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芳
“结构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这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对于语文而言,教学结构是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从表象上来看,是教师所完成的课堂教学流程。作为“如歌语文”的首倡者,彭才华老师对“如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要义归纳为“和美”,顾名思义,和谐、美好。由此可见,“如歌语文”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价值追求是很明晰的:整体上追求别致,内容上追求丰满,形式上追求自然,艺术上追求诗意。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为例,谈谈“如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在搭建上的实践探索。
一、情感序列找准靶点,以一石激千层浪
《父亲、树林和鸟》是现代著名作家牛汉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回忆在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与我讨论关于鸟的气味、鸟儿最快活和最脆弱的时刻,来表现父亲对鸟儿以及鸟儿生活的树林的深挚的爱意。从散文这一文体来看,高度个性化的言说对象与言说方式,使得我们在阅读或是教学此类文本的过程中,并不是要取得某种程度的公认。从本文作者的创作契机来看,“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是为了表达一种情:对父亲、树林和鸟交织在一起的岁月的致意。在教学调式上,基于“如歌语文”,文本的解读取向为“指向更美的语文”,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都偏向于感性与诗意,以达成“如歌语文”在教学情感上的“动人”之价值追寻——欲要“动人”,先要“动己”。
1.保持深情,感受此时此刻,走进文本酌真意
文本的首句即首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是“喜欢”,是“最喜欢”,还是“一生最喜欢”,开篇就是高潮,情感扑面而来,倾泻而下,毫不遮掩,就如父亲对于树林和鸟的喜欢,这种感觉是高浓度的、炽烈的,仿若江入平川,仿若作者所有的情感都在此句中喷薄而出。这样强烈直白的表达,让人内心翻涌,使读者在读到文本的此时此刻与作者的情感同频,实现与作者心与心的碰撞、交织。纵观全文,此类炽烈的句子再无其二,笔者由此确定以此句作为教学切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之门,以作者“喜欢”之石,激读者“喜欢”之浪。
2.保持理性,观照彼时彼刻,跳出文本理层次
在“这一篇”里,情感序列可以剥出三个层次:一是文中的父亲对于鸟的喜欢;二是“我”对于“父亲对于鸟的喜欢”的喜欢;三是作为读者的“我”对于“作者对于那一段岁月的喜欢”的喜欢。就文本内部结构而言,已然具有一石入水,水漾千层的美感。作为教学材料,作为读者和设计者的教师,需要从此前的深情里走出来,看清这样的情感序列,以便于引领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方式,感受父亲心里的喜欢,感受作者心里的喜欢,以及自己作为读者心底里的喜欢。
基于如上对文本的解读与处理,教学中,笔者以“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为靶心,先后三次“以石击水”。
一是在学生感知课题时,直接出示三个词语,让学生连词成句,并想象画面。在引导学生读好此句的过程中进行启发“句子是有情感的”,让学生读出“喜欢”;“喜欢”是有程度的——读出“最喜欢”;“最喜欢”是有期限的——读出“一生最喜欢”。
二是在学生完成初读后,进行默读中的启思:“哪些句子最能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一生最喜欢?”此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从父亲的语言、动作以及一些段落之间的关联,不断发现“最喜欢”这一心理行为表征。
三是在课的结尾,学生读到“鸟真的唱了起来”一句时,不免心生惊异:天啊!父亲对于鸟的了解可以说到了“神通”一样的地步。同时,也有学生心生疑惑:这是真的吗?笔者再次引导品味此句:“在牛汉的心里,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是他在儿时和父亲在那个春天黎明时分的感受,是独属于他的彼时彼刻的感受。”多年以后,在他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那种印象可能再次放大了,于是他笔下的父亲是如此的“懂”鸟,这和真假无关,是加了滤镜的岁月,惟“情”而已。
二、知识序列梳理链条,以三阶助拾级上
1.明修栈道,利用绳结式结构逐层推进多维目标
文本所在单元语文要素有二:一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二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梳理出“感受语言生动的效果—发现语言生动的表达方法—迁移仿写生动的语言”知识链。以长句子为语言的范式,通过“读—议—比—仿—谈”五个层次,完成对“生动”的初步理解与写法的初步运用。
2.双线纠缠,利用平行式结构练习语言学习工具的运用
与物理学中的“量子纠缠”类似,不是在一个单一域里“各自为政”,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解释。笔者在引导学生完成品味语言的同时,完成练习积累语言的工具——摘抄。此练习共分五层推进。
一开课教师示范摘抄:“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觉得有意思的句子,就把它摘抄到积累本上。昨天我看书的时候读到了一个好玩的句子,就摘抄了下来,分享给大家。谁愿意来读读?”
有苦味的花
有甜味的花
有草腥气的花
有泥土味的花
还有一些没有气味的花
——牛汉《野花》
第二次摘抄放在品读课题的时候。“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就可以摘抄下来。”“摘抄的时候要看一句写一句。”
第三次摘抄是在第一课时的结尾处,引导学生在摘抄的时候要注明出处,还可批注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我再次示范摘抄:“鸟真的唱了起来”批注为:“全文直接写鸟仅此一处,这7个字令我很激动,鸟真的唱了起来!”
第四次摘抄是学生的方法迁移:“全文中你最喜欢哪一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摘抄。”
第五次摘抄作为第一课时的结尾——牛汉在《野花与琴弦》一诗中是这样写的:“最香的花是枯落了的。”“最响的歌是无声的。”
五层“拾阶而上”,让学生的技能学习真实、扎实、可用。
3.暗渡陈仓,利用散点式结构积累精妙的语言
本课的语言之精妙主要体现在段落多、蕴味深、长短句分布明显三个方面。388个字分成23个自然段,最短的第12自然段只有5个字。文中的对话段落没用一般的提示语,而是将父亲说的话直接分段,从段尾不加后引号可以看出来。长句子则够长,“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这样的双修饰语、叠词长句,与短句摆放在一起更显细腻。对于语言的品味,从课题就开始了,散点式分布于“生动”与“摘抄”两条线上,绾成一个个结,点点积累,点点突破。
三、活动序列组建板块,以审辨拆思维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不是拼接,而是具有结构化思维的建构,要有逻辑升级,要有语言智慧,要有表达艺术,要有巧妙运思。情感序列的提炼、知识序列的梳理,最后都要以活动的方式呈现,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的,即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生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空间。“如歌语文”活动“板块化”的序列范式,笔者对此的实践路径如下:
1.瞻前顾后,全面关照
“如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需要将除“结构”以外的其他诸要素进行“结构化”整合设计,包括调式、情感、节奏、旋律与休止。在本课中,教学解读就确定了调式与情感。节奏方面,活动的动与静则尤为突出。第一课时共分三大板块:直中靶心,发现情感;比对语言,品读情感;生发疑点,咀嚼情感。课堂情绪由炽烈到冷静到跃升,实现教学节奏上的徐疾变化、动静变化和教学内容上的疏密变化。三大板块以情感为核心,既是对课堂“调式”的表现,也是“如歌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走心”。第二课时也分为三大板块:生动的长句,深情的短句,其在形式上是“动—静—动”的布排,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相一致,也与语言的内蕴相一致,实现对散文语言品味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左顾右盼,思维跃迁
“如歌语文”的确如同一首首歌曲,从前奏开始就引人入胜,随着旋律的推进,渐入高潮,实现学生情感的沸腾和思维的跃迁。在前述的课堂里,看起来是线性的或回环的设计,是“如歌语文”的实践,而其中的休止,才自觉是“如歌语文”之真味。
在课的结尾处,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父亲对鸟的了解,用了“了如指掌”“天人合一”“神乎其神”等词语来形容。此时,笔者抛出这样的问题:“你是否想过,这些,是真的吗?”一开始,三四个学生回答“是真的”,渐渐地,学生不说话了,接下来是长达数秒钟的静默,课堂进入休止,学生的思维开始沸腾。
笔者再次出示“父亲是个猎人”,并提问:“这个说法,你同意吗?”“这会是真的吗?”学生不再急于作答,而是进入了思考……
笔者没有追问答案,对于语言,我们要的是进入思考,而非找到答案。“尽管,诗人牛汉写父亲、树林和鸟,从三个词到一句话到一篇文章,我们能获得的信息仍然极其有限。好在,他留了一本书给我们,书名叫《父亲、树林和鸟》。倒是不妨一读。”就这样,由“一篇”进入到“一本”,为学生打开了文学之门。
实践发现,“如歌语文”的课堂教学结构搭建,不仅需要有纵深的文本解读,还要有对学生需求的精准把握;不仅要有精致雕琢的细节,还要有指向整体“和美”的宏阔视野。“和美”的愿景一直都在,用结构串起如歌的旋律、调式、节奏、休止、情感,理清情感的、知识的、活动的序列,我们离“如歌语文”就会近一些,更近一些。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