗粒变质、收缩并呈现粉红色或白色霉层,严重时导致整个穗部腐败,而且该病菌还能产生一种名为赤霉素的毒素,此种毒素对人畜均有害,食用受污染的小麦制品可能导致食物中毒。赤霉病的传播主要通过空气中的孢子扩散以及受污染的种子进行传播,一旦发生感染,病情很快会在田间蔓延[4]。

2.2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由一种专性寄生真菌引起的,该病害可以攻击小麦的叶片、茎秆和穗部。感染初期,在叶片上形成白色或灰色的粉末状孢子团,随着病程发展,叶片会干枯死亡,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输送。白粉病主要通过孢子进行传播,孢子可借助风力远距离传播至其他健康植株,而且在农田残留物中也存在越冬孢子,这些孢子在春季恢复活性后再次开始感染新植株。当前小麦白粉病已成为限制小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5]。

2.3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指几种对小麦有害的蚜虫,此类蚜虫通常吸食植株体内的汁液,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黄乃至枯死。更为严重的是,蚜虫在吸食汁液的过程中还可能传播多种病毒性疾病,如黄化条纹病等,进一步加剧对作物的危害。蚜虫主要通过体表带有黏附性孢子或借助风力、机械操作等方式在田间传播,其繁殖速度快,并且具备较强迁移能力,在适合其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大规模暴发。

2.4红蜘蛛

红蜘蛛(螨类),此种微型蜘蛛喜欢干旱和高温环境,此条件下会迅速增殖,并吸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结果导致叶片出现黄斑、失水乃至整个叶片干枯。红蜘蛛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借助风力在田间进行扩散,由于其体型微小且颜色与植物相近,初期很难被发现。只有当感染程度较重时,才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到叶片上明显的损伤标志或网结构,所以此虫害的防治难度较大。

3小麦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措施

3.1采用抗病品种

采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病虫害的有效手段,此方法是利用小麦自身的遗传抵抗能力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而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农户在选择具体品种时,应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抗病品种,研究人员和育种专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识别出具有较强病虫害抵抗力的小麦品种,此类品种或许能够有效阻挡特定病原体或虫害,比如对赤霉病、白粉病等具有较高的抵抗力。农户在选择品种时需依据本地区历年来病虫害发生情况和环境条件,优先考虑已被验证具有强大抵抗性的品种。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降水量671.1mm,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0.4℃,极端最低气温为-14.9℃,该地区最低温度较低,应选择抗寒能力强的品种,防止对产量造成影响,据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农户也可直接根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4月发布的《关于推介发布2023年全省主要粮油作物主推品种和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中的建议,选择济麦22、济麦44、鲁原502、烟农1212等品种。选定品种后,考虑到即便同一片地区不同品种的产量也可能存在差异,所以农户可进行小规模田间试验中表现良好的品种,将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及病虫害压力等作为变量,收集到关于品种表现的详细信息,进而选择最适合其具体条件的抗病品种。

3.2通过合理施肥灌溉提高抗病力

合理的施肥和灌溉可提高小麦的抗病力,通过精确控制肥水供给,可优化小麦生长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具体而言,施肥方面应要遵循“适量、平衡、及时”的原则,农户可在播种前施用底肥,每亩施用复合肥150~300kg或按N∶P∶K=15∶15∶15的比例标准配置,以满足小麦生长初期的需求。在小麦返青期(即冬后恢复生长期)追施氮肥,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每亩推荐追加尿素20~40kg,此阶段的追肥有助于激发小麦活力,增强其抗寒和抗旱能力。

在小麦拔节期到孕穗期,农户可再次追施氮肥和钾肥,增强小麦抗病力。每亩追加尿素15~30kg和钾肥(如硫酸钾)10~20kg,其中钾肥有利于改善小麦的水分调节能力,并增强其对某些病害的抵抗力。考虑到土壤和作物需求的变化,微量元素如锌、铜和硼也应按需施用,每亩可额外施用硫酸锌0.5~1kg,以预防缺锌而导致生长不良问题。

在小麦整个生长周期内,农户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确保土壤湿度处于最佳状态,拔节期到孕穗期是小麦生长最关键的阶段,建议将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65%~75%之间。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滴灌或喷灌技术进行精细管理,每次灌溉深度控制在20~30cm之间,避免过量灌溉引起根系缺氧或疾病发生。同时,农户还应处理灌溉水源,避免使用污染或盐分过高的水资源进行灌溉,避免盐分过高而影响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降低作物抗病能力。最后,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密切监测作物长势和土壤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实时调整施肥和灌溉策略以适应环境变化和作物需求。例如,在异常气候条件下(如连续降雨或高温干旱),调整灌溉计划或增减某些营养元素的供给量。

3.3加强田间巡查监测病虫害

田间巡查监测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实际巡查过程中,农户可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在小麦生长周期内每7d至少进行一次田间巡查,尤其在关键生长阶段如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等,每次巡查范围应至少覆盖田块面积的10%,确保全面了解作物健康状况。巡查中,农户可采用“四方步法”或“Z字形步法”进行系统巡查,在田间随机选择起点,按固定方向行进5~10m后转变方向继续前进,以此类推,形成四方格或Z字形路径遍历整个田块,以此巡查覆盖面积和效率,避免重复或漏检区域。巡查时,农户应携带记事本或数字设备详细记录观察到的病虫害种类、感染植株数量、分布情况及受损程度,如果发现小麦锈病,应记录感染株数占比(例如10%)、感染程度(轻、中、重)及主要分布区域。收集数据后,利用表格或软件工具进行汇总分析,识别病虫害发生趋势和高发区域。最后,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管理措施,例如当某一区域病虫害发生率达到经济阈值(如某种害虫密度达到每百株中超过5%的植株被侵害),则应立即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机械除害、生物防治或适量使用化学农药,此方面的阈值标准需根据具体病虫害种类和地区实际情况调整。

3.4灵活运用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指的是运用非化学方法来控制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此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光源陷阱法、色板诱捕法、物理隔离和土壤调理等。在小麦生长季节,农户可按照每10亩布置1~2个的密度设置光源陷阱,优先使用波长在320~680纳米范围内的紫外光源,此波长范围能吸引绝大多数的农田害虫。光源应在夜间开启,持续时间从日落后开始计算,至少保持4小时,以有效吸引并捕杀成群的飞虫,从而减轻其对小麦植株的伤害。针对特定种类的害虫,可选择不同颜色的粘虫板进行布置,对于吸汁性害虫如蚜虫,黄色粘虫板的效果最佳。农户可在每亩设置3~5块黄色粘虫板,板面距离地面30~50cm,使之处于小麦植株附近较密集区域,以捕捉被颜色吸引过来的害虫,从而减少其数量。

物理隔离技术的目的是限制大型害兽对小麦田的侵入,农户可在小麦田周围安装高度为1~1.5m的网状栅栏,以有效阻止兔子等啮齿动物进入田间造成损失,并在栅栏底部挖深约20cm的沟渠增加防护效果。此外,适当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并促进有益微生物的增长,农户可在播种前每亩施用经过腐熟处理的有机肥2000~3000kg,提升土壤质量,增强小麦植株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3.5采取针对性化学防治

当小麦病虫害于田间达到一定密度,危害规模较大时,单纯凭借上述的农业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难以在短时间内对病虫害起到防治效果,农户可针对具体病虫害,科学合理地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对于小麦赤霉病,由于其发生往往与特定气象条件如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相关,因此喷药时机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农户应确保在雨前或雨后间隙且露水干后进行喷药,具体药剂方面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g混合50~75kg水进行常规喷雾。若喷药后遇到降雨,建议在5~7天内再进行一次喷雾处理,喷药时需特别注意穗部,确保药物均匀覆盖整个穗部区域。

小麦白粉病治理方面,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超过10%时,农户可开始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使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进行喷洒,可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害发展,同时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考虑到白粉病治疗过程较慢,农户可从前期拌种入手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概率,可使用咪鲜胺和多菌灵复配产品,每100kg种子的用药量为200~300g,将混合物均匀地喷洒或拌入待处理的种子中,确保每一颗种子都被药剂覆盖,拌匀后让种子自然风干至不黏手即可进行播种。

在处理小麦蚜虫侵袭时,农户可以选用40%乐果乳油50~75mL或80%敌敌畏75~100mL,兑水2~3kg,再拌入细沙土15~25kg,并在傍晚无风时散布于田间,以避免药剂随风扩散而影响防治效果。

对于红蜘蛛的防治,考虑到温度对化学药品效果的影响,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农户可在中午进行喷药操作,在小麦抽穗后,气温较高的情况下,10时之前或16时之后喷药处理的效果更加理想。药剂方面首选1.8%虫螨克乳油5000~6000倍液,其次是15%哒螨灵乳油2000~3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20%螨虫素+辛硫磷乳油3000~4000倍液,以减少田间红蜘蛛的数量。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山东省小麦种植实际,分析了小麦种植过程常见的病虫害问题以及当前应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多元化防治技术。小麦种植中,农户可结合相关部门发布的指导文件选取抗病品种,并在种植中合理施肥灌溉,以提高小麦自身的抗病力,同时加强田间巡查监测病虫害发展情况,最后灵活运用物理、化学防治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生产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峰.小麦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4,42(01):89-91+100.

[2]黄福玲.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3,41(24):37-39.

[3]刘上.小麦种植及生育前期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3,41(24):103-105.

[4]杨光举.小麦现代化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12):162-164.

[5]马丽.冬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3,41(23):64-66.

猜你喜欢
抗病品种小麦病虫害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金桥(2021年10期)2021-11-05 07:23:28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0-14 07:31:06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52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00
哭娃小麦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研究
新农村(2018年24期)2018-09-14 06:55:38
药用植物DNA标记辅助育种(三)三七新品种
药用植物DNA标记辅助育种(一):三七抗病品种选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