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围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问题发表重要讲话。这一讲话,紧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时代主题,深刻论述了为什么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什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重大问题,阐明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显著特点、建设思路,明确提出了“三大体系”建设的任务。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六年之后的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又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
那么,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语境中,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即“三大体系”是什么关系呢?是否意味着是将“三大体系”建设拓展为了“四大体系”呢?在笔者看来,习近平所强调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所指即“三大体系”中的学术体系。
“三大体系”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之间是有结构的。其中,学术体系具有根本性,是内容,是基础,是核心;学科体系是学术体系建设的一种组织机制、是学术体系呈现的一种组织形态;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表达体系。习近平说:“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3)学术体系就是话语体系背后的、所要表达的知识与思想内容、所要表达的“道”。“三大体系”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三者的整体性建设、一体化推进极为重要,但其中最关键、最要害的是学术体系的建设。抓不住这个关键,学科体系建设甚至会成为无“魂”之“体”,话语体系建设也就随之成为无本之木。对于学术体系建设的特殊意义,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也有明确论述:“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4)“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即学术体系。他还说:“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5)“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显然是学术体系的基本构成。习近平还特别强调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6)“归根到底”四字,点明的也正是学术体系建设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根本性。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深有感触地说:“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7)“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都是学术体系的重要构成。如果说前文所引相关论述,是对学术体系建设重要性的理论阐明的话,那么,这里特别点出“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则可视为基于现实状况对学术体系建设特殊重要性、紧迫性的明确强调。从这些分析不难看到,在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8)的重要论述,是接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话讲进一步展开的,是对学术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进一步强调、进一步凸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亦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的主题;“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9)的重要论述均指向同一个方面,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更明确地指出了我们所要建设的学术体系的特殊内涵、更高要求;“归根到底”“归根结底”所清晰表达的,正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学术体系即“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中之重意义、根本性意义。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哪些本质规定性,这是我们推进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这一宏大学术工程需要弄清的前提性问题。在这里,我尝试将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本质规定性概括为主体性、原创性、体系性、开放性。
一、主体性
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来看,要贯穿并张扬着我们中国学人的学术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发现学术问题的主体性、提出学术问题的主体性、研究学术问题的主体性、学术评价的主体性等。其一,发现学术问题的主体性、提出学术问题的主体性。问题是学术创新的起点。学术的主体性一定与发现学术问题、提出学术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力与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要破解学术上的“解题”依赖,也要破除“提问”依赖。学术发问的能力、学术议题设置的能力与解题的能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能力紧密相关。其二,研究学术问题的主体性。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的“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10),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强调的“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等,都是对中国学人学术研究中主体性的强调。其三,学术评价的主体性。在中国的学术场域中,曾不乏这样的现象,凡是在西方国家找不到学科对标的,便自觉没有底气,好像我们也不应该有这样的学科似的。这也是缺乏学术主体性的表现。中国的学术评价,要有自觉放到国际学术平台上接受评价的勇气与魄力,更要有坚持中国自己的学术尺度的骨气、志气与底气。
二、原创性
从形成的学术成果——知识体系的角度看,要有原创性。原创性与主体性是联系在一起的,是打着我们中国学人“学术标号”的。所谓原创,即放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不论是纵向看还是横向看),是首次提出、在学术上或知识创造上具有创新性。在世界知识体系中,一个只知“取经”、只是“取经”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没有原创性贡献的国家,则不可能成为世界学术强国和文化强国。习近平指出:“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11),“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12),“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13)这是对文艺工作者讲的,其实,也完全适用于学术界。当前,“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成为中国学界热议的话题,一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界集体行动正在掀起。这无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一个崭新里程的开端,在中国学术史上极具意义。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检验这场学界集体行动实际效果的,归根到底,不是看我们发表了多少关于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论著(这当然也很重要),而是要看我们新时代的中国学人在中国已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贡献了多少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贡献了怎样的知识增量。没有这样的成果拿出来,那也就会成为习近平所批评的“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
三、体系性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一定是具有体系性的。这里的“体系性”可以有多种理解。如,从整体上看,“体系性”可以指基于中国学者富有主体性的学术探索而推出的原创性成果,是极为丰富的,且这些丰富的原创性成果,以其总体上共同的指导思想、共同的世界观方法论、共同的精神特质等,有其内在的紧密关联,彰显出中国特色,是体系化的。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拥有50多万人的研究大军,在学术开拓、知识进军的新征程中,作出极为丰富的、体系化的贡献,是我们应有的学术雄心、学术信心。再如,从不同学术领域来看,我们也应努力做出系统性的、体系化的学术贡献。体系化是一门学术得以确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14)一鳞半爪,只言片语,构不成体系。黑格尔讲:“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定是带偶然性的。哲学的内容,只有作为全体中的有机环节,才能得到正确的证明,否则便只能是无根据的假设或个人主观的确信而已。”(15)东拼西凑、拼接组合,或者还满足于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等,也构不成体系,既然是“体系”,必然是一体的、系统的,是体用兼备的。这种体系性,是以中国学术研究过程中主体性的充分张扬为前提、以中国学术原创性成果的丰富厚实为基础的。
四、开放性
人类知识体系的开拓与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因而是开放的,是永远处于生成、成长之中的,我们要为此不断努力。同时,还要看到,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绝不是以凸显特色为出发点的,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打开学术视野与学术胸襟,富有主体性地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的。习近平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16),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他还讲:“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17) 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18)可以说,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设,是会通超胜的过程。“会通”,即以高度的主体性广采众长;“超胜”,即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形成具有原创性的新成果。此外,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包括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探索,也包括“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19);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也绝不是简单的“自产自销”,而是要贡献于人类文明,为“人类知识的总和”作出中国人的原创性贡献。这也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开放性的重要体现。
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界已多有探讨。此中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如,从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即“知识体系”关系的角度看,如果将学科体系看作学界的生产关系的话,如何推进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改革创新,以更好地解放和发展学术生产力?从话语体系与学术体系即“知识体系”关系的角度看,如何加强话语体系的建设,让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传承与传播,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服务于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还要自觉关注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那就是知识的源头——实践。南宋诗人杨万里曾有诗曰“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曾专门引用此诗。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征行”归根结底需要紧紧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性实践的“征行”。新时代的中国学人,既要耐得住书斋中的寂寞,在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吸收营养,也要接得住火热实践的“地气”,准确把准时代脉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建设有根脉的、有源头活水与无限生机活力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注释:
(1)(4)(5)(6)(7)(9)(10)(16)(1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2)(8)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
(3)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433页。
(11)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
(12)(13)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2019年第8期。
(14)(18) 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15)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6页。
(19)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8月25日。
作者简介:沈壮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武汉,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