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就像那一车马铃薯似的,经过好多道严格的消毒程序,才让进车间。
车间里很安静,没有机声隆隆、热火朝天,只有一排排不锈钢管线或粗或细地深入地下和伸入房顶。管线始终以平行线的排布在车间里穿行曲折,绝对没有凌乱和交叉,也没有斜出的旁门左道。横平竖直,在莹白色的灯光下,不锈钢管线闪着银光,清洁明亮,不染纤尘。很少见到工人,一切操作都在中心控制室,电脑掌控:温度调节、干湿度调节、物料投放、调料配比、质量检测、产品包装等,包括我们进入到车间的什么位置,中心控制室都了如指掌。
看似冷冰和寂寞,岂不知,管线内罐桶内密封箱内却是“水深火热”“刀光剑影”“你追我赶”“循环往复”的世界。带着泥土气息的马铃薯在这里经过挑选、水洗、去皮、水洗、切片、水洗、烘烤、烹炸、调味、塑形、装袋……十几道工序后,就变成各种喷香美味的薯片,进入世界各地。
马铃薯变薯片的过程,有多条复杂的生产线,有着纷繁的用水回收系统。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中水和蒸馏水,中水、蒸馏水和自来水都会回收用于马铃薯的去泥清洗、去皮清洗、切片去浆清洗中。什么水用于什么环节,都有严格要求和标准。
好丽友公司每天消耗马铃薯150吨,那每天要用多少自来水呢?满产是800吨,平时都在600吨以上。如果把两次中水循环计算在内,日用水量超过2000吨。这个数字可不小。
带着泥带着菌的第一遍清洗用水去了哪里呢?在廊坊市经济开发区环保局指导下,好丽友公司对水处理循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使水质达到人们可以接触的一级A景观用水,用于企业冲厕、绿化、冲洗厂区,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再处理。每年,他们因为水循环使用节约成本达50多万元。
除却水循环利用,好丽友公司可圈可点之处,还在于每天产生的15吨污泥有了好去处,每天产生的1.5吨马铃薯皮也有了好去处。
部门经理杨万庆自豪地说,他们的楼顶是太阳能供电系统,车间里还有废热回收系统。企业已经迈进绿色工厂的行列。
二
水,人类的生命之源。科技现代化发展至今,水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命脉,广泛地用于能源、制造、化工、冶金、造纸、纺织、炼油、加工等行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废水仍然位列废气和废渣之前。解决了废水的问题,环境保护便成功了90%。其他的废渣废气也要通过水的清洗和稀释等技术性处理,实现无害化。
普通人肯定想象不到,一个牛奶制品企业,竟然会是廊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用水第一大户。
为了解开疑惑,我通过环保部门联系到廊坊伊利牛奶制品有限公司。
“梁工,您有快两年没有到我们这里了吧?”
“是啊,虽然我没来,但是你们的状态我都清楚着呢。”一见面,宾主之间的微笑透露出真诚和友善。梁工,名叫梁春丽。她是企业的常客,作为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如何为企业绿色发展保驾护航是她昼思夜想的事情。政企同心,才能闯出一条绿色之路。
参观伊利牛奶生产线不用像在好丽友公司那样“全副武装”,在二楼可以居高临下隔着透明玻璃将车间看个明白。办公区域中间是6条超高温生产线和14条灌装生产线。回形的办公区域避免了夏天高温照射和冬季寒冷侵蚀,使得中间区域温度相对稳定,恒温处理成本也相对较低。
“这些管线里大部分都是流动的牛奶。牛奶在接收存入原奶仓后,需要经过分离、巴氏杀菌、均质、超高温杀菌、无菌灌装、包装等工序,才能加工成各种奶制品。但是这些牛奶经过的管线和奶仓的使用周期都有严格的要求,达到生产使用周期后需要进行停机清洗,设备清洗也要按照清洗标准进行,保证设备处于安全状态。我们坚守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这条底线,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廊坊伊利负责人介绍。
伊利公司每天都在满负荷600吨牛奶生产,用水量在1800吨左右,而冲洗设备的水不能回收重复冲洗。这些水怎么办?
在伊利公司厂区西北,我们看到了最后的水处理系统,那个管口不论春夏秋冬,流出的都是27度的恒温水,按国家标准经过严格处理后,带着伊利人的热烈和温馨流向了另外几家企业,继续发挥着它们的效用。如果是冬天,这些水还会经过取暖管道再从这里排走。
“给你们5毛钱一吨的中水,干不干?”当开发区环保人将这个信息介绍给从事汽车制动器加工的卢卡斯公司和从事涂料生产的阿尔卡斯诺尔公司时,两大厂家非常高兴。
这两家生产企业也是用水大户,每天用水量都在200吨以上。前者用水冲洗设备,后者是按照开发区环保要求,把油脂涂料变成水质涂料生产。工业用水9.3元/吨,用中水0.5元/吨,成本减少了8.8元,而伊利公司排出的水完全符合他们的用水要求。
双方都降下了成本,还实现了水循环使用的环保要求,水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一石多鸟,生态园内的水资源循环起来。
三
梁春丽和几个同事是1997年通过全市招考到开发区的。那个时候,到处荒芜一片,周围村庄林立。刚开始“引凤筑巢”,不分企业性质,来了就好。远不像现在,硬件具备,但“入驻”也是有门槛的。那期间,环保部门设在建设局,叫做“环保办”,梁春丽就在环保办工作。
后来开发区成立行政审批窗口,他们成为行政审批窗口的环保工作人员。当企业负责人前来办理环评手续时,都不知道怎么称呼他们。梁春丽说,我们是政府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都是为咱们企业服务的,就叫我“梁工”吧。其他同事有被称为“王工”的,也有被称为“李工”的。
二十多年来,开发区环保人不管职务和身份如何变化,当某个企业生产不符合环保要求时,他们总是及时出现在现场,和企业一起分析原因,帮助他们找上游的原材料问题,找下游的物料使用厂家。
2011年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局成立后,他们以超前的思维站在环境保护第一线:环境保护,目的不是处罚,而是引导和服务。上千家企业日夜不停地运转,他们就24小时不停地开展巡查,发现一家,整改一家。
为最大化降低企业处理三废的成本,保证企业效益,最大限度地留住企业,廊坊市经济开发区生态环保局实行了“环境保护奖励补贴”政策。 2002年开发区拿到ISO14000国家环保认证,2009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2007年,开发区开始探索国家生态工业园示范区创建,2018年3月经过国家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考评验收,被正式命名为河北省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来说,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廊坊开发区的招商工作也不断转变观念。向“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大文化和大健康”四大产业集群方向进军,走出一条高附加值、低生态影响的发展道路。
现在,廊坊市经济开发区有大小企业累计6000家,占地企业1000家,世界500强20家,这些企业分布在什么街区,什么性质,生产多少产品,产生多少废水、废气、废渣,还有噪音,都有一本环保账、布局图。
“其实,环境保护就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实现能源循环,生态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减少污染。”每个开发区环保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会。
四
走进廊坊城西如海的梨花深处,一垄垄泥土偎依在一排排柳树下,掀开垄上覆盖的毛毡,黝黑的泥土中钻出一条条红亮的蚯蚓,春天来了,这些小精灵们也时不时地露出头来探望。
这是廊坊市臻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800亩蚯蚓养殖场。总经理刘汉波,本来办着一家家具企业,近几年企业效益不太好,他时常发愁。听朋友闲聊,得知可以用污泥养蚯蚓的信息,决定关闭经营二十年的家具厂,先期投资200多亩地,潜心钻研蚯蚓养殖技术,这一钻研不要紧,得到了乐趣,尝到了甜头。
刘汉波办养殖场得到了廊坊开发区生态环保局的支持,以每吨160元政府补贴支持他全年21000吨污泥,这些污泥有来自好丽友公司的下脚料,还有来自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等企业的有机污泥。这些废渣、污泥成为蚯蚓生长的最佳食料。如果刘汉波将800亩地满产养殖,全年需要200万吨之多,“胃口”巨大。
蚯蚓在湿度和阴凉的环境里繁殖极快,生长极快。别看这些小家伙柔柔软软,吃起污泥来,不怕“撑坏肚子撑坏胃”。从小米粒大的虫卵到10厘米成虫只需要1个月,1吨污泥,可以让蚯蚓吃掉90%。养殖场日消耗污泥1300多吨,每天可收获蚯蚓1吨多。
工业处理污泥传统的办法是焚烧法,但这个方法处理成本极其昂贵,焚烧1吨的成本是5000元。在2018年以前,廊坊开发区的污泥处理方式是填埋,成本降下来了,但是土地隐患又上去了。蚯蚓养殖让污泥有了好去处,蚯蚓吃过污泥排出的粪便,就是撒进田里上好的肥料。
在刘汉波的规划里,从蚯蚓养殖延伸开去,花卉观光、绿地宿营、采摘养生、少儿研学正逐一实施,污泥处理又延展出新的自然生态产业链。
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提供了一组数据,全年处理污水1400万吨,处理后的中水70%用于景观绿化、公用事业、热力供应,剩下的30%排入凤河,再流入不远处的永定河。
车行在廊坊开发区宽敞的大马路上,整个城区绿树掩映。蓝天白云下,阳光旖旎,满眼的花红柳绿。让流水回归江河,让泥土回归大地,这是现代化工业园区最和谐美好的生态循环。
(谭国伦,原名李国伦,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廊坊日报副刊部主任。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啄木鸟》《延河》《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等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有散文集《绿色的牵挂》《走过黑土地》。长篇小说《少女河心》获第三十二届梁斌小说奖。)
编辑:郭文岭 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