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如歌

2024-06-30 18:24王崧舟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艺术化刷子才华

王崧舟

恕我直言,有人学诗意语文,大抵是在赶时髦,以为这一段课程改革流行这个东西,也就满怀艳羡地跟着学了。有人学诗意语文,则是为了镀金,他可以在人前人后说,我是跟王老师学过诗意语文的,其实呢,连皮毛都还没有摸到。此类现象,就是夫子所谓的“今之学者为人”了。

但话又说回来,“为己”的人也还是有的。有人学诗意语文,就是出于自身在实践上的困惑。曾经,试试这一套不管用,试试那一套也不管用,于是想到学诗意语文,希望借此能突破重围,闯出一条路来。还有的人,既不为赶时髦,也不为镀金,也不是困而学之,他们学诗意语文,纯粹是因为喜爱,因为与自己的生命相应相契。

这种相应相契的感觉,像极了张爱玲小说《爱》中所描述的那种意境: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12年前的那个上午,刚巧赶上了,才华在汕头遇见我的《只有一个地球》。从此,才华和诗意语文结下终身情缘,莫失莫忘,不离不弃。后来,才华进了我的工作室,潜心研习诗意语文。再后来,他也像我一样,不断地推出自己的课品,《古诗两首》《忆江南》《渔歌子》《凡卡》《发现母爱》……不断地应邀在全国各地作课讲学,播撒诗意语文的种子。

才华对诗意语文爱入骨髓。当许多一线教师迷恋、迷惑于诗意语文的光怪陆离、繁花似锦的时候,才华早就以他的悟性和笃行直入诗意语文的堂奥——艺术与审美。他将自己对诗意语文的种种思索与践履写入《语文如歌》,高扬的正是其中的意趣——歌者,艺术之旨归、审美之精髓也。

犹记2010年的那个金秋时节,《福建教育》策划并主办了一场“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那场研讨会的重头戏是才华执教《刷子李》。这是主办方精心策划的一种现场研习形式:执教者先上《刷子李》,专家对其点评,指出问题和改进建议;执教者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教案,重上《刷子李》。再也没有比这种研习形式更折磨人的了!其一,修改教案、重整思路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其二,专家意见各不相同,甚至还有相互冲突的;其三,一上《刷子李》,已经形成强大的教学惯性和思维定式;其四,大家都能看出问题所在,却鲜有可操作的建设性意见;其五,二次修改后的教案根本没有时间试教;其六,听课的老师普遍期待执教者华丽转身,能听到一堂全然不同于前面的《刷子李》……够了!那个晚上,才华一夜无眠。碰撞、交锋、撕裂、迷茫、困顿、崩溃、空白、醒悟、鼓荡、想象、整合、重构……一个全新的教学设想伴随着那个清晨的美丽日出诞生了。

那一课,从教学目标到重点难点,从教学内容到策略方法,从教学板块到多媒体技术,甚至教学风格、课堂基调等,几乎都变了。然而,唯一不变的,却是才华对语文教学的艺术化追寻。

在《三教〈刷子李〉》一文中,才华这样写道: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又是几遍细读之后,几个特别的词语跳跃在我的眼前:果然,悠然,居然,竟然……这不就是绵延在文本中的草蛇灰线吗?这不就是冯骥才在暗示其叙事情节之波折吗?将这几个词语串联起来,不就是一条曲折有致的叙事线索吗?这样展开教学,学生应该可以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阅读体验。

其实,才华所写,不仅直指《刷子李》的文本秘妙——节奏,也触及语文课堂艺术化追寻的根本秘妙——节奏。朱光潜先生说:“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是的,目标可以变,内容可以变,方式方法可以变,甚至风格基调也可以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才华在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后,如此真切又如此深刻地领悟到了自己所宗的正是语文教学的艺术化追寻。诚如他在《变化:如歌的语文教学“节奏”》中所总结的那样:“教学流程上,注意起与伏;教学思维上,注意张与弛;教学内容上,注意疏与密;教学速度上,注意缓与急;教学活动上,注意动与静。”

而这样的艺术化追寻,我们可以在他的大量课品中得到印证。《古诗两首》,那是一喜一悲两种诗情所自然形成的课堂氛围的起与伏,贯穿其中的却是亘古不变的“故人情”,这样的艺术化追寻是顺其自然的。《忆江南》,那是景语与情语的一次促膝谈心,景语外显,情语内隐,一个“好”字促成了这种显隐之间的互文,这样的艺术化追寻是直通灵魂的。《渔歌子》更妙,妙就妙在人生哲理与生命境界的诗性诠释,整堂课的高度全在红尘与山林、出世与入世的进退之间,这已不仅是语文的艺术化追寻了,乃是人生境界的艺术化守望。《凡卡》一课,虽然强调了“反复”这一语文本体性知识的落实,但落实的策略依然是艺术化的路子。他在课堂上刻意回避“反复”这一修辞的概念性解释,甚至连“反复”这一术语也是通过“反复听到”“反反复复听到”这样一种教学情境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学生的理解视野。更为难得的是,“反复”这一语识的教学,被精致地融入到某种一唱三叹、回旋复沓的课堂节奏中,这种课堂节奏,有着音乐一般的气质、诗一般的神韵,在同一语言的反复诵读中,在同一情感的反复渲染中。在同一生活的反复体验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反复”,语文知识与课堂的艺术化建构取得了一种艰苦但不失优雅的融合。“发现母爱”是一堂作文课,这堂课让所有在场的人,无论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热泪盈眶。这不仅因为母爱本身的力量催人泪下,更重要的是才华在教学内容(作文素材)的呈现上所做的虚与实的处理,尤其是虚化的处理,简直到了炉火纯青、浑然一体的境界。课堂上,沉默是一种虚化,悬念是一种虚化,留白是一种虚化。在沉默中,学生有了觉察母爱的时间;在悬念中,学生有了失去母爱的虚拟体验;在留白中,学生有了回顾和想象母爱的巨大空间。而这样的虚化处理,使母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张力和震撼力直抵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这样的艺术化追寻,无疑跃升到了终极关怀的高度。

才华对诗意语文的爱,源于他对职业、对学生的爱,更源于他对人生、对自己的爱。就在诗意语文的课堂上,就在他所追寻的如歌的语文教学中,他收获着自由和澄明,收获着浩瀚无际的语文的趣味,收获着纯粹,收获着悲悯,收获着丰富的寂静,收获着孤独的深刻与敏锐,收获着全然忘我的人课合一……

他始终坚信:你成全了学生,学生自然也成全了你;你成全了诗意语文,诗意语文自然也成全了你。这就是职业和生命的不二法门。

“雨过青苔润,风归翠竹竦。”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是为序。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艺术化刷子才华
解析21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的六个视角
我攒了一年的才华,都用在了年终总结上
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
“新潮”的旧刷子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Look and Guess眼力大比拼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拼才华的古代花美男
用艺术化手段引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