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灵灵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必修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例,深入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回顾历史,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史实,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观看纪录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影响,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历史时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开启新的一课,但在这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聊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百年的创业史。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阶段,那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悲怆历程。请大家先观看一段纪录片(播放《复兴之路》片段),来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气息。
教师:纪录片看完了,相信大家对近代中国的困境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现在,请大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们对当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并说说中国处于怎样的境地。
学生1:老师,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的经济非常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也很原始。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经济飞速发展。
学生2:政治上,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损害,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同期的西方国家则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政治上也更加民主和进步。
学生3:文化上,中国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质疑和挑战,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这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探索新的思想。
(二)感受近代困境,探寻社会矛盾
教师:很好,同学们对近代中国的困境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矛盾,你们认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要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又需要完成哪些历史任务?
学生1:老师,我认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必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学生2:对,只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们才能进一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和发生的。请大家继续保持思考和探索的热情,我们一起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图片素材)
教师:同学们,这些图片记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和思考,这些事件和人物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们又是如何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的?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并讨论。)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它不仅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还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三)剖析历史任务,理解革命背景
教师:现在,请大家翻开教材第21页,我们一起来看“探究与分享”部分,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并尝试找出这些斗争的实例,然后按照它们的阶级属性进行分类。
学生1: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动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动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些可以算作近代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
学生2:对,我也同意这个分类。这些斗争虽然是由不同的阶级发动的,但它们的目的都是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
教师:很好,同学们找得很准确。这些斗争确实是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拯救国家而进行的努力。那么,为什么这些斗争最终都失败了呢?它们的失败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学生再次陷入沉思,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从领导阶级、斗争目标及其阶级局限性等角度来分析这些救亡图存探索失败的原因。同时,也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连当时看似先进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都行不通呢?
学生3:这些救亡图存斗争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领导阶级的局限性,如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指导;另一方面是斗争目标的局限性,如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
学生4:我也同意这个观点。另外,我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敌人。而资本主义道路并不能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确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四)描述历史图片,感受革命激情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回望那段黑暗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无数次的探索和尝试中寻找着救国之路。而俄国的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希望的曙光。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行之路。现在,请大家仔细观看这三幅历史性的图片。(展示《新青年》杂志封面、五四运动照片、上海中共一大会址)
教师:这些图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详细描述这三幅图片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
学生1: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通过《新青年》杂志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学生2:第二幅图片是五四运动的现场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高举着标语,喊着口号,正在进行示威游行。
学生3:第三幅图片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员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商讨中国的革命大计。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五)分析领导阶级,理解革命性质
教师:同学们的描述非常生动,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阶级的觉醒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正是这些条件的成熟,使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得以发生并取得胜利。接下来,我们来看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一段话。请大家仔细阅读并思考:在这些阶级中,哪一个是领导阶级?这个领导阶级应该如何处理与其他阶级的关系?为什么这样处理?
学生1:我认为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受压迫最深,革命性最强,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学生2:无产阶级在处理与其他阶级的关系时,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为革命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非常到位。确实,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需要正确处理与其他阶级的关系。只有分清敌我、团结朋友,才能为革命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回顾我们在“悲怆的历程”中讨论的内容,各阶级在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时都遭遇了失败。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之前的探索相比,有何不同呢?请大家思考并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学生3:我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它与之前的探索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领导阶级和革命目标的不同。
学生4:之前的探索都是由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此外,之前的探索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为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六)观看开国大典,撰写时事短评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准确。确实,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之前的探索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一场全新的革命,为中国带来了真正的希望和变革。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最后,让我们一起观看开国大典相关的视频短片,共同见证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视频)
教师:假设你是某国际时报的记者,在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你有幸参加了开国大典。请你从理论、实践、国内、国际等角度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事短评。
学生:今日,我有幸亲眼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从国内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国际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为世界历史进程带来了新的希望。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师(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刻理解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深远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破了旧世界,建立了新中国。让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回顾历史、分析材料、观看纪录片、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观看纪录片和讨论交流,学生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时间限制,部分教学内容没有深入展开,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其次,在讨论交流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这些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
编辑:常超波