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变“踩坑”
近期,消费者李女士在查看支付宝收支明细时,发现一笔来路不明的自动扣款,与客服沟通后得知,是因为点击了某购物平台上的抽奖链接,跳转至第三方支付平台后被自动扣款。未购买任何服务却因免密支付“被消费”,李女士气不过,投诉到中消协,追回了扣款。
免密支付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减少支付过程中的烦琐操作。然而,不少消费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免密”,甚至因此遭受经济损失。对此,支付平台应当加强对用户安全的保护和风险警示,在自动续费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及时进行有效的惩处。
“一口价”变“起步价”
据报道,一些装修公司装修之前宣称“一口价”“全包价”,开工之后却以各种理由频频加价,装修“一口价”俨然变成了“起步价”。
先以“低报价”吸引消费者入瓮,再以“高增项”额外获取利益,这样的行为存在诱导、欺诈之嫌。既然是“一口价”就应该详细划定包的事项、实实在在列出包的范围,不能因为消费者不懂装修就任意宰割。相关职能部门对家装领域的突出问题应加强监管,严查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让家装领域这潭“深水”更清朗、透明。
“劳动合同”变“劳务合同”
“老板可以不跟员工签劳动合同,但一定要签劳务合同,不用缴社保、不用付加班工资,如果你也想降低风险、控制成本,一定要看看这份劳务合同,有需要的老板点击下方链接……”据报道,一些短视频账号发布类似营销信息,误导读者。
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虽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劳动合同能更好保障劳动者劳动报酬、社保等待遇,劳务合同却只能保障劳动报酬。用劳务合同代替劳动合同,不仅侵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就业市场,更违反了法律法规。希望有关部门加强执法监管,对此类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