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生甘露

2024-06-30 05:23彭玲
当代人 2024年6期

海水能喝吗?

能。

海水能变淡水?

能!

作出回答的,是波涛起伏的渤海湾,也是渤海新区黄骅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港城区的用水大户。最多的时候,有70余家企业靠海水解渴,它们的大嘴,喝的就是海水淡化后的纯净水。

为了一探究竟,我向海出发。

海中电厂

渤海新区港城产业园区。

园区宣传办工作人员张诗启驱车,带我直奔港口。

一条向海的大道在脚下延伸。道北侧,一个个高压线塔比肩站立,把五线谱般的线缆送向远方。道南侧,水天一色的海面,银光闪闪,鸥鸟翔集。

路的尽头,一座电厂赫然进入眼帘。

高大的涂着红白环标的烟囱飘着白汽;闪着金属光泽的钢架、管道连接起锅炉和车间;建筑物上太阳能光伏板熠熠生辉,构成厂区独特景观。这就是海水淡化的基地——国能集团河北公司沧东电厂(简称沧东电厂)。

如果不是电厂党建工作部副主任高腾腾的介绍,很难想象,这座围海造陆建成的电厂,一半燃烧的是火焰,一半蒸腾的是海水。

2002年底,黄骅港一期工程建成投运,沧州人的大港之梦落地生根。与此同时,沧东电厂围海造陆工程也紧锣密鼓开工。

电厂选址在黄骅港南侧的浅滩上,潮汐拍打,淤泥深陷,围海造陆建电厂,在国内尚属首次。

风暴潮,巨浪抛石,防波堤崩塌;浮冰涌港,运输无门,施工无路;厚泥软滩,普通桩基难承重负……难题,没有难倒电厂人,修筑围堤、吹填淤泥、排水晾晒、真空预压……14个月后,造陆48万平方米,修建入海公路13公里,我国首次采用的四支盘灌注桩工艺,托起了电厂80多米高的主厂房,210米高的烟囱。

大海就在身畔波翻浪涌,高高矗立的电厂犹如海中的一艘航船,在它起航的那一刻,就立下了向海水要淡水的宏愿。

向海要淡水

作为河北省的南电网,沧东电厂肩负着将电力送往沧州、衡水、邯郸、石家庄等地的重任。

火电厂要发电,一要有煤,二要有水。

煤就在黄骅港煤场,零运输到达,可是水呢?水是发电厂一刻不能离的命根子。

冷却水、循环水、补给水……近15%的发电成本来自水,安全稳定的淡水直接决定了电厂的生存和发展。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沿海区域,最缺的就是水。

河北省水资源分布不均,沧州是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城市,水危机红灯自20世纪70年代就已亮起,由于地下水超采,形成漏斗,地面沉降。虽然政府几经努力解决饮用水问题,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缺水警戒线。

电厂项目进行前期可行性研究时,工程人员就对沿海区域水资源进行了调查。查大浪淀,看宣惠河,走南排河,沿海一带用水困境如警钟敲在人们心头。靠海的一些村庄,长年喝的是河水、坑水,就是有机井,水也是咸得能腌咸菜。在狼坨村,村民听说要建工厂,直言不讳地说,这里喝水都困难,怎么还能建厂?

从电厂立项的那天起,解决水的问题,就纳入了建设者们必须考虑的命脉事宜。

不开采地下水,不消耗国家调运水,能不能向大海要淡水?

电厂发电,会产生高压蒸汽,如果搞海水淡化,有很大生产优势,能不能一举两得?这个大胆的想法,直接促成了海水淡化工程与电厂一期建设同步展开。

魔法第一步

海水淡化,是中国人做了几十年的梦,这是个举步蹒跚的过程。

1970年,海水淡化会战主力汇集杭州,组织了全国第一个海水淡化研究室。

1981年,第一个日产200吨的电渗析海水淡化站在西沙群岛建成。1987年,大港电厂从美国引进两套海水淡化设备,解决锅炉补给水问题。1997年,我国第一套日产5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在浙江舟山嵊山岛投产建成。2000年,沧州建成日产18000吨反渗透苦咸水淡化厂。21世纪初,海水淡化被国家规划为战略型产业,写入“十二五”规划中。2005年,我国第一个《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出台,明确提出“向大海要水”的构想——大力支持海水产业基地建设,并且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大规模设备国产化,提高技术持续创新能力。

海水淡化的实质就是脱盐,工艺主要有热法和膜法两种。热法简单说就是蒸馏;膜法就是渗透。火电厂用热法制淡水有生产优势,这也成为沧东电厂最佳的选择。

在2000年以前,我国海水淡化规模小,技术不成熟,尤其是热法,核心技术掌握在英美法德等少数国家。彼时,京津冀海水淡化的三驾马车——首钢尚未搬迁唐山曹妃甸,天津北疆电厂也尚未进行海水淡化的尝试,沧东电厂要上日产万吨的规模,实属破冰之举。

2006年2月,从法国引进的两台日产万吨的海水淡化装置运抵电厂。面对全版的英文,以及全然陌生的设备,运行部、维护部、工程部齐上阵,从设备、结构、原理到安装、调试、运行,从现场风险管控到标准化施工,逐一摸索。技术人员不依赖外籍工程师,一点点查资料啃英文,把所有零部件都做了详细编号,把每一个步骤和参数都牢记心中。

3月14日,第一缕清泉从管路之中喷涌而出。两台装置制水成功,开创国内单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低温多效淡化技术先河。沧东电厂实现了“地下水零开采”目标,也成为国内唯一完全使用淡化水的电厂。

自主图强

引进成功,只是沧电人的第一步。他们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创造”,打破外国技术垄断。

2006年,值淡化装置正常运行近百天,发电一号机组即将投产之际,国华电力公司领导对电厂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我们能否承担起国企的社会责任,自主研发国产万吨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在国华沧电及其他沿海子公司建设大型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向严重缺水的中国沿海提供充足的淡水资源?”

将“首用”变为“首创”,沧东电厂接下了沉甸甸的担子。

2007年,上级公司多次组织国华电力有关领导、沧电、国华电力研究院等共同研究,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的科技创新新模式。

一声召唤,万力齐发。国华电力公司、沧东电厂、电力研究院、华北院、上海电气、上动公司等单位联合攻关,研发中国人自己的“海淡3号”。

自主研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研发、设计、制造和工程应用多个行业,尤其涉及传热、流动、材料等技术专业,均属世界前沿领域,再加之缺少必要的通过物模、数模的实验数据,其难度可想而知。

从技术研究到实验研究,从概念设计到初步设计,从设备设计到制造、施工阶段,每走一步都是呕心的跨越。

看几个数字吧:

500——设计工作从最初概念设计的方案图,到中期设计的设备总图、接口图,到各类部件、零件的制造图,到最后的竣工图,共绘制图纸500余张。

9——焊接是制造中的主要工序,由于蒸发器筒体采用薄壁不锈钢材料,焊接方法与常规产品区别很大,为了完美焊接,技术人员进行了一次次的工艺试验和比较,开展9项焊接工艺评定试验,最终确定了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

13200——蒸发器的管隔板有要求极高的同心度加工精度,蒸发器的每一效有两个管板和五块隔板,每个长宽5.17米×2.75米的管隔板上,要钻13200个孔。

2008年6月,国产万吨级海水淡化器乘着轮船,破浪抵港。这个庞然大物总长86米,比空客A380还要长13米,总重660吨,超过400辆普通轿车的重量总和。

沧海一声笑

电厂院内,主监控室外的空场上,1、2号淡水装置一侧,成为3号装置的安身处。

施工、安装、调试,一场战役就此打响。

电厂成立了海水淡化调试组织机构,设立调试技术支持组,2008年11月16日,3号海水淡化装置调试工作正式开始。这是我国第一台国产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采用的也是国产控制系统,第一次独立调试万吨级在中国也是首次。全体调试人员几乎都进入“白+黑”的工作状态。

运行部化学主管王丙贵至今还记得那些难忘的日夜。

分步调试就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难题。蒸发器首次进水,配水母管的连接法兰、窥视窗发现漏水。解决漏水问题,真空系统试运中,发现蒸发器的第一效和第六效的两个端盖密封处有漏气现象,蒸发器内真空衰减很快。各合作方立即召开会议,商讨处理意见。已经没有白天黑夜的区别,也没有节假日的休班,哪怕是半夜碰头会也会随时召开。

进入系统的整套启动工序,正是隆冬时节,监控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紧密配合,一次启动就需要数小时,启动完毕记录下各项数据,必须立即放水,否则海水结冰,装置就有被冻坏的风险。

调试到万吨出力,再从万吨向1.2万吨设计值调试时,却遭遇了极大困难——产水量达不到要求。

蒸汽到达不了冷凝器?真空管道孔板开度过小?盐水再循环进入效内的温度不够?这是技术和毅力的鏖战,屡败屡试。负责电脑监控的几乎不敢眨眼睛,负责仪表的不敢有一丝疏忽,负责现场操作的生怕漏听一声命令。

万籁俱静,现场机声阵阵;天地幽暗,主控楼里灯火不歇。

大海在防波堤外摇天撼地,每个人的内心也波涛起伏。爬过了九十九道山,蹚过了九十九条河,难道就越不过这个坎?

有人忘了回家;有人把头靠在椅子上就进入了梦乡;会议室的大桌子,也成了人们一躺就着的眠床……

2009年3月5日17点,3号淡化装置再次整体启动,抽真空、进蒸汽,各效温度逐渐上升……23点50分,淡化装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设计性能。

产水量超过每天1.25万吨的设计值,造水比超过设计值,成品水质量优于设计值,淡化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

成功了。

滔滔渤海潮

3号海水淡化装置创造了8项全国第一,申请了20项技术专利,无论是核心部件还是辅助设备均为国产,成为我国海水淡化史上一个重大突破。

此时,新生的渤海新区正在全力冲刺,承担起打造全省沿海经济崛起带龙头和改革开放高地的历史重任。一大批扛鼎企业逐渐落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成为沧州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化工、炼油、冶金、装备制造、粮油加工等企业相继入区,用水全靠大浪淀“引大入港”和南水北调的调运,淡水资源尤显紧张。一些企业对生产用水纯度要求极高。以锅炉水为例,如果水里边的矿物质多,就会在炉壁上结垢,导致受热不均,不但影响热交换率,还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为了生产,他们需要对地表水进行再处理,相当于自备一个处理厂,不说地表水的大量消耗,仅再处理这一项,就大大增加了成本。

而另一个潜在的隐忧就是,企业完全依赖远程调水,一旦南方干旱缺水,企业生产必将受创。足量的海水淡化水,为用水安全增加了保险系数。

沧东电厂海水淡化装置的成功,给政府和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加了底气。扩大生产规模,促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双赢,政府部门与电厂签订了《海水淡化供水包销合作协议》,力促海水淡化上规模。

2011年,沧东电厂再上马4号海淡项目——日产2.5万吨海水淡化装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级示范项目。两年后,4号装置建成投产。

4台淡化设备每天可以处理淡水5.75万吨,出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108项标准。

政企合作,打通企业用水最后一公里,70公里长的淡化水专用管线,连接起了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港城产业园区的企业用户。生物医药园、聚隆化工、沧州大化、华润热电、旭隆化工、泰恒铬铁、汇福粮油……都成了这条绿色管线上被海水哺育的珍珠。

2016年,渤海新区成功被选为全国首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

一场更大的淡化水产业正在布局。

阿科凌公司、巴东水务、中科保生物公司等汇聚渤海新区,拉开海水淡化建设步伐。而作为产业引领的沧东电厂,更是发力前行,采用“光伏新能源+海水淡化”的“绿电制绿水”模式,上马天膜法海水淡化项目,向国家级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冲刺。

大海生甘露

渤海之滨,浩瀚的海面上,沧东电厂巍然矗立,那条看不见的管道,正把滚滚淡化水输送到企业血管。

中国技术实力,把苦咸的海水变成了淡水水源地。

1、2、3、4号淡化设备如列车依次排列,仿佛在诉说着“梦工厂”“引进、吸收、提升、创新”的图强之路。

水电联产,汽热同供,浓盐水输送盐业公司……沧东电厂成为园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

发电厂也是制水厂,耗水户变成了供水户,几十家企业用海水解渴……弹指二十年,沧东之变、园区之变,折射着经济之变、国家之变。

在沧东电厂,发电用的是淡化水,人们喝的是淡化水,招待客人用的也是淡化水。

当纯净的淡化水喷涌而出时,沧电向全体职工征集名字,让它有别于地表水,响亮存世。人们感慨今昔,说,沧海变桑田,大海酿甘露,就叫海露吧。

真好听,海露。

从此,大海有了自己的海露。

从此,园区企业有了海露滋养。

(彭玲,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单桥传奇》《夺命书香》等6部。)

编辑:郭文岭  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